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战争的认识(加深对战争论的认识)

对战争的认识(加深对战争论的认识)

来源:爱问旅游网


对战争的认识(加深对战争论的认识)

即在淞沪会战中,即政治活动对战争的影响

——成兰项目,贺兆鹏

本文以一下11点为核心:

1、在谈判没有办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的时候,即通过战争达到自己的利益,或者说,战争的本质就是谈判的一种手段的延伸,或者是为利益活动所进行的一系列非常规的武力行动。

2、战争的开展方式不仅仅局限在武力的使用(即暴力的施展)。文明的方式,即思想上的征服,也是暴力在文明民族的一种体现;

3、战争的非常规性,战争的目标是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无生力量和其他补充来源地以及争取舆论,对此即为战争应该动用所有的资源和一切的手段,以期盼获得自己的目标(即利益)。

4、政治的非常规的行为即战争,战争的产生本就服务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目标即为战略,战略由多个战斗单元组成,单一的战斗失败与战略无关,但战斗的多个整体确影响着战略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影响

着战争在政治活动中的资本(即达成政治谈判中所获得的利益);

5、战争的胜负与失败;在政治活动中,胜利可以获得国土、兵力、物资、舆论、盟约的支撑,同时失败者虽然不能同等获得,但也可以获得舆论的支持、国际社会对该国的直接武力支持和对第二国家的战争。举例(春秋战国中的长平之战和后续五国的战争和国外对拿破仑的战争);

6、战争中,一旦开始战争,则必须按照既定的战略进行实施,可以进行对轨迹的修正,但如果战争的核心要素发生变化,则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战略与战斗不同,战斗是空间上的维度,仅仅一个冲锋或者一轮火力进攻即可达成对战斗的胜利,勇气是最好的表现,但战略是时间与空间上两个维度的选项,需要的是数次或者数百次的冲锋,坚持和忍耐是最好的支撑,同时明确的既定目标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将有限的战力发挥到极致。

7、战略是计划,在战争结束后或者战争中的一次重大的战役的胜负,服务于政治;战斗更多的现场指挥,仅仅服务战术任务,即胜负。

8、无论是防御战还是进攻战,其核心必须是积极的,否则战局容易整体陷入被动。

9、决不要采取完全消极的防御,而要从正面、侧面攻击敌人,甚至在敌人的进攻中进行进攻,即防御中

的进攻;

10用最大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动用所有的手段去在追求一个巨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标。

11、所有的一切活动,政治、战争,其根本依据是利益的活动或者是体现。

战斗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是国民政府最大程度的为了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希望通过国际国联的调停和美、英法等国的支撑(即三民主义的做法一样获得同苏联获得资源),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战役。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将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上海,主战场,其为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是当时上海为中国第一大商港,每年对外贸易额占全国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

中国参战兵力近70(共78个师)万,伤亡25万余人

日军兵力近30万,伤亡4万余人;

国民政府武器方面:中正式步枪(有效射程600米)、38mm反坦克炮,马克芯二四式水冷式重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II型坦克,战舰(中央海军覆灭,主要以轻型巡洋舰、扫雷艇等)、飞机200架(苏式霍伊16、17战损70架、非战斗损失100架);如,亮剑中,李云龙的意大利炮实际为法制75毫米步兵炮,

日军武器方面:三八式步枪(有效射程460米)、150毫米96式、100毫米八九式榴弹炮、九二式步兵炮,豆丁坦克,加贺号航母、翔鹤号、出云号重型战列舰、飞机390架(零式、九八式战斗机);(大和号和武藏号为二战后期)

虽然陆军的武器性能上可以但武器实质的配置情况则大为不同。

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

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同时日军士兵以精射击为主,步兵每人每月有150发训练子弹。

日军除了陆军参加外,还包括海军,400mm以上的重炮射程十几公里(出云号重型战列舰等),但当时的国军第10、第14炮兵团的莱茵八十二倍150榴弹炮也只有1.3公里的射程,共计45门,而当时,德军一个常备师为12门。

国民政府军,除了德械师(88师、87师等10个师和中央教导总队的装备按照德军配置),即国民政府军士兵,步兵每人平时装单15发,战时20发,训练以空弹为主。外其他部队则配置率更低。

例如:川军,番号国民革命军第41军122师。在太原会战后(1937年9月)再次参加台儿庄战役,期间无兵员补充,22师所携辖两个旅,但是每个旅只有一个团,兵力十分不足。该师第731团第1营全体士兵中没有一支步枪,是个徒手营!电影《兵临城下》中的苏军两个人拥有一支步枪的剧情纯属虚构,但是抗

日战场上的川军有整编制的部队没有枪却是真实的历史。

纵使是喜峰口会战中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即西北军),所谓的“破锋八刀”,在后续实际肉搏技术来说,大刀无论是重量、攻击距离、攻击频率都要弱于装上刺刀的步枪。

现代曾有过复原对练:40名入伍1年半的武警战士,都没有进行过拼刺技术和刀法训练,分成两组分使用木枪和木刀。结果一分钟之内,大刀队全军覆没,刺刀队仅“损失”3人。由此可见,同等技战水平下,大刀不可能在白刃战中赢过刺刀。退一步说,如果大刀队真的那么所向披靡,那29军就算不能反攻承德,至少也能守住喜峰口,最次也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量使用大刀。但实际上,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中国军队还是会大量配发大刀,但是很少组建大刀队了,所谓“大刀队大捷”几乎没有出现过。

整体积极的一面:中日规模最大的战役 历时3个多月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但却是中日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德国帮蒋介石训练的30万德械师被打残。

战斗过程,整场战役包括同时期的太原会战等战役,在战略意义上属于防御战,争取政治协调和军事援助,如果成功确实可以缓解当前国民政府的不良局面,但在战术上却属于消极被动防御战,追求的政治目标被第三方牵制,当前的日本已经退出了国联,其意义不大。

淞沪会战的战斗过程不在细说。

虽然这场战役的在整体上达到了一定的积极的效果,表明了抗战的决心,但从这场战役的细部分析,差强人意。

这场战役,对于国民政府的首要意义及目标,为:

1、政治上,国民政府在一开始就把华东和上海作为决战地,努力做到出其不意,主动出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意图就是认为上海不仅为中国最大都市,而且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是国际各方的利益交织的地方,多国租界存在(如八百壮士的存在),上海开战必引发西方列强的干预。因此决定\"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在国民政府看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国联以及美、英、苏等大国干涉调停,即可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法、德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战役的惨烈程度最大程度的表明抗战的决心和己方的军事实力,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迫使日方暂停进攻,在谈判桌上签订盟约(满足国民政府要求)。

2、对民间、各系军阀,表明心志,最大程度的调动国内所有资源和一切兵力,强化内部管理,争取国民党党内各派系的支持,如晋系阎锡山、桂系白崇禧李宗仁、云南云龙等,将党内矛盾转移,暂时的团结起来。

3、战略上,除了淞沪会战初期88师和87师、中央教导总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国民政府军战略思想上以国际政治的协调为目的的战略防御,以至于战术上也是以防御为目标,一直处于消极被动防守地位,丧失了部队的机动性,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在军备不足的情况下,单纯与敌人拼消耗,白刃战,没有火力的支援。造成了国民政府军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

在整个会战中,国民政府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纵使利用防御工事进行白刃战,如同凡尔登战役一样,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消灭有生力量,但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却只能用惨烈形容;国民政府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同时,为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调停,但败局一定的情况下,仍不肯迟迟下令撤退,导致在撤退后更多的士兵拥挤在道路上被日本的陆航和海航的战斗机轰炸,这33万士兵的伤亡不知道有多少是非战斗减员。

4、军队管理上,最大程度的建立军队并确保了军队的向心性,强化管理,建立了以黄浦军校生为管理核心的军队,但也造成上管理叠加的现象。

例如,淞沪会战后,第18军罗卓英部由第9集团军转隶第15集团军陈诚手下,第9集团军司令官张治中竟然未接通知。顾(祝同)、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将,莫不蒋之心腹,张治中因非蒋嫡系,而对手下中央军调不动,也指挥不动,乃至含辱受屈,愤而辞职。蒋介石惯于越过前线指挥官指挥作战,乃至后来地方军发动反击,而中央军隔岸观火,坐等失败。如此等等,加剧了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的局面。

5、会战中的张治中将军受制于副职顾祝同。

6、借此次突然对日作战,企图签订条约,避免战争。

对于日本政府的首要意义及目标,为:

1、政治目标的确定,在明治维新时期,已经建立了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即“拓开万里江涛,布神威于四方”的基本思路,无论是伊藤博文还是石原莞尔,都是践行者,即所谓的三个月占领中国只是加速这个时间进程的发展,所有的一切阻碍日本的合约与协议都将被日本所撕毁,即日本的对华战争是铁定的和不可更改的。

例如,对于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上,在国联要求对日本的调停,日本的反应是退出国联,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视为无效,扩充海军等行为。

2、全员参与,在当时日本国内,即使当时国力远高于中国,也动员全日本,马上投入全面战争。例如随即大量增加公债发行,并发起了日本全国性的“消费节约运动”的活动,在日本小学生的课本上的内容为,“妈妈说,你一定要为天皇效力尽忠”,即日本早已经将战争深化到全民。

3、军队的向心力,日军除了陆军参加外,还包括海军,400mm以上的重炮射程十几公里,当时的国军第10炮兵团的150榴弹炮也只有几公里的射程。

日本除了本身的师团长外还有松井石根、朝香宫鸠彦亲王。

双方的相比较,

第一,日本的目标的是灭国战,但国民政府希望,借此战役获得国际社会的调停或者支援,其政治目标的相冲突,存在着根本的不可协调性;

第二,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已计划全员参加对华战争,但国民政府更多的通过是调停,获得想对应的国家主权;

第三,双方都采用了不宣而战的战斗方式,即对此次战役没有正式通知,日军采取的是七七事变的模式,

国民政府则采取的是上海突袭,在特殊地点上的政治需求;

第四,日本希望通过迅速的现代化战斗结束这场战役,避免将此次战役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最小,所有整体采取积极的进攻战,但国民政府则更多的寄托于国际社会,拖延时间,采取消极的防御战,丧失了地利等因素;

第五,日军的向心性很强,即战争的胜利,反观国民政府军,各种因素参杂,其中的苏州税务局的保安团的武器装备比正规军的水平还要强;

第六,在军队的指挥上,日军在战争伊始都在强调服从,而且还派朝香宫鸠彦亲王进行代表天皇的慰问和指挥,但国民政府军的张治中将军指挥不了自己的军队,更多的受制于自己的副指挥顾祝同。

至于此,我对此次战役做出对战争的认识:

除了上述的11点外,我认为我还有必要再次阐述一下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最根本的利益的体现,其利益的体现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人口、金钱等物质方面,也包含权力、地位等非物资层面的触及,也囊括荣耀等情感因素的存在。

利益是一切的推动力,它的表现不仅仅包括既得利益,也包括可以避免的损失。

整体上的抗日战争,是人民群众的反映;但站在另外一种角度来看,更多的是两个政治团体的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