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用品:准备人体骨架模型、心脏模型、听诊器、血压计等。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汞柱式血压计测量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血压产生的原理。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它是血液能在血管中流动的原因。不同血管处的血压不同,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这时的血压值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为舒张压。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但因为大动脉中的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
简要介绍血压计的工作原理:间接测量法是利用血压计的压脉带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量动脉血压。测量的关键是血管音的变化:在血管无外界压力的情况下,没有声音;当外压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在肱动脉的远端听不到声音,也无脉搏;当外压等于或稍低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发出血流通过的声音,听到的第一个声音时水银柱所对应的压力就相当于收缩压;当外压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的瞬间,此声音突然由强变弱或消失,此时水银柱所对应的压力就相当于舒张压。
详见《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P110。 实验步骤:
1、了解血压计的结构
2、减少测血压时的生理变化,测血压时应在安静温暖的房间进行,确保患者短时间内没有进食、吸烟、饮用咖啡或膀胱充盈,并向患者解释测血压的方法以减少患者的焦虑感。
3、病人取坐位时背部应靠在椅背上,双腿不要交叉,足要放平。无论患者是坐
位还是仰卧位,上肢的中点都应位于心脏水平的位置,摆好姿势后静息5分钟。 4、袖带的气囊应能环绕上臂的80%和小孩上臂的100%,宽度应覆盖上臂的40%。 5、袖带应舒适的缚在患者裸露的上臂肘上2cm,将气囊置于肱动脉上方,当充气时可通过触摸肱动脉的波动获取收缩压的估计值,测收缩压时搏动消失。 6、将听诊头置于袖带下缘的动脉上,迅速充气使袖带达到按脉搏所估计的血压值时,然后打开放气阀,使气囊以每秒钟0.267~0.400kpa 的速度放气。 7、分别记录收缩压和舒张压。
8、休息至少30 s后,再重复测量血压,并将两次的数值加以平均。 观察项目:
1、测量并记录正常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2、观察诸多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实验2 测量肺活量
实验用品:肺量计、75%酒精、酒精棉球、一次性橡皮吹嘴(自制简易肺量计:大玻璃瓶、盆、洗衣机管,排水集气法)
教学目标:了解肺量计的构造,掌握呼吸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教学过程:
介绍衡量肺通气功能的几个重要指标: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均为500ml; 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之末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体量,一般成人均为2000ml; 补呼气量,为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一般成人均为900ml; 残气量,为尽最大努力呼气之后,肺内尚遗留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平均为1000ml;
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通气量,指单位时间内入肺或出肺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实验步骤:
1、介绍双锤式肺量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详见《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
P120。
2、分别指导学生测量潮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等指标,分析肺通气能力。 3、补充讲解呼吸运动的概念、呼吸肌、呼吸型式等(见课本P210)
实验3 人视力、视野、生理盲点的测定
实验用品:视力表、遮眼板、米尺、视野计、视标、笔、白纸。 教学目标:
1、 学习测定视力的原理和方法,掌握视敏感的概念。 2、 学习视野的测定方法,了解测定视野的意义。 3、 证明盲点的存在,并计算盲点所在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介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实验步骤:
1、视力的测定:视力表上第11行字母与受试者的眼睛同高,受试者在距视力表5m远处测试。受试者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另一眼看视力表,按主试者的指点自上而下进行识别,直到能辨认的最小字母行为止,依此确定该眼的视力。
若受试者对第一行字母也不能辨认时,则令其向前移动,直至能辨认为止,测定其与视力表的距离,按公式计算受试者的视力: 国际视力表视力=受试者与视力表的距离/该行字母的设计距离
2、视野的测定:熟悉视野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受试者将下颌放在托架上,使左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水平线上。遮住右眼,左眼凝视弧架中心的白色圆标,接收测试。主试者将不同颜色的色标紧贴弧架内表面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并记录该处的经纬度。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出不同颜色的视野范围,并作视野图比较。 3、盲点的测定:测定盲点投射区。将白纸贴在墙上,受试者站于纸前50cm处,用遮眼板遮住一眼,在白纸上与另一眼相平行的位置用铅笔划一“+”字记号。令受试者注视“+”字。实验者将视标由“+”字中心向被测眼外侧缓缓移动。此时,受试者被测眼直视前方,不能随视标的移动。当受试者恰好看不见视标时,在白纸上标记视标位置。然后将视标继续向颞侧缓缓移动,直至又看见视标时记下其位置。由所记两点连线之中心点起,沿着各个方向向外移动视标,找出并记录各方向视标刚能被看见的各点,将其依次相连,即得一个椭圆形的盲点投射区。根据相似三角形各对应边成正比定理,可利用公式计算出盲点与中央凹的距离及盲点直径。参考值:生理性盲点呈椭圆形,垂直径7.5cm+2cm,横径5.5cm~2cm。生理性盲点在注视中心外侧15.5cm,在水平线下1.5cm。
实验4 尿液成分的测定
实验用品:载玻片、酒精灯、胶头吸管、NaCl、烧杯
教学目标:了解如何运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尿液中具有盐类结晶。 实验步骤:
1、取一杯新鲜的尿液,观察尿液的颜色。
2、准备3张载玻片,一张滴两滴尿液、一张滴两滴纯净水,一张滴两滴配制的盐水,分别置于酒精灯上烘干。
3、观察载玻片上是否都出现盐类物质的结晶。得出尿液中含有盐类物质的结论。 4、取少量尿液置于另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利用糖的显色反应证明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我去收集糖尿病人的尿液,你想办法买尿糖试纸测定或自配糖试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