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2)学会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概念及基本形态;
(2)通过读图分析背斜和向斜在地貌上的表现,培养学生读图析图 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斜和向斜的区别;
教学难点:地形倒置的原因和褶皱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具学具:纸片、木棒、学案等。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八、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过程 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在生活中同学们已经接触过了很多的山。但老师接下来要列举的山,同学们就未必亲眼见识过了。 【图片展示】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创设问题导 入 新 课 山系。 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设置】 这些山有什么共同特点?在它们共同特点的背后,其形成有什么共同的原因呢? 设计意图 教 授 新 课 【承转】 培养学生在学习褶皱山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的观察能么是褶皱。 【课堂演示】 力和独立思考的能 纸片不受力时是水平的,当受到挤压力时力。 发生弯曲。 讲 【教师讲解】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 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 做褶皱。褶皱由一个个的波状弯曲组成,每一 个弯曲就是一个褶曲,它是褶皱的基本单位。 【提问】 通过对比1、褶曲有哪些形态? 法,从三2、背斜和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有什么区别? 个方面区3、在理想的情况下,背、向斜体现在地貌是 别背斜和 什么样的地貌类型? 向斜,让【预设答案】 学生掌握1、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 其判断方2、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法。 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承转】 实际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地貌类型,背斜处 一定是山岭,向斜处一定是谷地吗?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图片展示】 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示地形倒置现象,【教师】 使学生养在地貌类型上背斜可以演化成谷地,向斜成求真、也可以演化成山岭,此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求实的科【转承】 为什么会形成地形倒置的现象呢? 【课堂演示】 学态度。 地形倒置现象的原 木棒受力不同决定其上部是否容易断裂。 因抽象性【合作探究】 较强,因地形倒置的原因和木棒折断的原理是相此将用木似的。小组合作讨论地形倒置的原因。 【教师讲解】 棒进行课堂演示。当岩层向上拱起的时候,背斜顶部的表面通过小组受到的张力最大,也最容易破碎,而破碎的岩合作讨论石更容易受到侵蚀。因此,背斜顶部容易被侵地形倒置蚀成谷地。而向斜则与之相反,它槽部的表面的原因,受到挤压力,压紧了岩层,与两侧相比不容易培养学生被侵蚀,反而形成了山岭。这就是背斜成谷,的合作探向斜成山的原因。 究能力。 讲 授 新 课 【课堂反馈】 判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你的判断依据 是什么? 【预设答案】 甲地是向斜、乙地是背斜。可根据其形态 和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 【合作探究】 假设你是一名工程师,如果要修建一条东通过对褶西向的地下隧道,在各种条件都相同的甲地和皱知识在乙地,你认为在哪里修建比较合适?为什么? 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学习,让学生养成 【归纳总结】 在生活中学习地理选择乙地,原因有两点:(1)乙地是背斜,并在实践是天然的拱形构造,比较稳固不易坍塌;(2)中运用地岩层的缝隙之间有水的存在,在背斜构造当理的好习中,即使有水,也向两翼流走了,所以不会在惯。 隧道中积水。 而甲为向斜,容易坍塌、又容 易积水。这就是我们选择乙地而不选择甲地的 原因。 讲 授 新 课 【教师讲解】 总结褶皱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课前列举的那些山山的概念吗?这些高大雄伟、连绵起伏的山都有一个共并使本节同的名称——褶皱山。所谓褶皱山就是指由背课的知识斜或者是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地,这是我们生活形成完整中常见的一种山地类型。 【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背斜、向斜的区别,地形倒置的原因,以复习总结的体系。 课 堂 小 结 及褶皱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情感升华】 使知识系统化,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要掌握这提高学生些基本知识,还应该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审美情来。当以后我们再次欣赏中外名山的时候,就趣。 要在欣赏它们的外在美的同时用一双地理的慧眼来发现他们的内在美。 山地的形成 板 书 设 计 一、褶皱山 背斜 1、褶皱 褶曲 向斜 背斜山 向斜谷 2、地形表现 地形倒置(原因) 3、应用:工程建设 九、教学思考
1、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山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图片展示,增加学生学习的生动性;
2、通过课堂演示解释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更具有说服力,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3、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运用对比法分析背斜和向斜的三个区别,并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自行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和褶皱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知识建构。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4、在课堂上关注所有学生,针对不同层面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 5、通过课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并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的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