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贵
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5期
摘要:金坑子金矿研究区位于文县—略阳断裂带与松柏—梨坪断裂交汇处,属新关—阳山燕山期金成矿带,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研究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一至第五岩性段,地层总体呈开阔、平缓的舒展型展布,在测区东段沿地层岩性界面发育有规模不等的断裂构造,其中,第三岩性段为金坑子金矿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沿区域性大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形成的通道上移至以泥质、粉砂质千枚岩中,该岩性组合有利于成矿流体的圈闭从而在与成矿构造交切处富集、沉淀形成金矿(化)体。
关键词:金坑子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构造;矿床成因 1.区域地质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秦祁昆造山系(Ⅰ级),秦岭弧盆系(Ⅱ级),勉略蛇绿混杂带(Ⅲ级)。勉略蛇绿混杂带北部为西倾山—南秦岭陆缘裂谷带,南部为摩天岭陆缘裂谷盆地。区内地层分区属秦祁昆地层大区,秦岭地层区,南秦岭地层分区。区域内出露地层以泥盆系、元古界为主,次为少量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韧脆性变形以尚家沟—三官韧脆性剪切带为代表,早期表现为左行平移韧脆性剪切变形,可见拉伸线理和a形褶皱;晚期被走滑断层复合,以脆性变形为主,可见糜棱岩化,尚家沟金矿点、三官等金矿点分布其中。区内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酸性—中酸性侵入岩以新关、观音坝、塘坝、上坝里印支期花岗斑岩脉为主。 2.矿区地质
研究区位于文县—略阳断裂带与松柏—梨坪两断裂交汇处,属新关—阳山燕山期金成矿带,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 2.1地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一至第五岩性段,地层总体呈开阔、平缓的舒展型展布,为向北倾斜的单斜层,在测区西段草测范围北侧岩层走向呈北西向,南侧岩层走向北西-近东西向;东段简测区岩层走向呈北东向,在测区东段沿地层岩性界面发育有规模不等的断裂构造。主要地层分述如下:
(1)第一岩性段:砾岩。砾岩、浅灰色,粗粒结构、砾状构造,砾石稍微具定向排列特征。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胶结物则主要为硅质、钙质、粘土等。
(2)第二岩性段:石英绢云千枚岩。灰白色、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含少量方解石。
(3)第三岩性段:研究区西部以薄—中厚层灰岩夹千枚岩为主,在研究区东部主要以含生物碎屑灰岩夹千枚岩、石英岩为主,在石英岩与千枚岩、灰岩接触界面发育有蚀变破碎的断裂,为主要的含矿部位。是研究区第三岩性段底部的主要标志。
(4)第四岩性段:主要出露在研究区中部,分布面积较广。东部灰岩夹千枚岩,西部千枚岩夹砂岩。分布面积较大,该段底部局部断裂发育,分布有金矿体,由于受构造破坏,产状变化较大,三河口组第四岩性段也是区内重要的赋矿层位。
(5)第五岩性段:薄—中厚层灰岩。灰白色、细粒结构、中厚层构造。主要成分方解石,白云石及少量石英。矿区西部局部地方出露的灰岩可见弯曲、褶皱等现象,但总体岩层北倾。 2.2构造
研究区断裂构造极其发育,有横向断裂破碎带,纵向破矿断裂两种类型,以横向断裂最为发育,多处分枝复合,或夹较硬地层的构造透镜体,矿区绝大部分矿体产出于该断裂带中。 (1)横向断裂:以东西—北东东向含矿、控矿层间断裂带为主,性质属于逆断层,延长150m~1000m;宽度2m~50m不等。断裂带总体北倾,倾角60°~80°,具有分支复合现象。构成研究区的主体断裂骨架,成为赋矿、控矿的主干断裂。
(2)纵向断裂:为近南北向断层,均为切层断层,普遍晚于含控矿断裂,具有右行、剪切特征,西盘南移,长度一般300m~600m,最长为1.5km,为后期断裂,对矿体破坏性较大。
2.3岩浆岩
花岗闪长岩,在矿区出露不多,均呈脉状分布。成矿热源往往与岩体的侵入密切相关,花岗闪长岩脉和花岗斑岩脉可能为金矿的形成提供热源。 3.矿体特征 3.1矿体总体特征
金矿化带在研究区分布,从西到东长近3200m,宽约300m~500m,其中主要含矿地段长1800m,宽度在200m~ 500m。目前共发现32条金矿(化)体,总厚度59.50m,其中,1号、15号和22号矿体为主矿体。矿(化)体产于层间蚀变断裂带及次生的断裂、裂隙中,严格受蚀变断裂带控制,构造不但控制了金矿床的展布,还控制着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出和矿化富集程度,矿体在平面上呈舒缓波状。
3.2主礦体特征
Au1号矿体:主要受断裂F9主干断裂控制,同时受控于其平行的派生断裂F5及分支断裂。矿体长265.00m,控制斜深147m,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矿体具有分枝复合现象。平均真厚度3.49m,平均品位4.09×10-6。矿石为胶状结构、块状构造。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104.46%,为较稳定型;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163.18%,属较均匀型。
Au15号矿体:位于纵向断层F10断层与主干断裂F9次级小断层的交汇处,与F15、F17平行、约15m间距,受近东西向主构造线和后期近南北向F10断层的共同控制,矿体在走向上延长较小,地表延长60.00m,在倾向上延伸较大,矿体赋存在破碎带中,在破碎带靠近下盘产出。延深却达到334.00m。平均真厚度2.78m,平均品位1.76×10-6。矿石结构为胶状结构、交代结构、块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矿体形态为层状。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106.86%,为稳定型;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1.42%,属均匀型。
Au22号矿体:受F21主干断层控制,矿体发育在破碎带的下盘,上盘为石英岩,受后期断层错动矿体走向接近60°,矿体长约225.00m,控制斜深166.00m,矿体厚度随破碎带宽度变化,产状平直,平均真厚度2.32m,平均品位4.56×10-6。矿石为交代结构、微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细脉状。矿体形态为似层状。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52.63%,为稳定型;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78.05%,属均匀型。
4.矿床成因浅析
金坑子金矿赋矿地层是泥盆系三河口组,形成于初始裂陷盆地环境,为一套变形强烈的浅变质陆缘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泥盆纪裂陷盆地初始沉积时,来自南北两侧陆缘,尤其是南侧碧口群浅变质火山—沉积岩剥蚀的细碎屑物质中,易于携带、富集金等重矿物,使金元素得到初始富集,构成矿源层。在岩浆热液及其强大的韧性—剪切变形条件下,岩浆热液、变质流体萃取下伏碧口群及三河口组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沿区域性大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形成的通道上移至以泥质、粉砂质千枚岩中,该岩性组合有利于成矿流体的圈闭从而在与成矿构造交切处富集、沉淀形成金矿(化)体。 5.控矿因素
构造控矿:大型剪切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断裂起着传递含矿热液的作用,成为配矿、容矿构造。金矿分布均受文康构造带控制,发育有一系列韧—脆剪切带和断裂,金矿体(脉)主要赋存于这些次级剪切带和断裂之中。
岩性控矿:泥盆系三河口组及其南侧碧口群老地层构成了金矿床的矿源层。岩浆热液、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中萃取了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沿断裂通道上升到三河口组浅变质陆缘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层位沉淀富集成矿。
岩浆热液:研究区虽然出露一条花岗闪长岩脉,宽度约4m,延长约600m,但预示着深部岩浆热液的存在和上升的通道。 6.找矿标志
(1)区域性大断裂及其旁侧的次级断裂构造、铁碳酸盐化等蚀变是该类型金矿的区域找矿标志。
(2)研究区及其周边地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石英脉发育地段,地表正地形加层间破碎断裂带是矿区最明显的找矿标志,石英绢云母千枚岩与灰岩、石英岩接触部加层间断裂破碎带也属于该类。 参考文献:
[1]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J].中国地质. 2006.(12): 44-46. [2]张原庆,等;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J].地质论评. 2002.(3): 22-24。 [3]牟正伟,等;甘肃省武都县金坑子金矿详查报告[R].2017.
[4]博伊尔R W.金的地球化学及金矿床. 1979.马万均.王立文,罗永国,秦国兴译等;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5]陈柏林.构造形变类型与金矿化类型的关系[J].世界地质,2 000, 19(3): 217-223. [6]李晓峰,华仁民,冯佐海等;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作用与金的矿化富集[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3): 207-212.
[7]陆三明,彭海辉,盛中烈等;北淮阳构造带东段铅锌矿找矿前景[J].安徽地質,2002,12(2): 114-120.
[8]王莉莉.内蒙古包格德呼和哈达多金属找矿方向探讨[J].西部资源. 2001(1):11-12. [9]刘正军,周厚祥,赵亚辉,等;我国铅锌矿床的共伴生矿综合勘查评价指示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 2018. 15(3):52-57.
[10]林孝先,候中健等;试论中国铅锌矿矿床类型划分[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4. 34(1): 8-14.
[11]薛春纪,陈毓川,杨建民,等;滇西兰坪盆地构造体制和成矿背景分析[J].矿床地质. 2002. 21(1): 36-44.
[12]韩润生,刘丛强,黄智龙,等;论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矿物学报. 2001. 21(4): 674-680.
[13]陈学明,邓军,翟裕生,等;凡口铅锌矿床海底热泉喷溢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J].矿床地质. 1998. 17(3): 240-246.
[14]Ohmoto H. Isotopes of sulfur and carbon[J].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1979: 509-567.
[15]Ohmoto H.Systematics of Sulfur and Carbon Isotopes in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J]. Economic Geology. 1972,67(5): 551-5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