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前一定要充分地解读教材。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学到什么?收获什么?” 1.与作者对话。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比如琦君的《桂花雨》最后提到以后闻到的桂花都不如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说的其实是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眷恋。 2.与文本对话。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比如《推敲》中贾岛在街上推敲诗句的情节,有些孩子认为有点可笑,但只有反复读才能体会主人公对做学问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3.与编者对话。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每一册书,每一个单元都是反映同一类道理和同一类事物的文章,所以研读教材还要读懂编者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只有反复研读教材才能备好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