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两次工作重心 转移的意义、历史经验与启示 鄢松玻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1927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 表现在:开创出中回式的革命道路扣中回式的建设道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转变。两次转变的历史 经验对今天执政党建设仍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关■词】革命党执政党工作重心转移 已无法在城市立足。两相比较,才使中国共产党真正地认识到 必须放弃“城市中心论 ,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党的工作 1927年以后的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1949年党的工作重心转 移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 义。前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后者则是全 国胜利在望,提出了党的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了由革命 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时期。两者关系密切,没有前者的开创,就没有 后者的开拓。 一重心放在乡村,完成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中心 的第一次转移。 沿着这条道路,终于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时刻。这个胜利, 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明示:革命胜利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革命 胜利后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成功,同样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 道路只有一条,走中国自己的建设之路。在1948年中共中央九 月政治局会议上,专门研究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道路问题, 明确阐述了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随后在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途径和总任务、总政策。他提 、两次转移的历史意义 (一)开创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式的建设道路。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 命道路,而是完全照搬俄国模式,坚持“城市中心论”。国民革命失 败后,革命形势发生很大变化,127年的八七会议,9确定了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序幕。 但在土地革命初期,党内仍坚持俄国模式来指导中国革命。 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和心腹,单只 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投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 他的最后的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心腹的残酷 的争斗,主要靠工人阶级的最后的激烈争斗——武装暴动 ①。在 这种情况下,能否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切实从中国实 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马上搞社 会主义,而必须经过一个建设新民主主义的过渡阶段。必须努 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按照中国国情选择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 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的第二次转移,即由乡 村转向城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由此成为探索中国式的建 设道路的原始起点,成为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中国式的建设道 路这样两条伟大道路的转换处。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棱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党的核心而言,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际出发,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 革命发展道路,就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毛泽东是当时党内最早也是最清醒的探索者。他从国民革 命时期就十分关注农民问题,高度评价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 位和作用。在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 泽东从战略上开始把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建 前者是被迫的,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较长时间,付出了很大的 代价。而且对某些领导人来说,即使人由城市转到农村革命根据 地后,思想还在城市,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用城市中心思想 指导农村根据地的工作。后者则是自觉的,主动的,因而是及时 的,积极的。之所以有这种差别,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教条 主义的影响,一是实事求是。后者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综观1927年至149年的这一段的中国革命史,可谓险象环 9生,波澜壮阔,既有国共两党问的十年内战,又有外敌人侵的八年 抗战,还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这 立革命的战略基地。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块 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万余人,毛泽东等人在实践中 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并逐 步提出了革命道路理论。正是由于新道路的开辟,促进了土地 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复兴。但同时,党在城 市的工作和组织遭到进二步的破坏,屡遭挫折,党的领导机关 【作者简介】邦松玻(1971一),男,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政治系讲师。 j D叼璧要0 盈 —‘.柚●‘¨一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样的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历经艰难险阻,由小到大,由挫折到 胜利。就是因为在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 工作重心转移的前提。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的时间之长,付出 的代价之大,正是由于当是的中共中央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形势的判断有误。从“左”倾教条主义出发。提出“城市中 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党的第一次工作中心转移,尽管毛泽东当时未处于党的领导 心论”。坚持“一省数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观点,直至遭到 核心。但以他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的实践。无疑对党改变思想认识,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有 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毛泽东不断探索真理的实践精神,是中国革 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支撑点。事实也证明,恰恰是在确立了毛泽 东的领导地位。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得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之后。中国革命才得以顺利地发展。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 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党的第二次工作 重心转移。正是在成熟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适时完 成的历史性转变。 (三)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由城市向农村的工作重心转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 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也拉开了中国共产党谋求推 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一个革命党的历史使命的序幕。武装斗 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也是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 主要因素。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 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 革命的胜利”。0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越的28年浴血奋斗,终于 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夺取全国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 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紧密相联的。具备了实现前者的历史条 件,也就有了实现后者的根据。建立新国家新社会是工作重心转 移的目的和出发点。工作重心的转移又是建立新国家新社会的重 要保证。中共中央对这两个任务是同时提出的,开启了由革命党 向执政党转变的新时期。此时的中共,已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解决 自己问题的大党,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能够高瞻远瞩驾驭全局 的先进的党,在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审时度势地提 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课题。 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研究了使党的工 作重心逐步的由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次年2月8日毛泽东在为中 央军委起草的给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电报中做出了“严重的战争 时期已经过去了”的估计,提出“今后将一反过去二十年先乡村后 城市的方式,而改变为先城市后乡村的方式一,随后召开的中共 七届二中全会上。系统地阐明了关于新国家、新社会的理论和政 策,正式而明确地做出了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议。其核心 思想有:第一。工作重点由乡村向城市转变。第二,由领导革命战 争到领导经济文化建设的转变。第三,由上述两个转变而来的组 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和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开始了由革命 党向执政党的转变。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告诫全党在取 得全国胜利之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要 求,蕴含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 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 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为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防止腐化变质,永远 保持先进性和革命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经验 第一,正确分析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国内外形势,是实现 挫折和失败,才被迫转向农村,把农村作为革命的基点。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 际结合起来。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适时地提出 了党的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第二。正确地选择和组成马克思主义的领袖集体,实施民主 集中制的领导。是实现转变的重要条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在 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在同党内把马克 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 逐渐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此前。中国共产 党屡犯右和“左”的错误,党的领导人频繁更替,一直没有形成强 有力的领导集体,故而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过程 中,困难重重,几经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中国革命的顺利 发展,正是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以后。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赢得了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随后又取得民族解放独立的巨大胜利。在 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刻,第一代领导 集体及时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解放生产力到保 护和发展生产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两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启示 第一,保持清醒的头脑。两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历史,表明 了党的奋斗是非常艰巨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临着种种 机遇和挑战,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风险。只要我们保持清 醒的头脑,路线方针正确,就能取得胜利。 第二,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的奋斗之所以能够成功, 就在于她能够根据时代条件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确的纲领 和路线,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 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使党的奋斗永葆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指 导思想。 第三。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八十余年奋斗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历史。不把俄国革命的经验神圣化, 中国共产党才有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 路;不把马列主义的某些观点教条化,才有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局面的开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仍要 坚持改革和创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 进。o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央党校出版社.1989 ②<毛泽东选集)Co】(第 ( <毛泽东选集>[c】(第 ( <毛泽东著作选读)C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