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中的第一课。本课是开篇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端,所以说这课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学好本课对学好本单元内容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热爱中华民族,爱党爱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开国大典的盛况,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
【教学形式】 引导、合作探究、情境体验、讨论交流等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一首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设问,歌词中“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祖国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导入开国大典。 (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师安排学生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知识结构,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知识结果。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完成知识结构:
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通过《 》,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 和政府主席。
会议确定了 、 、 和 纪年方式,决定建立 。
2、标志:开国大典 (1)时间:
(2)内容:宣布新中国成立,并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3、历史意义:
(1)国内: 。 (2)国际: 。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并鼓励,小组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四)教师引导点拨
老师播放开国大典的片段,提出问题:观看电影的心情如何?54门礼炮为什么要鸣放28响?
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老师指导点拨,进一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五)总结归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的召开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 (准备) (标志) (意义) (六)检测提升(略) (七)自我反思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
3、我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感受? 【教后反思】
在知识结构处理上,通过学案导学的运用,尽力使教学内容明晰化,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会学习历史找关键词的方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引导学生生疑、生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带上浓浓的“生活味”,体现“历史源于生活”的理念。
2、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协作学习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个性,保护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探究的热情。
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