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与危害研究

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与危害研究

来源:爱问旅游网
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与危害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再进一步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土壤生态修复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 引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植物生长提的媒介,是生物的栖息地[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环境,当污染物浓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土壤环境便会恶化,危及人类与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即为土壤污染[2]。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有机物的合成与使用得到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工业废物、农药、化肥及激素类物质对环境的输出不断增加,具有高毒性、高累积、难降解、可远距离迁移的有机污染物,一旦进入食物链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3]。土壤往往是有机污染物主要的聚积场所,积聚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大部分有机污染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对土壤内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土壤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生态危害,以期为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帮助。 1土壤有机污染物来源

土壤有机污染以农药类、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等有机化合物污染为主,近年来一些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全氟化合物、短链氯化石蜡、五氯苯等也逐渐引起关注[4]。土壤有机物污染物主要来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人为产生的,如化石能源的不完全燃烧是目前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二是自然产生的,如火山活动和森林火灾也可产生一定的多环芳烃。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如下:[5]

(1)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来源于农药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 (2)多环芳烃类。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

(3)多氯联苯。来源于化工生产、电力变压器、大气颗粒沉降。 (4)二噁英。来源于废物焚烧和化工生产。

(5)石油类。来源于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存储、产品不当使用及其废弃物的处置。

(6)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来源于药物的直接和间接排放、生产污水、污泥和粪便、垃圾渗滤液。

(7)增塑剂。来源于农膜等塑料制品、工业烟尘、含酞酸脂的地表水、化肥农药。 2土壤有机污染物危害

有机污染物往往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农业施肥等途径进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积累[6]。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后会对土壤内部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2.1对人体的危害

人类作为大自然食物链中的顶端,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最终将会汇集在人体当中。多数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7]。如二噁英具有致癌性,还具有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致畸胎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导致免疫机能衰退[8]。

2.2对微生物的危害

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对土壤内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产生不利影响[9]。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数对土壤有益,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内部结构,土壤内部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一旦受到破坏,将会严重破坏整个土壤内部的生态系统。 2.3对植物的危害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破坏土壤的自然动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水体或大气发生次生污染),并可通过食物链对生物和人类构成危害[10]。 2.4对动物的危害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影响着动物的生存繁殖,严重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破坏。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尤为明显。土壤动物丰富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壤肥沃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中的动物产生严重不利影响。有研究表明农药产生的对土壤动物生存与繁殖有明显影响,可能导致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和消失[11~13]。 2.5加速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是由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等共同组成,各个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有机污染物以干湿沉降方式通过大气、降水等方式通过地表水进入土壤当中,造成土壤污染,另一方面土壤中的污染物经挥发、渗透过程又重新进入到大气和地下水中,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14]。 3.结论

土壤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土壤,了解常见的土壤有机污染物,避免它们进入土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土壤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危害的严重性,珍惜我们的土壤。 参考文献

[1]蒲生彦,上官李想,刘世宾,石清清,王晓科,张颖.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9,28(03):629-635.

[2]陈保冬,赵方杰,张莘,伍松林,乔敏,欧阳纬莹,朱永官.土壤生物与土壤污染研究前沿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5,35(20):6604-6613.

[3]张易旻,陈铮铮,陈昆柏,赵怡阳,李芙荣,陆彬,唐先进.氯代有机物污染土壤高级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9,38(03):480-493.

[4]王亚韡,王宝盛,傅建捷,阮挺,曲广波,汪畅,曾力希,刘倩,袁博,江桂斌.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3,76(01):3-14. [5]陈怀满.环境土壤学[M].科学出版社,2018.

[6]李娇,吴劲,蒋进元,滕彦国,何立环,宋柳霆.近十年土壤污染物源解析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18,49(01):232-242.

[7]王昭,石建省,张兆吉,费宇红.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有机物”对地下水污染的预警性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9,25(01):90-94.

[8]王佩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恶英的毒性及其对人类的危害[J].生态经济,2009(07):187-189.

[9]丁克强,骆永明,刘世亮,李振高.多环芳烃菲对淹水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2002(04):229-232+236.

[10]朱荫湄,周启星.土壤污染与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现状、理论和展望.土壤通报,1999,30(3):132~135.

[11]SenapatiBK.Ecotoxicolocaleffectofmalathioneartnworn.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1992,24(12):1719~1722.

[12]LeeKE.Sometrendsopportunitiesinearthwormresearch.SoilBiologyandBiochemistry,1992,24(12):1765~1772.

[13]DungerW.Longtermedstudiedandsoilfaunaatcuoodsitieswithincreasingindustrialpolution.RevaluationofSoilBiology,1992,28(1):31~40.

[14]乔显亮,骆永明,吴胜春.污泥的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J].土壤,2000(02):79-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