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发展概述
学院:林学院
班级:2010级林学2班姓名:罗军伟 学号:20102349 指导老师:曹帮华教授
山 东 农 业 大 2013年12月
罗军伟
学13
目 录
摘要-----------------------------------------------3 关键词—-------------------------------------------3 一、 引言-----------------------------------------4 二、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形成的背景及发展现状---------5 三、 正文-----------------------------------------5
1、农林复合经营分类及结构----------------------5 2、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评价方法及应用----------9 3、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技术手段----------------10 4 农林复合经营的效益---------------------------10 5 农林复合经营问题与建议----------------------11 6 结束语---------------------------------------------------------12 四、 参考文献-------------------------------------12
2
罗军伟
13
摘要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和系统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和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同一时期或短期相同的经营方式,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在不同组成之间存在着生态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充分利用生态空间、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农林复合经营、类型结构、评价方法、规划、效益
Abstract:Agroforestry system is a kind of compound name of technology and land
use system, there is a destination, the perennial woody plants and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to the same land management units, and adopt the same mode of 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or short-term, in agroforestry ecosystem, in different for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cology and economics. Agroforestry system in full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potential ecological space, mining showed strong vitality,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been widely used.
Key words:Agroforestry, type structure, evaluation, planning and benefit
3
罗军伟
13
一、引言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业产业不断转产,多种经营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一些好经营方式和模式,促进了林区经济不断繁荣与发展。农林复合经营也是一个很好经营方式,在实践中已经被应用,农林复合经营在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林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正面临“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危机。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毁林种粮、弃林从牧等现象,导致农林争地的矛盾日趋严重,造成林业资源被过度消耗,引起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1978年,国家农林复合经营委员会(ICRAF)的成立,标志着农林复合经营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在我国,主要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占地大约4500万hm^2。主要的经营模式是农林复合经营。淡水养殖林业复合经营如林- -农作物及林-渔-畜禽复 湿地的土地利用。林牧复合系统在北中地区很普遍。与单一栽培模式相比,经营良好的系统会产生许多效益。残留物的再中望能提高自然资源的有铲利用。我国主要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植的碳汇达179Tg/a。
4
罗军伟
13
二、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形成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农林复合经营的思想和实践在许多国家自古就有。从农业社会形成之初到现代农业兴起的漫长时间里,世界各地,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与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相融的农、林、牧混合经营方式。在我国,多层次种植技术已有2 000 a 以上之历史,林木与农作物间作在原始农业时期已有萌芽,如北魏《齐民要术》对林农间作的目的性和种植技术作了详细阐述:“二豆良美 ,润泽益桑”;又如《, 种桂》(公元1573~1620 年) 中提到:“桂树初种一、二年,树身矮小,萌芽甚嫩,每行空地,宜种杂物,如木番槠、山芋、山姜等”;在《农政全书》(公元1639 年) 则有更多的叙述,例如在杉木林内“则夏种粟、冬种麦,可当耕锄”等。
工业化带来了现代农业,推广大面积单一作物结构模式,并投入大量的人工合成物质和无能。现代农业在单位面积上获得了很高的经济产量,奠定了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但在局部地区带来了地力下降,造成环境污染、表土流失等。在这种情况下,混农林业这一农林经营的古老方式在20 世纪70年代后期重新得到农林学术界的重视,并赋予了新的涵义。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可分为原始农林复合经营传统农林复合经营和现代农林复合经营3个阶段。农林复合经营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类型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林粮间作是最普遍的类型,据初步估计在林粮间作中采用的树种已有 150 种以上,其中以泡桐、 枣树、杨树为突出的代表,特别是泡桐与农作物间作,不论其应用范围还是研究的深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农林复合经营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在我国有了蓬勃的发展,如国家级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 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等都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客观水平上应用的光辉典范。70年代末,在海南岛和云南南部发展林-胶-茶间作模式,该模式在 80 年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在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发展松茶、乌桕-茶间作和泡桐-茶间作等。80年代,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湿地,发展了林-渔-农复合经营系统。90年代,在西南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的等高植物篱技术—— —在坡地沿等高线布置灌木或矮化乔木作为植物篱带,带间种农作物,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他地区如东北的林参间作、华北的果农间作,各地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也有很大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收入。
三、正文
1、农林复合经营分类及结构
1、1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分类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一个多组分、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经营体系。由于该系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直到目前,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分类系统和分类标准。我国学者根据具体情况,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不够成熟。现在仅根据一般的通称,将我国常见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组合为系统(或复合系统),在系统中再划分经营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成分和功能的不同,区分为四大系统:林一农复合系统,林一牧(渔)复合系统,林一农一牧(渔)复合系统和特种农一林复合系统。对上述四大系统又根据空间与时间的结构划分出不同的经营类型。
5
罗军伟
13
1、1、1 林一农复合型 是在同一土地经营单位上,把林木和农作物相结合种植。从组成的比例和经营目的来说,这种农林复合经营有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和农、林并举3种类型。林木的作用有生产性、保护性或两者兼有性。常见的林农结合形式有: (1)林一农间作型,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林农结合的农林复合经营形式。 (2)绿篱型,绿篱在农田、果园和庭院的周围都是常用的。 (3)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已广泛地营造了农田防护林网,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4)农一林轮作型,为了改良土壤由于长期开垦而造成土壤贫瘠化或沙化,实行林木和作物轮作。
1、1、2 林一牧(渔)复合型
这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和牧(渔)的结合,常见的林一牧(渔)复合型有以下几种形式: (1)林一牧间作型; (2)牧场饲料绿篱型; (3)护牧林木型; (4)林一渔结合型。
1、1、3 林一农一牧(渔)复合型 (1)林一农一牧多层种植型; (2)由林一农型转变为林一牧型; (3)林一农一牧庭园兼营型;
(4)林一农一渔或林一牧一渔结合型; 1、1、4 特种农一林复合型
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常见的有以下形式: (1)林木混交型; (2)林一药间作型; (3)林一食用菌结合型; (4)林木一资源昆虫结合型; 几种典型模式如下图:
6 罗军伟
13
1、2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结构是指该系统内的物种成分及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组合形式。是对天然生态系统结构的一种模仿和创造,它比单一农业或单一林业的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得多,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结构包括成分结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3个方面的内容。 1、2、1 物种成分结构 前面划分的四大类复合系统,主要是按物种成分来划分的。组成成分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菌类、家畜、鱼类及其他。由于组成成分及其在系统中所占比例,以及在空间、时间上的排列状况不同,就有不同的结构。成分结构的不同是复合系统产品结构的基础。 1、2、2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各物种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密度与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又分为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 垂直结构 又称为立体层次结构。它包括地上空间、地下土壤和水域中的立体层次。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资源利用率就越高。 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层次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 A、单层结构
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空间结构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业和林业交替经营。 B、双层结构
7 罗军伟
13
是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垂直结构。例如华北地区的桐粮间作(图8-2b),即在农田中均匀地种植泡桐,每年播种农作物,几年后,泡桐在行内树冠相接,从纵切面看,成为两个十分整齐的层片。 C、多层结构 有两种类型,一是平原地区多物种的复合经营系统如水陆交互系统、多物种组成的庭院经营等二是丘陵和山地依地形和海拔高度进行带状多层次组合,这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林复合系统的立体布局中最为典型。 (2)水平结构
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的生物平面布局,可以分为带状间种、团状混交、均匀混交、景观布局、水陆交互式、等高带混交和镶嵌式混交等多种。 ① 带间混交:适用于林农间作和果农间作。
② 团状混交:也称丛状混交,如海南的胶茶间作。
③ 均匀混交:华北地区的桐粮间作 ④ 水陆交互式:两种类型。A、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渔塘,B、太湖流域的沟垛
相连的林-农-水生作物-鱼复合经营系统。
⑤ 景观布局式:小流域、生态村和生态县的农林复合经营系统。
⑥ 等高带混交种植:有3种基本形式。A、坡地林农(草)带混交种植,B、丘陵山地立体带状种植,C、坡地梯田。
8 罗军伟
13
⑦ 镶嵌式混交:如千烟洲试验区,林、果、草、农田和鱼池各成斑块状而组成农林牧渔复合生态系统。 1、2、3 时间结构
复合经营系统中各成分种植的时间序列。共有7种,即轮作、替代连作、短期间作、间断间作、套种和复合搭配式。
2、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评价方法及应用
目前,对于农林复合经营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对结构、功能和效益等三个主要指标进行评价的:
(1)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化比较分析方法。温熙胜等在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种植模式评价中应用了此方法,薛建辉等[8]在江苏省建湖县近湖乡池杉密度试验林内间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中同样应用了此方法。 (2)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蔡国军等应用此方法对定西安家沟流域的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进行了评价研究。
(3)能值对比分析法:该方法是通过分析数据,确定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边界和内容,绘制系统能量图解,编制能值分析表和能值分析评价表,选择性建立能值分析指标,根据选定的能值指标,分析不同复合模式的差异。靳雪艳等在紫色土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的评价研究中应用了此方法。
(4)模糊综合评判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贝军等在莲花池试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树种选择的研究中应用了此方法。
(5)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法:是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将间作作物配置局势优化排序,选出经济上合理、生产上可行的间作作物组合供应用时参考。薛建辉[12]在综合评价江苏里下河滩池杉幼林林下间作作物组合优化中应用了该方法。
(6)集对分析法:在传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地描述决策对象的各目标之间的同异反联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关系统的联系、预测、控制、转化问题。刘金福等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对杉木-油桐、杉木-油桐-仙人草、杉木纯林等3种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生态、杉木生长、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有时候,需要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例如刘云华在对黑龙江省彩叶树种的综合评价中应用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判法;李昌晓等在对黄土高原、秦巴山区
9
罗军伟
13
不同地域的几种典型混农林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中,应用了层次分析-模糊评判方法。
3、农林复合系统规划设计技术手段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3S集成技术提供了新一代的观测手段、语言描述和思维工具,它的发展与应用为宏观规划提供了可靠便捷的数据以及分析手段,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设计规划、结构与功能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Unruh等在非洲利用GIS来确定不同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适宜区域。刘金勋、李文华等应用GIS对山东省菏泽地区典型的农桐间作宏观规划进行了研究,GIS强大的功能支持了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更有效的开展。陆锋等应用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农林复合规划项目进行了研究。唐政洪等基于GIS研究了张家口郭家梁试验场的小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侵蚀控制模拟,建立了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以及植物篱侵蚀控制模型。
4 农林复合经营的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的效益主要是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来衡量的。从生态方面看,主要是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保持水土、提高作物产量为目的;从社会经济效益看,农林复合经营可以为社会提供木材、燃料、饲料、肥料和药材等各种产品,在劳力富裕的地区,农林复合经营可充分发挥剩余劳力的作用,实行集约经营,使单位土地上达到高产出的目的。由此可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终目的都是增加收入,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是通过土壤肥力的变化,侵蚀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农民对农林复合经营的接受程度、投入劳务的数量等指标来评价。以上所有的指标最终能转化成经济指标,用来评价该系统的优劣。常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有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指数、会计收益率和内部报酬率等。 4.1 生态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在水土保持、土壤肥力、防风、净化CO2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后,树冠能有效地拦截降雨,从而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枯落物和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还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同时枯落物也是土壤养分来源之一, 其分解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并增大土壤团聚体大小、稳定性和孔隙度, 提高土壤渗透性, 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从而改善林下层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袁正科等采用径流小区定位法观测丘陵区不同板栗复合经营模式内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林冠能有效地减少土壤流失量,其效果随着林冠生长而不断增强。 4.2 经济效益
农林复合经营是以系统性、社会经济可行性、效益最高及长短利益结合为原则, 根据经营目的主要从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及时间变化等方面来设计的, 因此农林复合经营可实现一地多用和一年多收的目标, 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尤其在造林初期间农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中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达到以短养长;同时对林下农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可以
10
罗军伟
13
耕代抚,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也可降低抚育成本。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4.3 社会效益
首先,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可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在收购、运输、批发、零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可使大量人员短期就业,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因此,此类经营不但能够增加长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短期收入,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再次,农林复合经营还培养了大批的农业和林业的科技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熟练掌握了农林复合的经营技术,弥补了技术人员短缺的缺陷。另外,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产过程中,为国家增加了税源和一定的税值,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5 农林复合经营问题与建议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高效的土地利用途径已广泛应用于实践, 并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但是农林复合经营在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基础理论及系统研究不够、农林复合经营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种群互作、化感作用及养分循环机理等。缺乏区域的最优化模式研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个区域内现有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而缺乏对当地最优模式的探讨。社会经济学与生态学等理论研究不够林农复合经营在农村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学(社会效应 经济效应)研究不够,研究方法不完善,导致人们不能客观 全面地评价农林复合经营的总体效益,对生态效益、生态环境效应也研究较少,因此建立客观的总体效益评价指标至关重要。缺乏品种和无性系层次上研究。缺乏立地生产力长期变化及可持续经营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林农复合经营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等,但这一结论并未没有长期跟踪研究的试验证据。
针对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加强最优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的研究。农林复合经营作为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 其研究在理论上要以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整体性原理、边际效应原理 地域性原理及限制因子原理, 因时因地制宜, 研究出合理布局、立体间套、用养结合、互生共利的最优模式。在配套技术方面通过研究各模式内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来探讨最适的管理技术,从而提供各模式相应简明实用、合理先进简化高效的技术体系。
(2)转变研究方式和改进研究手段。林农复合经营是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 涵盖了林学、农学畜牧学、草学、渔学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式应注重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间的联合和渗透,以发挥整体研究优势,实现研究、教育、推广、生产一体化,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林农复合经营的生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需注重试验研究和模拟研究相结合。
(3)要广泛开展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技术的研究。从单项技术研究向组装配套技术研究转变, 完善和制定复合经营规范 规程和标准, 探索经营的最优模式, 解决农林复合经营工作中的问题,使复合经营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4)深入研究农林复合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问题(立地生产力、基础理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强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实现从短期经营向可持续经营转变。
11
罗军伟
13
6 结束语
农林复合经营的目的在于使产品多样化,从单位面积上增加收益,同时又保护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致于恶化。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系统,它紧密地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不可避免地与文化习俗和耕作制度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推广农林复合经营必然是一项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在知识经济将使世界科技面貌和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复合农林业的系统分类、经营类型、经营模式、种择优、结构配置和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这些成果在生产上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如防护林主栽树种———意大利杨的引种成果,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环境条件的优化及城乡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复合农林树种配置、林带结构优化、林网网格确定等科技成果,在防护林体系或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复合农林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创意,为不同地区不同经营目的选择优化模式提供了样板和信息向导,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耦合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中,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引导农民调、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富”的作用。诚然,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和应用还存在着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单元的优化缺乏有说服力的定量研究;在技术上,单项技术研究得多,组装配套技术研究得少;更为重要的是,农林复合经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因此,进一步将农林复合经营在技术上量化、优化、物化、简化和产业化,在经营上复合化、系统化、集约化、尺度化和等级化,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农林复合经营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已引起世界各地普遍重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在许多国家已将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研究成果纳入教育内容。目前.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仍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虽然研究工作已相当深人.但有许多方面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我国急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有:系统中营养元素的循环、农林复合经营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合理的轮作期、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管理、环境效应、经济效应、不利影响等。总之,农林复合经营系统20多年来已发展成为农业、林业、水土保持、土壤、地貌、自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规定的,劣质苗不出圃,不上山。落叶松造2a生移植苗,云杉、白桦
采用4a、5a生移植苗,杨树采取2根2杆扦插苗。植苗季节在春季或雨季,易于生根、伸长。种苗基地建设种苗来源应适应当地各方面条件建设、选置,抚育、管护人员专职,增加科技含量。
四、参考文献
[1]杨玉香.浅议农林复合经营的重大意义.《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2]胡荟群.农林复合经营的发展概况及类型研究.《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年18期
[3]黄文丁王燕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现状及其未来潜力.《人类环境杂志》1997年 第6期
[4]杜炳新.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河北林业科技》.2008年12月 第6期 [5]程鹏,曹福亮,汪贵斌. 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5月 第34卷 第3期
[6]无名氏.农林复合经营分类及结构.浙江林学院 . 2009-09-10
12
罗军伟
13
[7]祝志勇.概述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历史与现状江.苏林业科技.2002 年6 月第29 卷第3 期
[8]景艳丽.农林复合经营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论文联盟
[9] 姜若勇 范学彬 叶军志 郑勇.农林复合经营的几种模式.农业新技术种植技术.2004年2期
[10]刘俊杰,陈瑶.农林复合经营的研究进展.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年6月 第28卷第2期
13 罗军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