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出示词语:
呼啸而去、古代英雄、父亲的影响、临终之时、嘱托、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忍辱负重、发愤写作、 辉煌巨著、前无古人、 (读) 选择部分词语,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过渡:到底是什么原因是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我们就从司马迁人生的不同阶段找找原因。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找找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游历与游览的不同)
①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朗读(语气平实上扬) 4集体朗读
5小结: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板书:环境)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除了年少时环境的影响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 (1)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2
(2)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3)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3指导朗读(语气庄重沉稳) 4集体朗读
小结:可以说:发愤源自父亲去世时牢记嘱托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就这样,司马迁开始了漫漫的写史之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专心致志地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身上。是什么样的横祸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遭受意外灾难后司马迁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用笔在想的地方画——做的划“~~~~~”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1)在文中找有关语句,讲解“飞来横祸”。讲解酷刑,想象司马迁受到的痛苦。
(2)堂堂七尺男儿,遭遇“腐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当时心情如何? (3)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
3
(4)司马迁并没有一死了之,他想到了什么?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小结: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
(设计意图:教学课文,最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感悟,他们才容易对重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留下难忘的印象。此环节抓住重点词语的丰富内涵及时补白,能引文入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的心情,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人物精神的伟大,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引读: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6)想象说话:
也许,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 。 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 也许,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4
(设计意图:插图是教材的有机部分,它往往显示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学中利用它,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地写《史记》的,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小结:可以说:发愤源自受辱后人生价值观的升华。 (7)指导朗读(读出委屈 愤怒坚强 顽强、豪壮的变化) (8)集体朗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叩问“发愤”的内涵
过渡:就这样,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忍辱负重撰写《史记》,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 2、汇报交流:
说说你的感受?(1)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这13年是怎样度过的?理解“前无古人”。 3、叩问“发愤”的内涵
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解释着发愤是什么?
出示:发愤——(遭遇厄运、苦难后),振作起来,努力去做。
发愤是:司马迁遭遇飞来横祸后,忍辱负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 《史记》这部辉煌巨著才被鲁迅先生称为
5
(出示:《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朗读指导。集体朗读。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四:作业设计
过渡:这部耗尽司马迁毕生心血的辉煌巨著,这部记载了中华民族3000余年的历史巨著,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1《史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的气韵。
2《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此环节
6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资料,意在让学生多阅读,通过阅读,增加对司马迁及其著作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环境影响 努力学习历史 原因
牢记嘱托 研读整理资料 经过 遭受酷刑 忍辱负重写《史记》 结果 耗尽心血 完成辉煌巨著
(板书是对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借助板书,便于学生对文
章形成整体认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