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导学案

来源:爱问旅游网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2、学习文章叙事和写人的技巧,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1、概括各段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 学习方法: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①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线索。 学习步骤: 一、课前独学 (一)背景链接

1、“三·一八”惨案:详见课本27页注释①。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二)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1、字音

①完成《创新设计》48页 “基础积累”第一题字音辨识、第二题字形辨认的练习。 2、概括每一节的大意(可以通过找中心句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见课件第26、27、28、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

放的鲜花凋零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细读1、3、4、5节,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一位青年?

答案见课件第31张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写作缘由和意图; ②品味语言,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步骤: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1、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

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②、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 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文章不是无情物,透过这几句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即“悲”与“愤”,正是用这样的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三、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

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⒉“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分析: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表示更深人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⒊“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分析:抓关键词“已”“尤”,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更突出走狗文人“流言”的下劣

无耻。“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关系的复句,既对反动派发出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⒋“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分析: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

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①了解作者感情; ②分析细节描写和艺术特色。 学习步骤:

二、合作互学、释疑解难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2、课文第六节中关于煤的形成几句话提到了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对其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对徒手请愿是什么态度?你怎样理解?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第六节) 3、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悲悼死难烈士 悲忆交往经过

悲议意义教训 愤揭反动当局 愤斥文人嘴脸 愤批庸人麻木

2、请找出作品中主要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主要作用。

例:细节①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反衬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定刊物的时候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学习和真理的渴求。

三、检测巩固、延伸拓展

1、完成“创新设计”第49页“名句识记”内容。

2、选做“创新设计”第51页“积累与运用”部分1-5题。 四、学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