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不断扩招的状态下由“精英教育”转向为“大众化教育”,高职生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多数高职生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少数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成为高职生的主要心理障碍。
自卑心理(Self-abasement,Inferiority)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性格上的欠缺,表现为对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偏低的评价。 一、高职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1.传统应试教育高职生的自卑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应试教育,中学生在各种考试压迫下不能喘息,社会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而高职生往往是考试中的失败者,这种失败的体验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自卑心理逐渐严重。教师在对待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时,经常用到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逐渐放弃学习,放弃自己,失去自信。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加之高考录取批次的不同以及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模糊,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大学去不了,只有上高职”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基础差、智商低,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很重。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更是对子女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一事实不满,产生自卑,家长的这种自卑感更加加重了高职学生的自卑。
2.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境条件不理想,生活压力大。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生源分布来看,呈现出工农子弟多,下岗家庭子女多,贫困生多等特征。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常常使这些学生有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一方面起因于学生对贫穷的困窘较为强烈和现实,将物质方面的条件摆在了首位;另一方面受到不良氛围的影响,“拜金主义”、攀比风等不良风气在校园里盛行,这让贫困生更加困扰,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进而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轻视。由于自卑,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孤僻、不合群的特点。他们多是独来独往,怯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很少和同学、老师接触、交心,即使主动与他们交往,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甚至排斥。 3.自身方面的原因。从内心排斥高职。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失利,遂破罐破摔,干脆自暴自弃。也有的学生认为高考努力这么多年,也就是上了职业技术学院,对未来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即使努力学习,也不过是个专科文凭。此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现象,以及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就业面向基层,与高职生共同竞争传统的高职生面对的技术岗位,使得高职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生因此在就业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帮助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1.认清形势,明确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高职生应该认清这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形势,树立自信,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只有这样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2.学院重视,内外兼修。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实干、创新、协作精神,市场需求,还要有一技之长。高职院校招收生源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发展、壮大,而一所高职院校能否有大量的生源,就要看这个学
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不再单一的考虑能力,而是才德兼备,甚至于人品重于能力。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尤其应加强素质教育,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而职业习惯则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风靡,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和侵蚀。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教育,建立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思想意识,树立敬业精神、奉献意识、集体观念、协作精神等新型的道德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逐渐缩短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过程。 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培养。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可能会遇到挫折和挑战,因而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乐观的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意志锻炼,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把坚强、自信、乐观、勇敢融进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会受益匪浅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是贯穿于素质教育始终的宗旨。总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应使学生在学校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思想品质;既提高了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做人。要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培养学生有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教师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慢慢地消化吸收,切忌
“填鸭式”。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高涨。组织考试的难易应适当,让绝大多数的高职生通过考试,体验成功,逐步恢复自信心。
④提供舞台,发挥学生的特长。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无全才,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天赋和潜能,教育应当成为“扬长”的教育,学校、社团、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提高自信心,从而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自我采取方法,激励自信
1.自我暗示法。成功学家希尔曾指出:“信心是一种心理状态,可用成功的暗示法诱导出来。”对人的潜意识灌输正面和肯定的语言,是发展自信心最快的方式。当我们将一些正面、自信的语言反复暗示灌输给我们的大脑,这些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根植下来。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我们应教育学生笑对充满困难的生活,让他们用积极自信的语言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来鞭策自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2.寻找力量法。成功人物传记和成功自励的书,最能帮助人们找到勇气和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功人物都曾经经历过自信心不足、迷茫、挫败等打击锤炼,也经历过成功的滋润,他们自信的建立对学生最具有启发意义。教师应经常向高职生介绍一些成功人士如张海迪、贝多芬等人的事迹,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激励自信的优秀书籍,使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对自己充满信心。 3.体育锻炼法。许多自信心缺乏的学生都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随之他们就害怕去做。体育锻炼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特别是竞技性体育锻炼,如爬山、长跑等。体育技能的提高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减少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体验,磨炼意志,增强自信。社会需要高
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致力于发展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的品质。培养合格人才,关键是在校高职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理解,只有采取行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加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增强自信,任何一种精神上的进步或物质上的收获都是增强自信心的滋补剂。
注: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政课题2010SJ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