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3期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1 No.3 2009年5月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May2009 儒家思想的变迁及其认识 张召宁,吕耀鹏 (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儒家思想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体系 不断完善,一步步确立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同时随着历史的演变也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形成了各 种各样的观点。透过儒家思想的演变,对其观点进行合理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的把握儒家思 想,使之适应并促进我国的社会现代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思想变迁;认识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09)O3—0010-03 思想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活动的高度凝缩和无形 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 产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曾产生过数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 十种不同类型的思想,然而从来没有一种思想像儒 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 家思想那样始终占据历史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历 理,灭人欲”。朱熹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思想,进 经多次演变,不但没有在思想领域中消逝,反而在新 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 时期有了更强更新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演变的进程 称之为程朱理学。明朝时期,王阳明更是继承宋代 中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增多,在新时期对其进行客观 思想遗风,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发展为主观唯心 正确的认识非常有必要。 主义的心学。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 4.近代崩溃阶段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 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 变迁阶段: 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 1.形成发展阶段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 儒家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 夫之也从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学¨】。龚自珍、林则徐 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 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引导 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 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新文化运动时期,陈 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得 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 到了进一步发展,孟子、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使儒 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否 学成为诸子中的蔚然大宗,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 定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家。尤其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施 二、对儒家思想变迁的认识 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儒家思想在变迁的进程中形成了既有现代意义 2.成为正统阶段 的积极观点,也有不合时代要求而存在争议的观点。 西汉时期儒学享“独尊”。董仲舒对儒家思想 1.某些积极的观点 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 (1)仁义观。“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 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 念。儒家认为人有“侧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 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 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为核心与基础,它强 想获得了“独尊”的正统地位,由此开始了两千多年 调一个人只有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定义自己,只有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尊儒的局面。 通过“二人”才能定义“一人”,仁即“二人”的意思, 3.宋明理学阶段 故“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它是以儒家思想 人”,儒家认为,人首先要有一颗温暖、亲爱、感恩、谦 [收稿日期】2009-03一o4 [作者简介]张召宁(1984一),男,山东潍坊人,中南大学法学院2008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 第3期 张召宁。吕耀鹏:儒家思想的变迁及其认识 让、善良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际关系里,在亲 惩、赏罚是鉴于古今、行之中外的激励手段。在现代 社会的各政府、企业、组织中,正负激励观发挥的作 用越来越明显。对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各种物质或 精神的奖励,能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更大价 提倡的核心价值,属于价值性义理,其重点在于以仁 值,同时对其他人员也极强的吸引带动力,对达不到 人与朋友的相处中,尤其应该体现这种态度。同时 要将仁爱之心推延出去,并充实个人,尽力让国家与 世界和谐。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义的核心。社会 文明尽管快速演变,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价值,生 命终究不免空虚失落。而儒家所重者,正在于如何 认识并满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 J。儒家所 国,使国家长治久安。三是“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的正负激励。儒家认为,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无功 不赏,无罪不罚,并以此正负激励来激励人们 J。奖 心爱人、敬天惜物,这种价值提炼是任何社会所需要 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仁学”即人学,也就是民本 观。儒家的仁政在当代被我们所采纳,发展出以人 为本的新形式。以人为本是惜民、爱民的核心,是实 现官民融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基础,更 具有世界级的打动力。 (2)人才观。儒家的人才观着重表现在成人说 与人尽其才管理艺术的吻合上。孔子在论述成人之 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人各有所长,因而提出关于人 的成长之道的多样性、差异性之说。孔子认为,每个 人的成长过程有其自己的特色,因此,对人的教育不 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因人而 异。如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的过于轻率的缺点,就 用抑制的方法以退之;对冉有的过于畏缩的不足, 就用鼓励的方法以进之。针对不同特点,来启发他 们各自的成长之路。孔子的成人说与现代人力资源 管理中人尽其才,适才适用的用人艺术完全吻合。 所谓人尽其才指的是在用人时应首先看到其长处, 容其所短,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才能的 合适岗位上去,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置。【3 在当代社 会,高素质人才对一个民族国家的繁荣强大有着极 为重要的直接作用,而确保人才能在适合自己的位 子上则是首要的。只有在适合自己才能发挥的岗位 上,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只要管理得当,尤其是对 人的合理使用做到了最佳效果,那么就能产生巨大 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因此“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 座山”,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合理、完善的人才使 用机制,尽量确保每个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 上尤为重要。 (3)激励观。在儒家思想中,激励观至少包含 三个方面:一是“惠则足以使人”的物质激励。孔子 认为只有满足人的物质利益需要,才能调动人的工 作积极性。二是“修己安人”、“为政以德”的精神激 励。孔子一贯重视管理者的表率作用,提出了一系 列的激励思想,主要是“修己安人”的表率激励。孔 子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修己以 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强调管理者的表率激励 作用,认为只有使管理者自身不断完美,才可以治 既定目标的人则实行适度的惩罚,使犯错等人员予 以鞭策,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面和既定目标改进。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的正负激励观已成为现代社 会各组织共有的重要规制并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 作用。 (4)诚信观。诚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做人的一项基本原则。儒家认为“诚信者, 天下之竭也”,“求财须有道,不义害自己”“人而不 信,不知其可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 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苟逊不羁,蒙无 异也”。诚信既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经商之道,更 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所谓“信由人言”9人无 信则不立,失去诚信就失去了立人的根基。然而当 前人与人之间的信用状况却令人堪忧,“三鹿奶粉事 件”、“瓮安事件”、“陇南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 发生,无不与诚信有关,尤其是人民对于政府的公信 力大大降低,政府取信于民很难。即便对诚信采取 各种保护挽救措施,可人们仍不放心,“信用危机” 已成为人们交往、社会整合和维系社会生活秩序和 谐运行的绊脚石。加强诚信意识,建设诚信社会任 重道远。 2.一些存在争议的观点 (1)“义”“利”观。孑L子日:“见利思义,见危授 命”,其义利观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 “义”和“利”作为衡量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而孟子的 义利观主张以义为上,见利思义。如何认识“义利” 的关系,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极力批判儒家 重义轻利的思想,认为将构成人格发展共需的精神 和物质需求的两方面——“义”和“利”割裂开 来,片面地强调“义”的一方,是极端主义的价值观 的具体体现,而忽视了人的本能和生理等方面的需 求,违背了人发展的自然规律,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 发展[3]。 事实上,儒家倡导的“义”指整体利益、民 族与国家的利益。强调生财有大道,利己不损人。 孑L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可见,孔子不是反对致富,而是主张正当致富。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每个企业也都在追求利润 的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是积极的因素,必须肯定。但对于任何事物不应 12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 强调过分,若只讲功利主义,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 政府主导的社会。 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 行。儒家强调“义”恰好可弥补这一不足。在当代 社会,实现义利统一的“双赢”无疑是最佳选择,其 思想的发展性在于注重对人的生命需求的内在关 照,将义利相统一于人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利可以产生义,义也可以产生利,双方互为因果,互 相转化。而且“双赢”思想整合了主体与个体的追 (3)某些落后守旧的观点。儒家思想毕竟是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中也含有很多消极的观点,如 对君主的“愚忠”观,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守旧观, 反对人性的“性恶”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 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 级观等,这些观点早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必须毫不犹 豫的抛弃。然而在中国广大落后地区,这些落后的 求和目标,使主体与个体问更容易产生亲和力、吸引 力和凝聚力,使其间的利益更加紧密,从而达到一举 两得,共同发展进步的双赢目标。 (2)“民权”“君权”观。在关于民权和君权的问 题上,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 在孔子看来,民作为治国的最终目的,是不可小视的 动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放在 了至尊的位置。而苟子更直接地指出:“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二是君权至尊。 在中央集权统治之下,君主是国家的代表。孔子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使君主成为了各种权力的来 源,赋予了其治国统民的大权。孟子说:“天降下民, 作之君,作之师。”认为君具备崇高的地位,能够担当 起教化民众的责任,而民应当听从、服从君权。董仲 舒在将儒学上升为汉王朝的统治哲学时,明确认定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 君”,将天子的地位空前神化。可见,无论是在合法 地位还是在权力的分配中,“民”与“君”出现了彼此 矛盾,甚至这一矛盾呈现于同一儒家的思想中,在宣 扬民本至上的同时又赋予君无限的权威[5]。对儒 家的“民权”和“君权”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李早认 为,“民”与“国”是历来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无论 在古代还是现代,“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都是法 律思想的核心。如何在其中进行选择和权衡,一直 是法学思想家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我国历代王朝来 看来看,主要是以君权为主,为了控制人民,巩固统 治,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制度。而在现代,由于我国是 政府主导型的国家,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所享 有的各种社会权利不断增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 与国家事务,但总体上还是由政府或国家掌权,不可 能将实质权力转交于民众,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让民 众有充分的话语表达权。这当然是为了加强政府集 权,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整个国家统治的需要。一个 健康的国家,理应是“民权”与“国权”合理分配的国 家。由于我国具有特殊国情,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 样实行特定的分权,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 国还是人民民主权利不断宽泛但仍然由政府掌权、 观念仍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严重束缚了其思 想的解放,导致当地人民的愚昧无知、落后守旧和长 时间的贫困。 儒家思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数具有全球影响 力的重大思想之一,从创立至今就受到统治集团的 重视和应用,几乎为几千年来的历代统治者和广大 民众所青睐及认同,牢固奠定了其在思想领域中霸 主地位。当今,儒家思想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伴 随着新形势下“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建立, 其影响力进一步加大,对传播中华文化也有不可替 代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我们更要客观谨慎的对 待儒家思想。毕竟儒家思想不是一个人的思想,也 不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形成,它是几千年来众多儒 学家个体或集体思想融合的结晶,有优秀的也有落 时的思想成分,要对其的变迁及所包含的各种“子思 想”进行全面、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对待。对待传统 儒家文化的政策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 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 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思想内 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 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 后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 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2]吴红伟.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J].商场现代化, 2008,(8):101—102. [3] 杜小军.儒家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J].人事人才,2008,(7):18—19. [4]耿丽萍,李亨英,师文亮.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薪酬激励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8):25—27. [5]李早.儒家视角下的“民权”与“国权”[J].孔子研究,2008, (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