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订监测方案基础标准
(1)必需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要求。
(2)必需遵照科学性、实用性标准。监测不是目标,是为了确保环境保护方法实施;监测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监测手段不是越现代化越好,而是越正确、可靠、实用越好。所以在制订监测方案时,应做到监测数据满足使用即可。
(3)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包含: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污染物质;污染呈上升趋势,对环境含有潜在危险污染物质;含有广泛代表性污染因子。另外,优先监测污染物通常应含有相对可靠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或有可等效性采取监测分析方法,能取得比较正确测试数据;能对监测数据做出正确解释和判定。
(4)全方面计划、合理布局。环境问题复杂性决定了环境监测多样性,要对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做出合理安排。现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特点是监测布点设计最优化、自动监测技术普及化、遥感遥测技术实用化、试验室分析和数据管理计算机化,和综合观察体系网络化。应视不一样情况,采取不一样技术路线,发挥各自技术路线优点。
2 监测方案基础内容
依据监测要素不一样其监测方案也有差异,比如水和气监测方案应调强优化布点、试样采集、保留和传输等,而噪声监测只有点位布设,相对水、气监测方案要简单得多。
监测方案应包含以下基础内容:
2.1 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
这是把握评价项目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污染物扩散和迁移所必需。比如水
从哪儿来、水质质量怎样、汇入评价项目标排水以后又流到哪里去、该水系应实施什么标准、本区域内污染源排放特征因子和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污总量等。
2.2 监测项目
依据中国最新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国家、行业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并结合评价项目标工程分析,如:原材料、工艺步骤、副产品及产品或监测区环境特征确定监测项目。当标准和法规修订后应采取最新版本。中国加入WTO以来,为使中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并从保护生态环境、人体健康角度出发和达成可连续发展要求,往往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标准。现在中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标准制订关键参考了美国、日本及欧洲标准体系,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则以前苏联和日本标准为关键参考对象。但监测项目全部比参考标准中项目少。
.2.3 监测范围、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
充足考虑所在区域自然环境情况和污染物扩散分布,按摄影应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确定监测范围。优化点位布设和监测频次是在充足考虑环境污染物扩散和时间、空间分布趋势基础上,取得有代表性监测数据关键程序。比如,在地形复杂区域空气监测点位应比平原密集;宽度大于100 m河流应设左、中、右三个监测断面。
2.4 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测定
在 1月1日实施《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 )中对上述内容全部做了具体要求。已颁布“气污染监测技术规范”“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对样品采集、传输、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等全部做了具体要求,在还未颁布新版本前可参考实施。另外,GB/T 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中,对采样和计算做了具体要求,可参考实施。
2.5 全程序质量控制和质量确保(QA/QC)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产品,只有达成“代表性、正确性、精密性、完整性、
可比性”五性要求数据才能符合要求。因为环境污染物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为了如实反应环境质量现实状况,估计污染改变趋势,除了采取优化布点和采样监测频次外,还必需强调全程序QA/QC。因为时空不可能倒转,必需确保每次采集环境样品全部能得出对应监测结果。
2.6 监测方案实施和负担者资质要求
依据中国计量法要求,通常对社会提供公证性数据单位必需经过“计量认证”审查,也只有达成“计量认证”要求,加盖CMA印章监测数据才有法律作用(但因为管理不够规范,技术水平差异较大,监测数据往往会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
试验室认可单位也是为社会提供公证性数据委托单位,即使中国计量法对试验室认可还未做出强制性要求,但中国试验室认可已和国际接轨,可委托经过试验室认可监测单位实施监测方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