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世界史》描述苏俄(联)某经济:“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该( )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动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列宁(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3.列宁认为“既然退却是准确的,那么,退却之后就能够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退却”是指( )
A.二月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 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 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
4.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 )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实质是鼓励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 D.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
5.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个事件指的是( )
A.退出一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粮食税的实行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展开
6.1922年,俄共提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
作制轨道时能够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提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
A.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行 B.农业的基础地位急需增强 C.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D.社会主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7.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轻工业发展确定了这样的计划:“生产消费品的工业理应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达到能够保证大大提升劳动者每人的消费定额。理应特别注意发展纺织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工业。”材料表明( )
A.当时苏联重视提升劳动者生活水平 B.新经济注意提升人民的积极性 C.苏联采取优先发展轻工业的 D.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是合理的
8.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个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主义” B.新经济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9.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很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个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的经济体系 ②增强了对经济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存有就人论事的局限性 B.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着力于批判
D.不能准确评价前人的功过得失
11.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时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国民收入平均 年增长率 7.8% 5.7% 4.3% 工业生产总值 平均年增长率 8.5% 7.4%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 ②忽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实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12.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实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个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相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收集制”(或“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赵旭黎《错译的“余粮收集制” 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材料二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包括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步,“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个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实行新经济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实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因为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很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先生的做法,实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水准,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个时间段中苏联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别分析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