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投稿: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云投稿: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来源:爱问旅游网
云投稿:yuntougao.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2011年第3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

(总第200期)

专题研究

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杜红琴

孙俊青

摘要:在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中,必须坚守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生存底线,真正以繁

荣学术为办刊目的;必须坚守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定位,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服务;必须坚持按照期刊的运作规律办刊;必须坚持推进数字化出版,探索有效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必须建立质量监控和考核退出机制,保障学术期刊的持续繁荣发展。关键词:

学术期刊;改革;数字化出版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1)03-0130-05

中图分类号:G237.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拥有9821家期刊,各级、各类高校所办期刊共有2500多种,约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4,其中大学学报共1700种左右,占高校期刊总数的67%,平均每所高校有1.26

1]高校学术期刊作为期刊发展中的一个特种。[

“高校期正如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所指出,刊特别是大学学报在学术成果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封闭办刊、理念落后。缺乏更大范围的学术交流,文章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原创性。二是缺乏专业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几乎所有大学学报都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个人或研究部门订阅较少。三是资源分散,出版力量单薄,对一流学术论”[1]所以,高文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缺乏吸引力。

校学术期刊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统领下,从体制机制、运行管理、定位宗旨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殊种类,在期刊的发展改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些高校期刊和学报成为代表相关领域最高研究水平的学术刊物。但高校期刊内向型、综合性、不具备法人资格等特点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与高校在国家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

03-06收稿日期:2011-

作者简介:杜红琴,女,河南卫辉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实践和理论研究;

孙俊青,女,山东冠县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实践和理论研究。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中青年骨干项目)“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学术

期刊改革”阶段成果之一。

(北京

130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的学生和初涉科研事业的教师,提供进入学术海

优秀的学术期刊依然要把学术性、科学性牢牢地放在第一位。在学术水平方面,高校学术期刊必须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通过选题和策划,进行良好的学术导向,鼓励学术争鸣、学术争是围绕某个科学论和学术批评。所谓学术活动,

活动进行的相关学术研究。包括:论点、论据、对实验等,是依据一定论点的论证以及相关的调研、

的科学目的进行的。学术期刊不是流行的时尚杂志,虽然改革的目的是使“期刊运作”灵活起来,更加匹配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必须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学术活动自由的原则,使学繁荣、进步的主要术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交流、阵地。

社会活动的难点、舆论热点可以成为研究对但是如果只是绑定热点,为了猎奇、吸引学术象,

眼球而作的研究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有研究者《出师表》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是假,研究诸葛亮,

。还有的暴露了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

研究指出李白是一个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古惑仔”等等。诸如此类的论虽然表面看是创新,确实前人没有这方面的研证,

其实是典型的伪学术,是无聊的研究,甚至连究,

学术都谈不上,只能登到网络或者报纸的娱乐版。

[2]学术可以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众接受也是学

洋的“练兵”场所和实践阵地。希望最终使得这些师生经过在“小船”上的严格训练和积累,能够教育部投身到惊涛骇浪的学术大海中。现时代,规定高校学报是“以反映学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4]同样也在强调学术期刊的这一功要园地”

认为高校学术期刊应该着重发展学校的科研能,

活动,促进学校的学术繁荣和各学科的发展。

然而,在全国出版行业改革转制的今天,期刊业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现行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引导,各高校学术刊物为了挤进某一个“核心”web系列,努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转摘篇目、下载率等社会影响力,在用稿标准上多倾向于名名家大作,热点话题、高职称高学历等等。篇名稿,

而把那些初步理论园地,有着无限发展空间的年轻学者挡在了视野之外。当初为学校师生服务,为学校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实验厂”和“练兵阵地”的“学桴”们越来越鲜见了,学术期刊发现培植人才的功能更无从谈起。这不仅违背人才、

了教育部对高校学术期刊定位的基本思想,众多高校学术期刊的生存局面也令人堪忧,因为名家毕竟是凤毛麟角。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对学术新编辑可以在组稿时,有人的培养作用必须要坚守,

意识地把年轻学者的文章与相同研究主题的专家的文章放在一起,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简单粗暴地规定高级职称以下和研究生的文章一概不发,实不可取。推出新人、扶持新人是高校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职责。虽然青年教师、学生初踏学术圈,他们的观点还显稚嫩,论证也不太严谨,学术帮助他们,为其提供宽松的期刊应该热情地引导、学术平台。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并非是刊发学校师生的文章越多就是为学校服务越多。为学校服务应该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也就是凡是能够带动学校的科研工作,利于学科发展,对学校学术人才的发展有利的都应纳入为学校服务的范畴。为学校服务不是简单地为“校领导”服务,把领导的讲话、发言按照学术论文来发;为学校服“某个机构”(如某个务也不是为学校的“某件事”

某个研究机构)服务,应该完全按照刊物的论坛、

运作规律来办事,一切以论文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131

术期刊的目标,但通俗绝不是媚俗,更不能胡编乱登此类吸引眼球的伪学术论文。

为高校服务是高校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我们可以追溯到1906年6月东,“桴”吴大学创办的《学桴》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渡船,一是鼓槌。这两个意象、两个比喻,概括了学术期刊的功能和学报编辑的作用。作为“渡,船”学报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它要发现人,才,培植人才。作为“鼓槌”它又是一个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擂鼓助威,摇旗呐喊。[3]当时的东吴大学之所以把刊物名称定,为“学桴”希望学术刊物能像渡船一样,为高校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为宗旨,尤其是真正的学术创新性是目前所缺乏和大力倡导的,哪怕学术论文有星点的学术光芒,编辑都应该能捕捉到,尽量为学术新人提供适合使他们尽早脱颖而出。滥发毫无价成长的土壤,

值的“职称”论文和“学位”论文,只能使高校学术期刊成为“学术垃圾”的制造基地。

目前我国的大学基本都是综合性大学,各种学科一应俱全,反映在学术上即是各个学科皆有论文需要发表。因此,期刊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取向并不能简单地规定某家学术期刊只保留某个栏目,而应该立足高校的办学方向,确定学报的办刊定位。如高校的办学类型有研究型大学、工程技术类院校、职业教育类院校等,借助这样的分层各学术期刊就可以实现对办刊方向、栏目策定位,

划、专业特色的定位选择和层次分流。否则,一味终落得要求高校学术期刊改变千刊一面的现状,“一厢情愿”。当然,高校学术期刊的上级主管部门是教委,业务管理归属于新闻出版部门,这种两难境界的高校学术期刊的运作并非像社会上的期刊那样容易转型和操作,需要多方的协调。

对于一本期刊来说,主编可谓是刊物灵魂的“工程师”。一本期刊从内容到形式,从封面设计到编排格式,无不体现着主编的整体意识;期刊质读者、作者评价的高低与主编的学术水量的好坏,

平和审美标准息息相关。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一服从全校般都由3-5人构成。主编由学校委任,

调配,甚至有的主编是校领导兼任。通常情况下,期刊编辑部在学校的定位是教辅单位,属于事实,上的“边缘部门”编辑部成员多属校方调剂,因主编的行政能力范围非常有限。但是,刊物的此,

运作跟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毕竟有着根本的不同,在编辑部的人事聘用上,主编还需要赋予较大的驾驭空间。主编掌握了一定的决定权,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参与栏目策划,聘请一些学科组、专业人员充任栏目编辑,人事调配灵活有度,更有利于刊物的良性发展。

坚持按照期刊的运作规律办刊应是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主体内容。期刊的特色、办刊宗旨、办刊理念、办刊定位、主编的视野和能力是决定期刊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尤其“特色”更是刊物安身立命的根本。2009年12月18日新闻出李东东在河北考察时,也提出了:版总署负责人,

“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学报服务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术交流的作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努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管理部门要深入研究、

第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期刊结构,鼓励高校期刊

[1]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向专业化、

争取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强有力的内容吸引读者和作者永远是优秀学术期刊的不二选择。目前的高校学术期刊经常被诟病的问题就是“千刊、“同质化”严重、科科俱到、无个体特色、专一面”

关于这一点教育部在2002年《教业化程度太低,

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各高校“要转变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打破传统封闭的办刊模式和千刊一面的局面,鼓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新的办刊机制,在管理体制和办刊模式等方面做出不断增强刊物的活力和竞争力,使高有益的探索,

校社科学报的工作更加适应新世纪发展的要求”,[5],并从2003年起,启动“名刊工程”选择了一些学校学术实力雄厚、办刊基础较好的学报进行大力扶持。希望在三五年内创出一二十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的大刊名刊,以此带动全国高校学报整体质量的提高,还重点建设了一批名栏,在资金等方面给以了一定的倾斜和支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评出来的名刊基本都是部属名校的综合性学报,绝大多数的高校学术期刊这种鼓励措施对期刊特色与名刊栏无缘。所以,

化、专业化并未起到多少积极的影响。132

数字化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已日益广泛。数字化出版代表着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已经是新闻出版界的共识,更是当前国家总署发展。2010年1月26日,新闻出版业的“重头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到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对其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服务方面做并提到今后10年我国出的贡献给与了充分肯定,

新闻出版工作把发展数字出版作为最重要的产业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发展战略之一。[6]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数字化挑战与国外几乎同步。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播电信网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手电视网、

机、电子书等各类新兴阅读载体纷纷涌现。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不论是主动选择转杂多变、

型,还是被动渐进地演变;不论是内容编辑的数字还是出版发行的数字化,传统期刊都不可避免化,

地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捆绑在了一起,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与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的互动中,推动着数字期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校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期刊(光虽然高校学术期刊作盘版)电子杂志社的合作,

为内容提供商,是整个数字化出版的核心,可是由于清华同方占据了市场的主动和先机,当时高校网络出版还处于懵懵学术期刊对于数字化技术、

懂懂的状态,几乎是无任何利润地将自己的产品拱手相让。

高校学术期刊是一个相对庞大和分散的出版团体,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程度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由于高校学术期刊大部分是综合类的,刊登所以研究人员和单位订阅的文章涵盖了各学科,

各类科研论文、科技信息呈现无序状态,者极少,

非常不利于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传播。事实上,某类研究人员只对其中与自己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相关的那个栏目感兴趣,一本学术期刊与研究个体的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也许只有一两篇,读者当然兴趣不大,不愿意付费订阅。但是现在各家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大部分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合作,编辑部保持纸质媒体的发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利用知网平台做网上发行,读者可以选择不同支付方式,不仅查阅方便,而且可以单篇下载。随着知网数据库的不断扩大与更新,其搜索检索功能将越来越强大。目前,基本上各编辑部都与作者签定了合同,作者的文章在本刊发表的同时也授权在清华光盘版发表,作者版权所发生的费用编辑部一并支付。知网再根据刊物的网络下载量支付以保证合作。这是目前各编编辑部一定的费用,

辑部普遍采取的网络发行方式。

如果每个编辑部都利用数字化平台搞网络发行,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作者在查阅资料时,是以类主题或者说以相似内容为搜索对象,而事实上,有的学报非以某本学术期刊为检索主体,

编辑部确实可以免费在网上查阅过刊,但是读者的点击率并不高。[7]其实,可以采用数字和纸质相结合的方式,期刊编辑部把编辑好的电子版文直接交付知网进行数字化出版,需要作者留存档,

的、或用作报送材料的纸质刊物,可以单本或者单网络和纸质发行同时进行,这样不仅能缩篇印刷,

短科技信息的发表周期,还能节约成本。只是,其中牵扯到主管、主办、新闻管理部门等多方,纸质出版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对刊物评价、管理的各种问题,监管难度会更大,必须协调处理好多方责权明晰,才能实现共赢。目前,各期刊编关系、

辑部与清华同方以及其他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可行性方案。

质量是一个刊物的生命,为了使期刊管理工作规范化,促进期刊提高质量和健康发展,行政管理部门针对期刊的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从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性文件,

准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在报刊退出机制建设方面,继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进行报刊退出机制试点之后,在总结推广辽宁、河北试点经验的同时,要求并指导其他省市结合报刊年度核验,按照“查处一批、调整一批、停办一批”的原则,对严重违规或整改不合格、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报刊试行新闻出版总署推出《报刊出版综退出。2010年,

。退出机制的改革合质量评估实施办法(试行)》

由试点演变到实施阶段,报刊将每3年实行一次末位淘汰的退出办法,退出比例不低于本区域(省、区、市)报刊总数的3%。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冬冬也提到新闻出版总署在报刊退出机制建设上将坚持不懈。当然建设退出机制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退出。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评估推出一批优秀报刊,引领行业发展,也是实现报刊业品牌战略的目标。对于质量评估实施办法和退出机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如果说确有需要的学术或科

133

杜红琴孙俊青高校学术期刊改革之思考

技期刊,而且又是填补空白的,国家还是保障出版的,那么可以进行申请。我们这次退出,把小散乱的报刊挤出去,挤出刊号空间来,给那些确实需要也是希望能够缓解一下这种紧张的并能办好的,

”[8]明确表示国家对非法或违规出版物的需求。

的打击目的是为了给高水平的刊物让路,退出机制的实施终究是为了腾挪刊号空间,激励期刊的向好发展。

以上是自上而下的来自管理高层的监控、考核意向。但是在民间业已形成了公认的对刊物的另一种考核机制,即核心期刊。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发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CSSCI)评价,还有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课题组进行以及全国文科学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报研究会遴选的中国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等。官方对于这样的关于行业核心期刊的认定并未明确表但在学校职称评定,学生毕业考核、课题结项态,

方面均不约而同地采纳这些评价体系。这无形中情结,使得进入核心期刊成为加剧了“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学术期刊的最高目标,各编辑部不惜下功夫花大价钱追名家的稿子,甚至走关系、跑门路,拉拢贿赂相关评选人员。更有甚者,相互造两本或者几本刊物互引参考文献,互相下载论假,

这些评价体系有文以提高影响因子。毋庸置疑,

一定的科学价值,但是如果评价体系被“异化”和过分的人为操作,就背离了评选的初衷。反之,没有一个权威的期刊评价机制,肯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新闻主管部门的干预和协调下,摸索制定出符合期刊运作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机制迟不容缓。

总之,报刊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而高校学术期刊又是期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成败

关系着期刊业改革的整体命运。改革的任务非常具体,无论是人事机制的变革还是管理体制的重建,无论是经营模式的创新还是办刊方向的转变,无不牵动着每一本期刊、每一位办刊人的命运,改革的路途可谓任重道远。无论体制改革大潮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办刊人,学术良知的底线不能碰;作为一本学术期刊,立足高校、服务社会、繁荣学术的原则不能动。改革的目的是对背离或偏离事物规律的修正,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期刊运作的基顺应社会发展和学术发展的趋势,摸本规律做事,

索出符合目前实际和市场规律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应对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李东东:高校学术期刊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EB/

OL].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1017/200912/2011-01-28].695712.html[

[2]张耀铭.学术期刊的使命与魅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9

(03):64-66.

[3]红旗一族.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暨苏州大学学

报百年[EB/OL].http://www.xici.net/d39976276.htm[2010-09-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EB/OL].http://210.45.

168.35:8080/xb/fagui/fagui04.htm[2011-03-01].[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

作的意见[EB/OL].d627040632134.html/pos=1

[6]晋雅芬,李东东.重塑学术期刊市场主体地位[EB/OL].

[2010-01-28].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2010-01-29].367/201001/696674.html.[

[7]孙俊青.高校学报数字化学术平台建设评析[J].北京联合

2010(1).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南方周末》编辑部.没有报刊体制改革,退出指标很难实

——专访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司长王国庆[EB/现—

OL].http://www.infzm.com/content/46215

http://law.

lawtime.

cn/

(责任编辑:一民)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