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来源:爱问旅游网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罗梅(1971~)女,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罗梅

我国民歌研究由来已久,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创造新音乐为目的的民歌研究运动”到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七十年代的民歌普查和搜集工作,再到八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大讨论,期间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折,学术成果非常之多。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音乐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众多的传统音乐品类中,民歌不仅地位重要,所占比重也相当之大。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挖掘本地民歌资源的力度,民歌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不单是音乐学者对民歌情有独钟,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都将其纳入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学术界民歌研究的相关成果,来阐释目前民歌研究的现状,以期借此探析民歌研究未来发展之一二。

十五年来,很多反映民歌研究新方法和新视野的文章大量出现在国内各大核心期刊中,据笔者对这些期刊的不完全

统计,[1]1994~2009年间共有296篇论文涉及到民歌,[2]

研究范

围涉及民歌的诸多方面,下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细致的归纳和分析。

一、国内民歌研究成果概况(1994~2009年间)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近十五年来民歌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九类。

(一)民歌的定义及版权问题

此类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民歌的定义、民歌与创作民歌的纷争、民歌版权的归属等。其中余咏宇在《给中国民歌下个定义》一文中,比较了中西方学界对“民歌”的定义,从词源和各学派的不同观点出发,详尽分析了各种定义,于中西差异中得出了各自存在的局限,探讨了目前国内民歌研究在方法和视野上的变化,重点强调了在民歌研究中“局内人”和“局外人”视野划分的意义;同时在对民歌、艺术类歌曲和通俗歌曲进行

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民歌定义时应遵循的原则。其余大部分文章充分体现了民歌版权问题在音乐界和学术界引起的反响。1994年音乐学界有关王洛宾作品版权的讨论、近年来关于《乌苏里江船歌》署名的争论,包括《茉莉花》的归属问题,表面看都是由于著作权引起的纷争,实际上都是由于民歌定义不同、不同人之间产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差异导致的,故而将这部分论文放在了该类别中。这些文章讨论了民歌、新民歌和创作民歌间的异同,焦点集中于集体创作、曲调改编和个人创作对“民歌”定义和类属的影响。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所检索到的文章中,很大一部分谈及“原生态民歌”,其源起实质上也是有关民歌的定义问题,但由于这部分文章所占比重较大,同时也体现出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尤其能清晰地体现音乐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于是将这部分文章整体放入了另外一个类别。

(二)民歌变化的原因

以历史考据居多,主要从政治、历史、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等各方面考证了民歌产生变化和异文的原因,如《赣南客家民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传承关系研究》;另外也有文章论及旅游业对民歌的影响,如《广西文化旅游之兴起对当地壮族民歌的影响》,从表演形式、传播途径、传承方式、社会功能和歌手社会角色的变化等方面肯定了现代旅游业对传统民歌的正面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处于旅游浪潮中传统民歌之前景的乐观态度。

(三)民歌的美学研究和比较研究

其中7篇论述了民歌的审美意象、审美情态和意境,主要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民歌主题、歌词内容和表现情感的美学特征,这与民歌的形态研究有所不同。其余13篇都属于比较研究的范畴,涉及不同民族民歌间的比较、同支民歌的

[内容提要]我国民歌研究有着深厚的成果积累,随着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的开展,民歌成为各学术领域的关注话题。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民歌研究从乐理到学理的追求历程,反映了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其他人文学科对民歌的不同关注角度。笔者统计了国内十三种核心期刊15年

(1994~2009)来民歌研究的论文,借此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分析。说明了民歌研究的现实情况,并以个人之见论述了民歌研究的未来趋向。

[关键词]民歌研究/民族音乐学/形态学研究/整体观[内容类别词]民族音乐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怒江傈僳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C0130。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0

异文比较以及传统民歌与流行歌曲的比较,如蓝雪霏的《台湾福佬系民歌的初步研究——台湾福佬系民歌与闽南民歌的比较研究》,从民歌的本体特征和承袭传播的角度对两地民歌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比较研究的成果也涉及对民歌所依存社会文化的比较,但重点在于对音乐本体形态特征的比较,集中体现了比较音乐学的旨趣。

(四)民歌教育

基本上都是高校民歌教学研究和民歌素材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高等音乐院校民歌教学探析》、《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声乐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以陕北民歌的演唱与教学为例》。这类研究充分体现了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发音技巧、创作实践等方面的交流和借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往声乐教育注重西式理念的定势有了改变,中国音乐学界承认传统音乐与美声之间的各异之处,并对传统音乐的技巧给予了肯定,这种观念范式的改变体现在教学中就出现了这个类别的一系列文章。其中有部分文章谈及民歌表现场域的重要性,注意到了民歌与语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和文化联系,李祖胜和匡君在《民歌“本文”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初探——对高等艺术院校民歌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提出

应该于客观存在的音乐文化事象中了解中国传统音乐,变传统“文本”教学到“本文”的多媒体教学,这种观点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影响和实践。遗憾的是这类文章数量并不多,尤其在音乐学的专业教学领域。

(五)民歌书评

约占总数的4.4%,主要是音乐类著作的序言、后记和书评,此处恕不累述。

(六)民歌史

主要是民歌发展史和民歌研究史的研究文章13篇,这些文章从艺术史的角度讨论民歌本体的发展,如王秀明的《民歌的浮与沉》认为宗周的礼乐文化使民歌受到空前的重视,秦汉以后民歌的作用和地位呈下降趋势,隋唐及以后民歌基本是从主流社会生活中消失;樊祖荫、赵晓楠在《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系列文章中首先以1949年为界将百年研究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论证。其次,根据这一纵向时间轴线,又对每一阶段民歌研究的特点、参与人物、主要方法、研究目的以及主要成果展开横向的叙述和分析,以综述的形式勾勒出百年民歌研究史的宏观面貌。该系列文章虽然是以汉族民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其中涉及到很多少数民族的民歌,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例如在谈及“王洛宾事件”时不可避免地就要提到新疆民歌,在说到20世纪后期20年的学术成果时,可以看出很多论著多选取少数民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比如王建和发表于2000年的《宁化客家民间音乐》。乌尔沁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四期的文章《刘半农与中国现代的民歌研究》在回顾刘半农学术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在中国民歌研究史中所作贡献做出了新的评价。

(七)音乐家研究

这个类别的文章占到总数的2%,主要是对著名音乐家改编民歌的艺术成就、民歌教学实践和对民歌发展传播所作贡献的研究。

(八)民歌本体、形态研究

这个类别是所有文章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共有114篇,占到总数的39%,充分体现了目前音乐学研究的主体所在。其中98篇都是关于民歌的旋律旋法、调式、节奏与节拍、音乐结构和演唱特点的研究,也就是民歌形态学的研究。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目前音乐学界的主流研究取向还是在于音乐本体的形态学研究,尽管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影响日渐扩大,音乐学界的思维范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单纯注重本体研究转向注重音乐所依存文化的研究,但目前的践行者并不多,音乐学界主要的研究成果还是在于本体研究。这样的结论已经有人做出:倘若把审视的范围扩展到内地音乐学界对全国各地方民歌的研究,则可看出词曲形态研究也始终是压倒性主流。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山歌、小调、号子”的体裁分类,到各地具体歌种的区分,从旋律、节奏、调式、曲式、词式、句式、衬词衬腔、曲词结合等等方面的理论归纳,到色彩区划分和谱系梳理,民歌研究领域内所有基本的、重大的成果无一不属于形态学范畴,而作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音乐活动则极少被予以关注。这是一个很怪异的现象,在音乐学界中已经形成音乐不仅仅是乐音,还包括与乐音有关的各种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普遍认识,现代的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已经渗透进新近的音乐学领域,但在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潮却至今仍然是旧观念中的狭义“音乐本体”的学习和研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期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显著的现象,音乐类的核心期刊中研究民歌的共有273篇,这类本体研究的文章有112篇,占到了41%;其余期刊研究民歌的共有23篇,这类本体研究的文章有2篇,这说明音乐学界思想范式的转变并没有带动研究取向的真正转变。

在这个类别的文章中,有3篇文章涉及到民歌的色彩划分。民歌的地方色彩意指不同

地区民歌形式风格的个性特点,各地民歌的不同个性特点,构成了审美体验的不同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划分的根本指标还是民歌的形态特征。色彩划分也被用来研究民歌的区域性共性。

有4篇文章以“同宗民歌”作为主题,该概念是冯光钰教授提出的,“是指由一首民歌母体,由此地流传到彼地乃至全国各地,演变派生出的若干子体民歌群落。这里所说的‘民歌母体’包括多方面的涵义,诸如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及特殊腔调的进行等因素。”几篇文章集中反映了冯光钰和徐元勇博士对这个定义及其相关范畴不同看法之间的学术争议。同宗民歌实际上也反映了民歌在传播中的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是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视角。

除却以上几个文章主题,另外一些民歌的本体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跨学科的取向和新的学术动态。或从种族特征出发,通过音阶这一角度,追溯某地民歌风格历史渊源;或者从其音乐特征探讨族属问题;或者对民歌中民族文化和民歌与民俗的关系、其巫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如袁征的《梅山民歌考源》;或者从词曲间相互关系入手研究文学与音乐间内在联系。有两篇文章反映了音乐学界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新动向,刘怡、蔚磊和许洁萍的《中国民歌的地域风格分类》采

罗梅:中国民歌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111

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是音乐信息检索研究的新尝试;娄鲲的《主题——动机分析在中国民歌中的应用》尝试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这些文章在音乐主体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有了自己新的发展。

(九)整体观视野下的民歌研究

在检索的文章中,来自于音乐类专业期刊的数量较多,以民歌的本体形态研究为主;而综合艺术类和民俗类期刊关于民歌的文章较少,大多研究民歌与文化间的关系,反映了不同学科在同一研究对象上的兴趣取向差异。之所以将收入这个类别的文章称之为“整体观视野下的民歌研究”,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反映了对诸民族现存传统音乐的研究以对其当下生存境遇的关注为基础的现代学术视野,也就是一种文化语境中之音乐的整体观视野。[3]这类文章有89篇,占到总数的30%。现将该类文章大致分类如下:

1.民歌与文化、民俗的关系研究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研究方式,从民歌中探寻民俗渊源以及对民歌文化特征的关注。如夏敏在《喜马拉雅山地歌谣的民俗学解读》一文中对礼俗中歌谣的研究,施王伟在《浙江畲族民歌》中阐述了民歌并非一种独立的艺术行为,它必然依附于民俗的观点,赵志忠的《满族传统民歌与满族音乐文化》考察了民歌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2.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主要探讨民歌的传承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还有对除家族传承和群体传承之外的新传承方式的探索,以及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对民歌传承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民歌传承方式的新发展略谈——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办学方法》、《从原生态民歌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羌族音乐文化的当代问题为例》和《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这些文章立足于目前的经济和文化环境,来分析传统民歌在这样的语境中传承方式发生的变化和走向。

3.民歌实地调查报告

这种文章真正实践了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研究旨趣,摒弃了音乐学界传统的“采风”形式,引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由短暂的采访收集变为长期细致的观察,由单纯的文本记录变为对音乐所依存环境的整体考察,这样的转变在调查报告中体现得非常突出。李月红、佘一玲在《湖北房县民歌寻访》一文中记录了村中正在举办的丧事中的歌谣,不但详细记录了治丧时的环境、房间摆设和主家衣着,还记录了歌手的神情、体态等,整篇文章没有一例曲谱,全文更加注重民歌生存境况和上下语境的描绘。臧艺兵的《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民族音乐学的观念,以第一手材料陈述和阐释了吕家河民歌与该村所处地域文化历史互为建构的关系。”

在这些调查报告中,杨民康、陈颖的《布朗族民歌新世纪初发展变异状况的调查研究》值得特别关注。报告体现了研究者对民歌生存语境的关注,以及于“活水般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观察和理解民歌的研究方法。

4.原生态民歌研究

原生态民歌是最近学术各界都较为热点的一个名词,乔建中先生首先对该词下过明确定义:即以口头方式传播于特定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间歌唱。特别应该强调的是,除风格、唱法要求是“原生”外,还指出它的歌唱环境也须保持其原本的“状态”。他认为正像音乐学的许多词汇是借用的一样,“原生态”一词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来自生物科学领域。媒体和学术界围绕着这个概念的定义、范畴、形式以及生存与保护展开了频繁的讨论。

综观学术界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研究,大体集中于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与传统民歌、舞台民歌的区别在哪里?怎样从定义上来界定这种差别?既然是

“原生态”,那么脱离了原生环境的民歌还能叫做原生态民歌吗?不同民族间的原生态民歌具有可比性吗?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发展如何协调?在弘扬民族文化口号日益响亮的当下,媒体与市场对于原生态民歌的发展有何影响?“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的比较?文化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的讨论对原生态民歌的保存工作有何启发?

原生态民歌的问题,从本质上反映了传统音乐面临的问题。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生存与变迁,这些是目前民歌、也是传统音乐所依存的现实环境,同时也是民歌的演唱者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学界的热烈讨论给实际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发,米永盈在《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以“原生态”民歌为例》一文中提出了应该对原生态民歌中原生成分进行辨析,走出人们对原生态民歌认识上的误区,并就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目前民歌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十五年来民歌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对目前民歌研究的共性做出以下归纳:

(一)学科特性决定了研究取向上的偏好

笔者是从三种类别的期刊文章来观察民歌研究的现状的,分别是音乐类、综合艺术类和民俗学类,不同的学科特性决定了研究取向上不同的偏好。音乐类期刊的文章明显地以民歌主体的形态研究为主,借鉴杨沐在其文《从花儿研究现状思考中国民歌研究中的问题》提到的观点,和花儿研究状况相似的是目前国内民歌研究的文章主要是对民歌词曲形态的描述或研究、从词曲中挖掘有关的民俗、由词曲探索民歌的历史、对词曲作美学探索、对民歌演唱的形式、技术或风格的描述性介绍和对歌手、收集者或研究者的情况简介等。这类文章占据了音乐类期刊压倒性的主流。综合艺术类文章和民俗学类文章主要是从与民歌

相关的各种活动及其社会和文化内涵入手进行研究,探讨民歌和民俗的关系、民歌的保护和开发、民歌作为一种口传文学的文化解读等,鲜有形态学的研究。

(二)音乐文本分析多于实地个案描述

所谓音乐文本分析,是指针对已经收录在案的民歌或记录的曲谱等独立的文本进行的分析。正是因为目前研究的主流还是音乐本体的形态学研究,所以自然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音乐文本分析多于实地个案描述。这是两种学术范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受到民族音乐学思想影响的研究更多地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12

聚焦于音乐本体与文化环境的共生关系上,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其特征、探寻其规律,这种学术范式的方法论基础就是田野工作,也即实地田野调查,所以在此种学术思想影响下的研究者会将田野工作看作研究的必然步骤;而传统音乐学的研究更加强调的是案头的分析工作,虽然过去的民族音乐理论成果绝大部分也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走访式、采风式的调查),但并未将其作为一种理论研究课题来看待。尽管在近十五年的研究文章中,已经可以显著地感知到民族音乐学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所在,可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这种转换和影响还处于一种稍微的劣势状态,具体的体现就是音乐本体研究占据主流、音乐文本分析多于实地个案描述。

(三)调查区域的相对集中现象

目前民歌研究的成果呈现出一种研究对象相对集中的现象,绝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内地和沿海的民歌,如浙江畲族、广西黑衣壮、广西民歌节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湖北、江

西、江苏的民歌研究也不少,而西南、东北地区的民歌研究就相对少一些。这种集中还显示在某调查地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例如湖北“武当民歌村”吕家河就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与学术团队的组建和协作是分不开的,广西民歌就是因为广西本地学者群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学术兴趣的相对集中才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

三、民歌研究的未来趋向

(一)加强学术思想的转换和田野调查个案的实践

杨沐在谈及人类学与中国音乐研究时力主加强与国外先进理论的交流和借鉴,“希望借此引起中国的音乐研究界对当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视及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讨,增强中国的音乐学界与人类学界之间的互相关注,促进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学术研究要与国际上的学术研究接轨,就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国外的学术思想与理论,且在介绍与掌握国际理论动态时还有必要尽量减少时差,做到与国际上的进展同步。”实地田野调查正是实践和检验理论的途径。虽然民族音乐学传入我国后,至今并未能完全实现与原有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或传统音乐研究)相整合的目的,但却已在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积极影响。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种学术思想转换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在田野调查个案的实践上,还有加强的必要。

(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研究将日益增多

随着学术思维的逐渐转变,有着更加丰富、更为本真的民族文化资源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研究将会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歌研究者选择这些地区作为田野调查地。同时本地的学者和研究团队也会在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助力下更多地去关注经济开发与民歌文化关系之课题。

(三)民族音乐理论在民歌教育领域的渗透将加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音乐教育界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与音乐教育学结媒的研讨即已普遍展开,在国内,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教育学相结合的理论于上世纪末已在音乐教育学界受到关注。但正如我们在前文分析中看到的,民族音乐理论与民歌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还非常之少,很多还是在于

民歌元素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并没有真正践行音乐与其文化环境之关系的整体研究视野,在国际学术大趋向的影响下,民族音乐理论在民歌教育领域的渗透会逐步加强。

综观全文,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民歌研究从乐理到学理的追求历程,反映了民族音乐学理论对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其他人文学科对民歌的不同关注角度。未来,期待着民歌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注释:

[1]本文根据2008年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纳入的音乐类核心期刊和综合艺术类核心期刊来进行检索,共计10种刊物,另有部分全国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其中音乐类期刊有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黄钟和音乐艺术;综合性艺术类期刊是文艺研究、艺术百家和民族艺术。此外还纳入了民俗学研究的三种主要期刊: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和民族文学研究。

[2]检索结果将部分非学术性的、介绍性的文章剔除在外,例如《陕北民歌——机遇与挑战并存——记陕北民歌研讨会暨陕西省音协2007年工作会议》;同时也挑出了主题与民歌有关,但研究对象重点非民歌的部分论文,如《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民歌主题》,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归纳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3]在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类别的文章中,也有部分文章体现了一定的整体观视野,但由于所占比重较小,且文章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并没有将之划分在这一类别中。

参考文献:

[1]宋瑞祥.民歌研究一波三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4)

[2]杜亚雄.何谓民歌——兼谈<在那遥远的地方>产生的过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4)

[3]王秀明.民歌的浮与沉〔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2(3)

[4]樊祖荫、赵晓楠.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5]杨沐.从花儿研究现状思考中国民歌研究中的问题〔J〕.音乐研究,2004(4)

[6]蒲亨强.民歌地方色彩辨析〔J〕.中国音乐,2003(2)

[7]臧艺兵.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8]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1)

[9]杨沐.当代人类学中有关音乐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1)

[10]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下)〔J〕.音乐研究,2001(1)

(编辑朱默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