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科学

古代科学

来源:爱问旅游网
谈中国古代物理知识部分代表作

近代很多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都是在国外产生的。但很多哦物理学现象和发现早在很多很古远的中国科技著作中提到,今天我简要向大家介绍四部著作,分别是《墨经》 《考工记》 《论衡》 《梦溪笔谈》 。 一、《墨经》 《墨经》是墨家学派的著作,也是他们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墨经》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内容,主要是在力学和光学方面。

1.力学方面 《墨经》中对时间和空间概念分别作了正确的定义。如“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就是说,时间是不同时候的通称。空间是包括各个方面的一切地点。并区分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如“始,当时也。”“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就是说,时间可分为“持续(有久)的”和“非持续(无久)的”,即瞬时的两种。 “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即是说,力是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加快运动的原因。《墨经》中还进一步把重量与力联系了起来,“力,重之谓。下与(举),重,奋也”。显然它指出了物体的重量也是一种力。墨家以桔槔和秤的工作原理为例,总结了杠杆的工作原理,指出“挈,长重者下,轻短者上。”即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两物的重量,还与“本”、“标”的长短有关。

2.光学方面 《墨经》从早为人们认识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出发,首先提出了影与光、物之间的关系。还介绍了平面镜成像,叙述了凹面镜、凸面镜成像的规律,如“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内外。”即凹面镜可以生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或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原因是由于人在球面中心和焦点之外还是之内。 二、《考工记》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的一部科技著作。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手工技术规范的汇集。经分析可以看到在描述每一项手工技术的文字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其中主要是力学和热学方面。 1.力学方面。《考工记·轮人篇》在论述车轮制造时,以受力、运动和不同接触地面的影响等因素出发,在讲到轮子的形状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时说:“凡察车之道……不微至,无以为速也”。就是说,车轮与地面接触少,就容易转得快。它接着指出:“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之圜(圆)。”即要尽量把轮子做成理想圆。这是在实践中对滚动物体的滚动速度与滚动物体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的经验总结,是符合近代摩擦理论的。

《考工记》最早作出了关于物体惯性的论述。在《辀人篇》中说:“劝登马力,马力既竭,辀尤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已停止用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里指出了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惯性,这也是世界上对惯性现象的最早论述。 2.热学方面

《考工记》中论述的热学知识,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它说:“凡铸金之状,金(铜)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指出了冶炼金属时加热后先呈暗红色,温度渐高,依次是呈橙色、黄色、白色、最后是青色。这是因为金属里含有碳、钠一类的杂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汽化点,所以可以根据汽化物质的颜色作为判断火候或温度高低的标准,最后达到“炉火纯青”,就可以浇铸了。这个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区别冶炼金属程度的实际知识,传至今日,仍为冶炼工人所利用。 三、《论衡》

《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内容十分丰富,其所述的物理知识,也较之《墨经》有十分明显的充实和发展。

1.力学方面 王充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论衡》中指出了人的视觉,在观察物体的运动快慢时会造成错觉的原因和如何量度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且关于力和运动

的关系,说:“是故车行于陆,船行于沟,其满而重者行迟,空而轻者行疾,”“任重,其进取疾速,难矣。”又说“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乎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显然已不仅知道在外力的作用下,若外力大小一定,则物体越重,要它开始运动,或使之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越难。这显然是现在称之为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萌芽,而且还认识到内力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一事实。

2.声学方面 在《论衡》中王充实际上已指出了振动的传播要通过媒质。

3.热学方面 《论衡》中王充不仅用“气”来解释热现象,指出热传递与距离远近的关系,而且对自然界中雨、露、霜、雪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都是地面上的水蒸发所致,所以实质上他已进入了物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关于摩擦起电的现象,西周末年已有“玳瑁吸褡”的记载。(用气性相同,也就是性质相同来解释相互吸引的现象,和气性不同,即性质不同来解释别类物体不能“感动”的原因。 对于“雷电”现象:王充认识到雷电也是物质的,也是自然界的一种变化现象。 五、《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1031—1195)所著,这是中国科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把它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 《梦溪笔谈》这一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内容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在物理知识方面,主要是生动地记述了磁学、光学和声学知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发现磁石具有吸铁和指南的性质。到北宋的沈括,他对指南针的使用作了多种试验。更可钦佩的是,《梦溪笔谈》上还指出了“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说明沈括在实验中已发现了磁偏角。西方一般认为哥伦布在1492年远渡大西洋时首先观测到磁偏角,实际上沈括的发现要比哥伦布早400多年。

在《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光学方面的观察和实验的记录及其分析。如对日蚀、月蚀的成因作了理论总结,并第一次用类比演示实验来验证月亮圆缺的科学道理。

《梦溪笔谈》中阐述的声学知识,包括关于乐律,古乐钟的发声,古琴的制作和传声、共鸣等等,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他在行军时应用的声学知识。他写道:“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沈括的这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物理教育,也是值得借鉴的。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在物理知识的传授中,涉及到的知识面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涉及到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而且也探讨了物质的本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在物理知识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应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