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段图的教学
作者:韩武勇
来源:《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2年第10期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有不少的应用题,文字叙述比较抽象,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在解应用题时用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有时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而看起来简单的线段图却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起到了奇妙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解简单和复杂的应用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线段图不但能使学生解答应用题不再觉得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要想正确地用线段图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求学生读题时不多字、不少字、不读错字,加强审题训练,看清条件问题,分析关键句,学会从总体上把握住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用线段图来解题。
例1,“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引导学生判断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例2,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在绿化隔离带后面,噪音降低了■。提出问题: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这是一个数量与它的部分量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关键句子是绿化造林后,噪音降低了■,引导学生理解降低了是什么意思,比谁降低了,谁是单位“1”。
例3,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其中“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是解题的关键。这句话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其含义。这句话可以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理解是与多或少的不同。理解了这句话,就应该知道把什么看作单位“1”,就容易理解数量关系了。
二、用线段图把条件与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
应用题由于所给条件不同,所求问题不同,要根据题目特征,选择不同的线段图画法。有的题要画一根线段,有时要用两根线段,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把题意全部通过线段图表现出来,要在线段图里体现出条件和问题。笔者要求学生画的线段图能够抛开书本,只看图上数据就能完整叙述出题的条件和问题,并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能够读懂线段图,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例1、例2问题中表达数量的双方为“部分”与“总体”关系,应用一条线段图来分析:把“总体”看作单位“1”,看“部分”占“总体”的几分之几,就转化成求总数的几分之几了。
例3问题中表达数量的双方为“并列”关系时,应用两条线段图来分析:“谁”的几分之几就把“谁”看作单位“1”,看另一方占此项的几分之几,就转化成求此项的几分之几了。 三、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画出规范的线段图
以前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存在作图随意性很强,不用尺子,不用铅笔,没有平均分,大括号画的位置不标准,数据不知道标在什么地方,不会找单位“1”的问题,这样会影响分析数量关系。后来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画规范的线段图,教一些画线段图的技巧,边分析、边规范、边引导。如例1中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画线段时,所画线段的长短应是5的一倍或两倍,也就是5厘米或10厘米,画在作业本上长短正好,也方便后面的平均分;还引导学生在画线段和大括号时注意间隔要均匀,图中线段的长短要和数值的大小基本一致,不要长的线段标出小的数据而短的线段标出大的数据。对于双线段并列图和多线段并列图,一定要分清先画和后画的顺序,要找准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图要画得美观、大方、结构合理,具有艺术性。这样的线段图画出后又美观又清晰,有利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分率统一写在线段图的上方,具体数量统一写在线段图的下方,这样便于区分具体数量和分率,也便于观察量率是否对应。平时应该多鼓励学生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画图意识。尤其是学生自己画的富有个性的示意图,是学生认知风格的具体体现。画图在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数量关系之间起了桥梁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