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有其脏证。
2.辨证:外感虚实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为真,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虚、津液咳嗽则属于虚,或虚中带实。另外,咳嗽声大的更真实,咳嗽声小的更虚拟;强脉为真,弱脉为虚。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对于咳嗽的治疗,除了直接治疗肺之外,还要注意把脾、肝、肾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疗。外感咳嗽一般避免涩涩、邪气滞留,故应因势利导,肺气清则咳止;内伤咳嗽要防散伤,注意调理脏腑,保护正气。咳嗽是人体排除邪气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一定不能简单的见咳止咳,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
三、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重浊,气短,喉痒,咯痰薄白,常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麻黄、荆芥祛风散寒,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调肺化痰;桔梗和甘草缓解喉咙痛和咳嗽。咳嗽较重者,加矮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瘙痒重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辛夷、苍耳子加重鼻塞。痰湿、咳嗽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若表证严重,加防风、紫苏叶解表;若表寒未解,胃热郁结,热则寒,咳嗽声大,气短如喘,痰粘,口渴心烦,或有体热者,加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咽干咽痛,常伴有恶风、体热、头痛、四肢酸痛、鼻黄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或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处方中的桑叶、菊花、薄荷能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可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和芦苇清热生津。对于剧烈咳嗽,加入前胡、南瓜、枇杷叶、浙贝母清肺化痰止咳;表热偏盛者,加金银花、荆芥、防风、祛风清热;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加入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清热。风热伤络,如见鼻衄或血丝
痰,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致咽喉口干,而加沙人参、麦冬清热生津;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可清暑。 3、风燥伤肺
症状:咽干痒,干咳,无痰或少痰并粘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丝,咽干,口唇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体热等症状,舌质红而干,津液少,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处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肺热;杏仁,和贝母一样,化痰止咳;沙参、梨皮、栀子用于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表证重者,加薄荷、荆芥祛风解表;体液损伤严重者加麦冬、玉竹养肺阴;肺热重者,加石膏、知母清肺;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黄、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此外,寒燥伤肺,咳嗽,是风寒、燥邪两者犯肺所致。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用药原则宜温而不燥,宜湿而不寒,宜加减苏星散。药用紫苏叶、杏仁、前胡用于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润燥止咳。若恶寒较重,无汗,可与荆芥、防风同用,以解表汗。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尤其是早晨,咳声重浊,痰多,痰粘稠或浓稠,色白或灰白色,胸闷憋气,排痰时咳嗽缓慢,压迫减轻。常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