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来源:爱问旅游网
·10·檱檱殗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

檱檱殗粮 食 储 藏 )2013(5

粮食储藏技术

1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与粮食流通成本控制

1.1 粮食物流是粮食流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只有对其构成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统筹安排,保证其顺畅、安全,才能更好地完成粮食流通过程,从而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粮食流通一般包括粮食商流、粮食物流和粮食信息流,三者既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商流是物流的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了具体建议。

部分内容。

粮食流通成本控制

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侯立军

()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10003

摘 要 粮食物流是粮食商品流通的重要内容构成,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粮食物流服务水平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的重要路径。阐述了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与粮食流通成本控制的关系,分析了粮食流通运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构筑现代粮食物流体系,进一步有效控制粮食流通成本提出

关键词 粮食流通成本 粮食物流体系 流通成本控制 粮食流通效率

  粮食物流体系是指粮食物流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并具有使粮食流通总体合理化功能的综合体。它是涵蓄粮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的一个完整的“环节链”系统。粮食流通成本是指粮食商品流通中所支出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仓储保管费、装卸搬运费、粮食运输费、粮食检化验费、场地租赁费、粮食商品损耗、人员工资福利费、折旧费、管理费等。在我国当前粮食流通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竞争力较弱的环境下,建立和完善粮食物流体系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推动粮食行业市场化进程、强化粮食物流体系应急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提,物流是商流实现的保证。粮食物流的流向、流量、流速往往取决于粮食商流的状况,同时,粮食物流运行情况也制约商流的规模和程度。但在特殊情况下,二者运动过程不一定是平行的,即有粮食商流不一定有粮食物流,有粮食物流不一定有粮食商流。两者可以各自独立运动,并且流通的具体途径和时间可以不一致。粮食商流和粮食物流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流动是粮食商流和粮食物流运动所不可或缺的,不论哪种粮食信息,对粮食商流和粮食物流都具有重要影响。粮食商流和粮食物流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流的管理成效和顺畅程度,没有粮食信息,就没有粮食商流和粮食物流,也就没有了粮食流通过程。因此,粮食流通过程就是粮食商流、粮食物流和粮食信息流的有机统一过程。

1.2 粮食流通成本偏高要求强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与粮食流通成本控制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运行高效的粮食物流体系有助于粮食流通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衔接,从而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费用。反之,粮食物流体系不完善,粮食流通环节运行不畅,会直接助推粮食流通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行业结构优化研究”*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

()、2课题批准号:1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1YJAZH032013年国家粮食局软科学课题“通讯地址:南京市铁路北街128号财经大学5号信箱

第42卷 

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11·

费用升高。据调查,目前,我国粮食从主产区到销售区的物流费用,约占整个粮食销售价格的30%5%。从课题组成员对大连北良港、甘井子粮食~3

码头、中储粮大连直属库的实地调查情况看,粮食物流是粮食流通费用控制的重要的、关键的环节。例如:从哈尔滨发运粮食到大连直属库,每吨粮食的短途运输费、装车费、火车运费、取送费、卸车费以及分摊的采购费用加起来大约2200元。粮食物流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了流通各环节间的有效衔接,造成包、散装运输在一些地区、一些环节还无法做到无障碍衔接,而包装运输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速度慢,仅包装粮装车成本就比散装粮食装车成本每吨多18.2元。再加上许多地区现代化意义的工具设备缺乏,运输、装卸方式落后,使我国年均损失近800万吨粮食。

四散化”粮1.3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是发展“食流通,进一步降低粮食流通成本的现实途径。目前,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左右;东北地区的,为发达粮食运往南方销区一般需要20d到30d国家同等运距所需时间的2倍以上。由于运输、装卸方式相对落后,每年都会造成相当数量的粮食损失。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有助于改善粮食物流条四散化”水平,节约件,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和“

粮食流通费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这也是世界粮食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粮食物流体系构建的核心是在粮食流通领域,通过建设和完善流通基础设施,选择高效合理的运输方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进一步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促进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现代粮食物流要求粮食企业从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各相关环节的运输、配送实现一体化,并做到高效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粮食技术装备和良好的信息服务,力求高效供货、协同配送,实现粮食物流的安全、经济。

美国、加拿大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历经三、四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以圆筒仓自动装卸、散粮汽车、散粮火车、散粮专用船舶为标志的散粮运输系统。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各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实现了粮食“四散化”流通。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粮四散化”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构建现代粮食物食“

流体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 我国粮食流通运行和粮食物流体系

建设现状分析

2.1 我国粮食流通运行状况

国家粮食安全2004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2008~2020年)》、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发改经贸〔2007136、《〕号)粮油仓储设施建设方案》(发改经贸〔2009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875号)和《(国粮展〔2011〕224号)等规划和方案,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粮食市场建设、粮食产销区衔接、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做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受上述政策的利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市场监测、应急体系不断完善,保供稳价措施有效实施,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粮食仓储设施和运输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粮油仓储管理规范化持续推进,粮油加工业不断壮大;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高;粮食法规标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依法管粮有力推进。

目前,我国的粮食流通基本上是包散并存,以包装粮食流通方式为主。用装具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装运到一线收纳库,经过检验、过秤、拆包等过程后堆放在仓库中,需要外运时,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量、装车运到火车站或者码头,到达目的地后,人工装卸、搬运和入库。包粮流通中间环节多,工作效率低,需要耗费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以吉林省为例,每年仅运输玉米就需麻袋6000~8000万条,占用资金2亿元左右,这无疑增加了粮食流通成本。虽然通过在车站和码头安装装卸搬运机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包粮流通系统中因多环节搬运造成的高成本、低效率和粮食散落浪费大等缺陷。散粮流通主要集中在储运条件比较好的交通枢纽地区和县级以上的粮食企业,由于物流条件较好和设施的衔接配套,便于机械化作业。粮食物流

·12·

粮 食 储 藏 )2013(5

效率较高,粮食流通成本也相对较低。此外,粮食集装箱运输在许多地区也得到了推广,由于是门到门运输,且密封性好,大大降低了粮食损耗率和颗粒破损率,保证了粮食质量,节约了费用支出。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以“十一五”时期为例,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对粮油仓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全国共投入建设资金约36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约80亿元,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约280亿元,共建设仓容6400万吨,油罐1000万吨,烘干能力3000万吨,维修改造仓房约1.1亿吨。截至2010年底,全国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达到3.49亿吨,油罐罐容1410万吨,粮食烘干能力1.1亿吨,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34%、194%和58%。2011年全国有效粮食仓容、油罐罐容又分别比上年增加2469.8万吨、229.6万吨,增幅分别为7.3%和20.1%,基本能够满足粮油收购储备需要。2010年、2011年分别完成投资226亿元和209亿元用于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房维修改造和农户储粮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2 国内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特别是2粮食现代物流007年全国《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后,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具体表现在:

2.2.1 物流设施逐步改善,自动化、机械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中央投资项目的推进,立筒仓、浅圆仓、砖圆仓等具有一定机械化功能和“四散”作业能力的仓型总量迅速增长,比例达到了1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粮食散储已经成为储四存的主要形式,比例高达90%以上。为推进“散”化技术发展,解决北粮南运问题,国家在东北地区先后投资建设了约1000万吨粮食筒仓,重点建设和完善粮食物流节点,储备粮库项目建设280个库,仓容500万吨。这些物流节点已经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并且已经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总投资近30亿元的大连北良港,已成为东北粮食物流体系的重要咽喉,在东北地区粮食进出口中居于重要地位,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仓容世界第一、技术水平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粮食码头。在重点建设东北物流设施的同时,为实现粮食流通“无缝化”衔接,产销区物流设施协调发展,国家

还在上海、宁波、广州等重要港口建设大型机械化粮库,为长江三角洲主销区和泛珠江三角洲主销区散粮物流网络的形成发挥了核心作用。物流设施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增强了粮食流通能力,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有效降低了粮食流通成本。2.2.2 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水平逐步提高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粮食物流工作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表现在:通过明确国家扶植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为粮食物流的合理化提供优质粮源保证;加大投资力度,新建了数百亿千克的仓容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对一些旧的粮仓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努力使物流作业做到了“无缝化”对接,提高了粮食储运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并通过东北、长江、西南、京津四大走廊建设实现了公铁、水铁运输方式的一体化,直接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通过改组、改制对粮食工业企业的资源进行重组,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在继续推广深加工、精加工的基础上,加大对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的研究,在粮食加工增值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2.2.3 粮食物流模式由横向递进向纵横并存转变 横向递进模式是指按横向的流通环节和行政区划逐层传递,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者-收购商-中转商-产区批发市场-批发商-销区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流通时间长,环节多,多次落地储存,层层传递加价。纵横并存模式指的是粮食物流以纵向直达为主,整个物流过程都由一个大的粮食经销商(或加工商)来完成,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者-大粮商-消费者,流通时间短、环节少、落地储存少,费用省,效率高。前些年,我国粮食物流基本属于第一种模式。但近几年来,随着中粮、益海等大型粮食企业推行从田间到餐桌的纵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以及一些大的超市连锁经营企业直接到产区采购粮食出售给消费者,我国粮食物流正由过去以行政区划为主的横向逐层递进的模式,向以横向递进与纵向直销的纵横并存模式转变。这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还有利于追根溯源,保证产品质量。

2.2.4 粮食转化加工向产区转移明显 近年来,

第42卷 

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13·

由于东南沿海省市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粮食运输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粮食加工转化优势不断缩小,出现了粮食转化加工由南方销区向北方产区转移的趋势。其结果是:东北产区运出的大米比例不断增加,稻谷运出比例不断缩小;华北产区运出的小麦粉比例不断增加,小麦运出比例不断缩小。目前华北产区运往东北销区的几乎都是小麦粉。玉米深加工企业基本集中在北方8省,尤其是吉林和山东。产地加工的诸多优势正在显现,它减少了物流环节和物流量,节约了费用,促进了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产区转化加工的发展,也导致了粮食流通技术和物流设施布局的变化。

主,除中谷、吉粮、中储、地储等大型国有企业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粮库、个体经销商及民营企业,而这些粮食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设施较为简陋,功能不配套,难以使粮食物流形成规模。资源分散,经营粗放,直接导致物流成本高昂。

3.1.3 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国内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信息化程度较低,渠道不通畅,反映不及时,缺少科学的超前分析和预测,使粮食经营企业无所适从,难以把握经营的最佳时机,导致粮食流通存在盲目性。一是没有统一的粮食物流信息平台,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影响了粮食供应链整体效益和效率。二是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三是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了粮食物流一定程度的混乱,也制约了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3.2 粮食物流体系缺乏对物流市场主体的整合,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传统粮食流通中形成的条块分割,使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无法开辟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这不利于粮食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均衡运转,更难以做到从粮食供应链的整体角度来运作,降低总成本,提升总体效率。此外,粮食物流的特点是量大、点多、面广、时间性强,粮食物流牵涉的部门、人员也多,涉及到综合计划部门、业务主管部门、铁路、交通、航运部门,又涉及到发运、中转、接收地政府部门和粮食企业,管理比较困难。现行粮食物流体系无法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很好地整合现有资源,未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过于分散的、不合理的粮食网点布局进行必要的撤并四散”化运作要求,改造粮食和组合,没有按照“

储运和中转设施,没有根据市场消费需要开发粮食产品和组织粮食深度加工,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提供信息服务,使粮食物流仍在过于分散的网点间、落后的方式下低效率的运行。再有,粮食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物流园区中业务比较单一,仓储、运输、装卸、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还比较少。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的角度看,物流园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服务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只有这样

3 当前粮食流通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与流通现代化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粮食的市场化经营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的物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粮食物流管理办法,而现行的粮食物流体系和物流管理办法同粮食流通现代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市场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流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3.1.1 粮食物流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 粮食物流主体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现行粮食物流市场主体中,现代粮食物流企业很少。目前,粮食物流特别是铁路运输供给能力不足与需求逐年增加的矛盾说明粮食物流体系的核心主体缺位,这不仅增加了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户进入市场的成本,也使龙头企业与农户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导致粮食流通运行不畅。

3.1.2 粮食购销主体规模小,功能单一 尽管我国已经开放粮食购销市场,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粮食流通的新机制,但整体看来,粮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并且大多数企业只承担着粮食物流环节中的储存和部分装卸功能,年作业量少则几千吨,多则几万吨,经营规模较小。而且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也使这些企业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有效的资源整合,导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粮食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流通效率难以提高。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物流体系主体仍是以国有骨干粮库为

·14·

粮 食 储 藏 )2013(5

才能真正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作用。而目前多数粮食物流园区还不能完全具备这方面的功能。

3.3 相应决策缺乏科学依据

科学制订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规划与粮食物流的组织是否合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目前的粮食流通运行中特别是随着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一些地区、企业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争要建库指标,但由于决策的失误和管理措施乏力,使有的地区花巨资建了仓库后才发现本地并没有那么多粮食可存,有的还建起与本地自然条件不相匹配的仓型,为了使已建的粮仓利用起来,不惜追加投资增加仓内配套设施,既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又造成仓房闲置。另外,多头隶属导致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之间经常出现对商品粮源的争夺,使中央确定的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变得模糊不清,导致储备粮调控市场余缺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决策缺乏科学性,造成粮食流通责权分离,使管理者没有积极性,执行者缺乏自觉性。现实条件下,如何确保粮食物流重要节点集中在以“四散化”项目建设为目标,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为目的,构建和完善国家和区域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就成为科学决策的关键所在。

“,向粮食、土地、设施、设备和人才要经营粮库”

效益,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粮食部门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优势开展多种经营,切实做到确保国家粮食储藏安全与企业健康发展的统一。②使传统“常规储粮技术”向现代“生态储粮技术”转变。目前,生态储粮已成为国际、国内储粮技术发展的共同趋势。生态储粮是指粮食仓储工作中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通过控制或利用对储粮品质有利、对有害生物不利的生态条件,进而确保人体健康、确保环境与储粮安全。粮食仓储、企业应最大可能地利用物理技术(低温、低氧等)生物技术,最大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化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储粮损失,保证粮食品质,降低环境污。四无粮仓”转向现代“染。③使传统“4G型粮库”“)、快乐4G型粮库”的内涵是:绿色储运(Green)、环境友好()、绩效显著(工作(GladGoodGlo-),其明确了当今储粮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了ry

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粮食企业的价值所在。“四无4G型粮库”与“粮仓”相比更具时代性、前瞻性、战略性,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使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4.2 通过量化分析并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确定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构筑确保粮食安全和成本优化的粮食储备体系

  中央、地方分级的粮食储备体系,无论对粮食市场还是对粮食储备者、购买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地方政府对辖区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和调控手段的不断增强,中央与地方粮食储备在布局和规模上形成了一定的交叉重叠,局部争夺粮源和逆向调节等不正常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中央、地方分级储备体系进行修正和进一步完善。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出发,我们认为应强化以中央储备为主,适度调整省级粮食储备规模,大幅度收缩县级储备规模,努力形成相互支撑、功能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从当前看,随着粮食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应适当减少地方储备,进一步增强中央粮食储备实力。同时要注重测算并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规模,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4 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有效控制粮食流通成本的建议

4.1 优化仓储设施布局,合理确定库存结构,加快储粮技术研究,形成符合国情、粮情和有竞争力的现代粮食仓储体系

  伴随粮食流通体制新格局的形成,粮食仓储业已呈现机制、资本、主体多元化的态势。根据我国粮食物流的具体情况,粮库建设布局重点应放在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地带,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及粮库功能作用的不同,确定建设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库,形成大中小型结合、各种形态不同、布局优化、功能完备、运作灵活的粮食仓储体系,确保粮食仓储体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①使传统“仓储管理”向现代“经营粮库”转变。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要求粮食仓储企业必须打破过去长期的“等、靠、要”思维定势,勇敢地面对挑战,研究市场,努力形成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不断提高效益的现代仓储管理模式。粮食企业应学会

第42卷 

粮食流通成本控制与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研究

·15·

如果粮食储备规模过大,将导致巨大的财政开支和消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最优化的粮食储备规模应当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储备规模适量。明确国家粮食储备的目标和功能,是测算合理粮食储备规模的前提和基础。居民口粮是国家粮食储备的保障主体,对口粮的分析与预测是核算合理粮食储备规模的基础。在探讨居民口粮消费特征基础上,以官方数据为基础进行预测并提出修正,得出未来我国的城乡居民的口粮需求量,进而测算出合理的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包、4.3 重视粮食运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打造“散、集装箱”结合,“公、铁、水”分流,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现代粮食运输体系

  目前实现粮食合理运输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运输技术的突破。由于粮食商品自身的特性,决定了粮食物流与一般商品物流有很大的不同,既要考虑其量大、点多、面广的特点,又要考虑到粮食自身的生化特性,只有这样,粮食运输技术才有针对性四散”为和可行性。粮食运输设施建设上,应以“发展方向,除了做到散粮装运接卸的无障碍衔接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网络系统,使全国粮食运输设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应重视粮食专用运输工具、设备的研发和配置,改造铁路专用线和专用码头,增加散粮计重设备。同时,要做到粮食仓储设施和运输设施之间的衔接配套,使两者在“四散”作业方面相互协调。当前应在建立“包、散、集装箱”结合,“公、铁、水”分流上多下功夫,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潜能,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4.4 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粮食物流各环节的衔接与协调,构建灵活、高效的粮食物流服务体系  信息系统是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出发,组建全国统一的粮食物流信息和交易系统,将各种粮食信息汇总起来,为粮食经营者提供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使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在网上就可以获取有关粮食供求、价格、运力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并完成交易和结算,达到“节时、节费、高效”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等信息采集发布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工作机制,加强对粮食市场实时监测。坚持粮食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充实信息内容,

拓展粮食市场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粮食市场信息服务水平。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依照粮食物流信息工作的要求,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关键技术,包括电子商务交易机制、工作流程相关配套服务手段、电子批发交易信息系统及信息交换技术、电子商务数据安全体系、管理技术以及个性化门户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和货物交易活动,建立健全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将传统粮食交易和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通过与其它交易主体进行信息交换,解决当前粮食企业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不对称和竞争实力不强的问题。

4.5 建立新型的粮食物流组织结构模式,努力提升粮食物流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促进粮食产销的密切衔接,鼓励大型粮食购销、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粮食收购、储存、中转、加工、贸易等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通道与节点相互衔接合作,实现粮食在流量、流向上的高效对接。完善输运网络,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的有效衔接、省际省内长短途运输方式的合理转换,提高粮食快速中转和配送能力。二是借助第三方粮食物流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一方面可与产区粮食经纪人建立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订单采购、委托收购等,在管理上将经纪人视为自己的采购部门,实现经营虚拟化,执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达到快速响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运营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可独资或合资建设收纳库,或租库收购和储存,掌握一手优质粮源。在销售渠道建设上,要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原则,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以优质的服务优先为大客户供应原料,争取大客户给予的优惠政策。根据客户的生产计划,充分利用采购优势合理安排粮食供应,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降低客户采购成本、原料短缺成本等,实现互利共赢。三是科学合理地规划粮食物流系统,建立-个规模适中、辐射面广、成本低廉、运转高效的区域粮食物流中心,达到既满足规划区域粮食物流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投入的效率和效益。为了顺应粮食经营主体和

·16·

粮 食 储 藏 )2013(5

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可以由一家或几家骨干龙头企业牵头,吸纳粮食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企业加盟,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股份制企业;也可以按功能要求,有重点地培育发展一些功能配套的粮食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企业,形成松散型的物流循环体系。不论是何种组织形式,基本目标是通过中心企业的协调运作,把社会上分散的粮食物流资源按市场化要求重新整合配置,实现粮食生产、流通效益的最大化。

4.6 高度重视从提高粮食商品质量入手,加强对粮食物流成本的控制

  商品粮收购质量对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控制具有直接影响。在一线收纳库,如果入库的商品粮品质质量达到要求,就可以节省流通环节的许多费用,出库损耗也会减少许多。如果一线收购把关不严,品质质量不合要求,就会增大过筛、烘干、晾晒等二手处理费用,推高物流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增强一线收购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把商品粮质量关,不合格的粮食坚决不能入库;二是收储企业推行保管员包仓责任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用工、用药、数量、质量和生产作业安全的责

任包干,调动保管人员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大型粮食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特别是粮食储备库在粮食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做到储粮与储地相结合。有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便于粮食企业对粮食生产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这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粮食经营费用,确保商品粮质量十分有益。

参 考 文 献

1 侯立军等.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2:143~155

D].北2 卜轶彪.中国小麦市场流通的变化与趋势[

京:中国农科院农经所,2004:22~24

3 吴国伟.浅谈粮食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行业经济

[],2)J008,(5

4 陈艺.粮食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前景分析.粮食流通技

],2)术[J009(6

5 贾晋,董明璐.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和

])政策安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6 毕玉光.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

)外资,2012(4

()收稿日期:2013 04 15

RESEARCHONCOSTCONTROL   

GRAINLOGISTICSAND MODERNFOODLOGISTICSYSTEM BUILDINGOF      

HouLiun j

()NaninUniversitofFinance&Economics10003  2jgy  

,rainGrainloisticsisakecomonentinthecommoditcirculationandstrentheninthebuildin          ggypyggg   amodernloisticsstemandimrovinloisticsserviceareakewatoimrovetheeffiofrainrain               -gypggyypgg   ciencofcirculationandreducethecostofcirculation.Thistextexlorestherelationshiberainrain             -yppgg  ,tweenthebuildinofrainloisticssstemandthecontrolofraincirculationcostanalzesthestatus              gggygy ,andmaorexistinincirculationandloisticssstembuildinandsixconroblemsrainrainrooses             -jgpgggygpp creterecommendationsbasedonthisanalsisastohowtobuildamodernrainloisticssstemandfurther                 ygygeffectivecontrolofcirculationcost.therain      g

:,Kewordscostofcirculation,loisticssstem,controlofcirculationcostefficiencofcirrainrainrain          -ygyyggg cul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