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来源:爱问旅游网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内容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 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

2. 传染病的根本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根据及传染病的报告时间。 熟悉:

1. 流行过程的三个根本环节; 2. 传染病的治疗原那么。 理解:

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重点]

1.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其特征; 2. 重大传染病及其报告时间。 [难点]

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传染的概念。传染病的特征:〔1〕根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有流行性。〔2〕临床特点:病程开展的规律性、病情开展的特殊表现。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传染病的治疗原那么: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 重点讲解:

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在性感染、显性感染。流行过程的三个根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时间要求。 3. 一般讲解: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 朊毒体感染〔略〕

第三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HBV的根本构造、抗原抗体系统;

2. 胆酶别离现象;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的临床特点; 4. 肝炎的治疗原那么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方法。 熟悉:

1. 甲、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各型肝炎的根本病理特点。 理解:

1. 各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2.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

1. 胆酶别离;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 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 [难点]

1. HBV的根本构造、抗原抗体系统; 2. 肝炎的治疗。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甲、乙两型病毒的形态与构造,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a、肝功能检查b.各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治疗原那么及重型肝炎的治疗。 2. 重点讲解:

乙肝病毒的根本构造,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胆酶别离;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型肝炎肝性脑病、出血、肝肾综合症的抢救。 3. 一般讲解:

甲、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第二节 疱疹病毒感染——水痘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水痘皮疹的特点; 2. 早期诊断的根据。 熟悉:

1. 流行病学特征; 2. 治疗时的考前须知。 理解: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及水痘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关系。 [重点]

1. 传染源、传播途径;

2. 皮疹的形态、分布、演变。 [难点]

1. 发病机理; 2. 皮疹的演变。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 临床表现:水痘皮疹的形态及分布特征; 诊断、治疗〔对症、支持、部分皮损的处理〕:慎用激素。 2. 重点讲解:

水痘疱疹的形态特点、向心性分布;

皮疹演变:红斑—丘疹—疱疹—痂疹—痂皮脱落。 3. 一般讲解:

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掌握乙脑极期的主要表现; 2. 治疗原那么及病理特点。 熟悉:

1. 流行病学特点;

2. 与中毒型菌痢的鉴别诊断。 理解:

1. 病原学特征; 2. 发病机理 [重点]

1. 传染源、传播途径;

2. 极期的主要表现;与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难点]

1. 发病机理;

2. 与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传染源〔动物传染源尤其是猪的重要性。蚊为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人为临时储存宿主〕。流行地区、季节及年龄分布。

临床表现:病程各期的表现。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爆发型〕。 实验室检查:血象、脑脊液、血清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儿童常见;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应与毒痢、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 2. 重点讲解: 典型临床表现;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3. 一般讲解:

发病原理及病理:病毒侵入及分布途径。中枢神经病变。

第四节 副粘液病毒感染——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麻疹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根据。 2.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的特征。 熟悉:

1. 麻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2. 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诊断要点。 理解:

1. 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见合并症及其治疗 2.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鉴别诊断。 [重点]

1. 麻疹皮疹的形态特点、出疹时间、出疹顺序;麻疹粘膜斑; 2.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的特征。 [难点]

1. 发病机理; 2. 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的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特征性的组织病变—多核巨细胞的形成。

麻疹的临床表现:埋伏期、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脑炎及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早期鼻咽及颊膜处粘膜涂片查多核巨细胞。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别离。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与猩红热的鉴别。

治疗: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腮腺炎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病毒在腮腺中的增殖复制,二次病毒血症。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炎症的病理特征。其它器官受累的病变。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全身感染病症、腮腺肿胀触痛、腮腺管口红肿。

腮腺炎的并发症: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 腮腺炎的诊断:接触史、腮腺肿大特征。

2. 重点讲解:麻疹的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力衰竭及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的特征及其与化脓性腮腺炎的鉴别。 3. 一般讲解:

麻疹病毒特点、抵抗力;实验室检查。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中医中药、对症治疗。

第五节 肾综合症出血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肾综合症出血热的五期经过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 早期诊断的根据;

3. 发热期、少尿期的治疗原那么。 熟悉:

1. 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 2. 出血热的根本病理特点。 理解:

1. 出血热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理; 2. 治疗的详细措施。 [重点]

1. 传染源、传播途径;出血热早期的三大主要病症;少尿期的临床特点; 2. 早期确诊的根据;发热期的治疗;少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 [难点]

1. 出血热的发病机理; 2. 各期的治疗特点。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五种可能的传播途径;感染后免疫。

发病原理:免疫复合物损伤;补体激活I型变态反响;病毒直接损伤和II型、IV型变态反响;自身免疫性损伤。

五期病床特点:

发热期:a、发热,全身中毒病症,有热退病进的表现;全身疼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病症;b、毛细血管损伤表现;c、肾损害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病进,血压进展性下降,休克病症;尿量减少;神经及消化道病症。

少尿期:可与低血压休克重叠发生,尿中有膜状物排出者为重症;消化道病症;神经病症;出血;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本期病情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平行。

多尿期:多尿,一般逐日递增,突然骤增者为轻症;如上升至每日500~1000 ml即停滞不前,表示肾损严重。此期可因失水、失盐、继发感染或出血等因素发生二次肾衰。

恢复期:精神、食欲恢复,可有后遗症,尿稀释、浓缩功能逐渐好转。 早期诊断:三种早期的主要病症;特异性IgM抗体。

治疗:发热期〔抗病毒感染;对抗血浆外渗;减轻中毒病症;抗DIC〕的治疗。低血压休克及肾衰的抢救。多尿期的治疗。

2. 重点讲解:

五种传播途径;五期临床经过;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 3. 一般讲解:

发病机理、一般实验室检查。 。

第六节 艾滋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2. 血清学诊断的根据。 熟悉:

1. 熟悉病理特点;

2. 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及预防措施。 理解:

1. 艾滋病的临床经过; 2. 常见合并症。 [重点]

1.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2. 如何确诊为艾滋病毒感染者? [难点]

1. 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 2. 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无病症感染期、艾滋病前期、艾滋病期的主要表现及各自的特点。

诊断: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

预防:目前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疫苗仍在研制中。 2. 重点讲解:

+

发病机理: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大量破坏,致细胞免疫缺陷;实验室检查中作为艾滋病毒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其意义〔初筛试验、确诊试验〕。

3. 一般讲解:

HIV的构造、特性;治疗:常用疗法、治疗要到达的目的。

第四章 立克次体感染〔略〕

第五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猩红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2. 治疗原那么。 熟悉:

1.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2. 与麻疹的鉴别; 3. 病理特点。 理解:

1. 病原学特征; 2. 并发症; [重点]

1. 皮疹特点及其与麻疹的鉴别;

2. 如何进展药物预防。 [难点]

1.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响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 2. 皮疹特点。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病人、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为主。 临床表现〔各型的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血象、细菌培养、尿检。

诊断:接触史、临床特点、病原学检查与猩红热皮疹;与麻疹、风疹鉴别。 治疗:病原治疗〔青毒素G为首选、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适应证〕。 2. 重点讲解:

中毒性、化脓性和变态反响性病变的发生原理,累及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出疹及退疹特点及其与麻疹的鉴别;病原治疗中药物的使用。

3. 一般讲解:

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其分型。并发症: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典型病例各期的临床特点; 2. 爆发型流脑的治疗原那么。 熟悉:

1. 流行病学特征;

2. 脑脊液改变及其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3. 确诊根据。 理解:

1. 病原分群及变迁; 2. 发病机理。 [重点]

1. 传染源;败血症期的特征性表现;诊断; 2. 普通型治疗的首选药物;爆发型流脑的治疗。 [难点]

1.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分型、耐药性; 2. 诊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分型、耐药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者为主〕。

发病机理及病理:鼻咽部感染、菌血症、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的过程。爆发型发病原理〔DIC、脑水肿和脑疝〕。

临床表现:普通型各阶段病症和体征。爆发型各型表现。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流病、临床、脑脊液、出血点涂片〕;鉴别:与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结脑、乙脑等鉴别。

治疗:一般治疗、亲密观察病情的开展。磺胺嘧啶、青霉素G、氯霉素、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休克型及脑膜脑炎型的抢救措施。

预防:隔离及带菌者处理。切断传播途径。菌苗注射及药物预防的效果。 2. 重点讲解:

传染源;普通型各阶段病症和体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流病、临床、脑脊液、出血点涂片〕;鉴别:与其它化脓性脑膜炎、结脑、乙脑等鉴别。

3. 一般讲解: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流行季节;实验室检查:血象、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 伤寒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典型病例的主要病症及临床经过;

2. 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响的意义。 熟悉:

1. 根本病理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2. 复发与再燃的概念; 3. 治疗原那么。 理解:

1. 伤寒杆菌的特性;

2. 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 [重点]

1. 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响的意义; 2.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 [难点]

1. 伤寒各期的热型变化; 2. 诊断与治疗。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抗原的特性。

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病后免疫力持久;流行特点。

病原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开展途径。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等。 病原学诊断。

治疗:病原治疗: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的剂量疗程、评价等;对症治疗:高热、便秘的处理;

2. 重点讲解: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的主要病症及临床经过。复发与再燃。

实验室检查:血象;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响的意义及应用。

3. 一般讲解:

鉴别诊断;治疗:一般治疗;并发症治疗;慢性带菌者的冶疗。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中毒型痢疾的抢救措施; 2. 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熟悉:

1. 菌痢的临床特点;

2. 与乙脑的鉴别要点;治疗原那么。 理解:

1. 痢疾杆菌的分群及致病力〔内、外毒素〕;菌痢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重点]

1. 中毒型菌痢与乙脑的早期鉴别; 2. 与阿米巴痢疾的主要鉴别点。 [难点]

1. 痢疾杆菌的分群及致病力; 2. 与乙脑的早期鉴别。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病原学:痢疾杆菌的性状、抵抗力、分类及其在流行病学上的变迁。

流行病学:病人和带菌者;途径:食物、水、手、苍蝇、蟑螂;普遍易感;流行特征。 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特征。急性期病变,慢性期病变。毒痢与慢性菌痢的发病原理。 临床表现:急性菌痢普通型、中毒型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粪便肉眼观察、镜检、培养结果。

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病症、大便性状及镜检、细菌培养。

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病原治疗〔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情况〕、对症治疗。中毒型痢疾:高热惊厥、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抢救、抗生素的应用。

2. 重点讲解:

中毒型菌痢的临床表现;与阿米巴痢疾的鉴别点。 3. 一般讲解:

病原体的肠毒素与侵袭力的作用;埋伏期;

慢性菌痢:迁延型、急性发作型、隐匿型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霍乱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 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

2. 诊断、治疗原那么。 熟悉:

1. 霍乱的流行特征; 2. 霍乱的鉴别诊断; 3. 霍乱的预防措施。 理解:

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点及病原学分型; 2. 霍乱的发病机制 [重点]

1. 霍乱的流行病学;

2. 典型表现、诊断、治疗措施; 3.霍乱的预防。 [难点]

发病机制;病理生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详细讲解:

1.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液体疗法。 重点讲解:

临床表现;诊断;液体疗法及病原学治疗、预防措施。 一般讲解:

病原学分型;发病机制;并发症

第六章 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1. 钩体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特点。 2. 治疗用药及应注意的问题。

理解:

1. 流行病学及发病机理;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重点]

1. 感染途径;早期表现;

2. 赫氏反响的概念及如何减少发生。 [难点]

1. 发病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临床类型;早期三病症三体征;中期内脏损伤;后期逐渐

恢复。

2. 重点讲解:感染途径;早期表现。 3. 一般讲解: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

第八章 原虫感染性疾病——疟疾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

1.病原学种类及在人体内发育过程; ;

3.鉴别诊断; 4.预防措施。 理解:

发病原理、并发症。

掌握:

1.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诊断及确诊根据

2.控制发作的药物、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预防药物 [重点]

1. 病原学:疟原虫分类及生活史及其致病、复发、传播的关系; 2. 典型间日疟的临床表现; 3. 诊断方法、根据 4. 抗疟药的应用原那么 [难点] 发病机理。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详细讲解:

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临床类型;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解:流行病学;典型间日疟临床表现;诊断根据。 4. 一般讲解:发病机理。

大纲执笔人:大纲校对人:大纲审定人:

雷静 洪沙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