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报纸要为培养新闻评论者的风格创造条件

报纸要为培养新闻评论者的风格创造条件

来源:爱问旅游网


报纸要为培养新闻评论者的风格创造条件

[有人说,我国的新闻评论有两个腔调:一个叫“新华”腔,一个是“人民”腔。这话虽有偏颇,但提出了怎样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问题。一张报纸具有一些有独立风格评论记者,无疑会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可观赏性,提高报纸质量。要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除记者个人努力外,作为媒体也应该为促使记者尽快形成自己的风格提供丰富的土壤和环境。因此,创造条件,培养评论记者的独特风格,造就报纸的评论名家、大手笔,提高评论言论的报道质量,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

由于报纸与记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有影响的报纸大多注意自己的风格定位以及记者风格的培养。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说:“我希望记者编辑部都来认真研究文笔,同时在提倡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要培养个人的风格。尤其要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大家创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在新闻评论日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报纸媒体应该如何配合时代需求,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有人说,编辑是报纸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员。确实,文如其人,报如总编。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风格的报纸。经济日报原总编安岗说得好:“枯燥的报纸是由枯燥的总编辑决定的。”可以说,要培养有独直风格的评论记者,与报社编辑关系很大。为此报纸媒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尊重评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风格的评论记者,往往是有知识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的人。他们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敢想、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于打破那种陈规陋习的框框。对于这样的评论作者,不能以是否“听话”定好恶,以是否符合教科书上“陈规戒律”为标准,要承认他们的创见,特别要尊重和保留记者的个性,风格。邓拓说过,“记者写一篇文章是花了心血的,他为什么这样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总编辑应该体贴记者的苦衷。”那么,报纸编辑就应当有“嗜新如命“的观念,保护评论记者这种“独有”的风格,而不是凭自己的好恶,随便大刀阔斧。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有勇于创新的素质,这种创新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护”评论记者的观点、文体和语言的创新。

二是要有虚怀若谷的豁达民主作风。有独立风格的评论作者,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满足于前人创造的现成经验和模式,敢于创造,敢于探索,善于突破,有所创见。他们决不会靠新华社通稿找思路,更不会把互联网当“拐杖”,他们的评论文章的言论观点、思路、论证结构和语言等往往与常规相左。对于这样有独立想法的评论记者,最忌讳报纸编辑独断专行,因为这样会严重压抑和挫伤记者的创新意识,束缚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很难施展身手。《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向编辑进一言》的署名评论。文中说到有人向初学写作者传授经验时说:“要研究编辑,看他是什么‘胃口’,以便投其所好。因为只有把自己的风格溶入到编辑的风格和审美趣味中,你的文章才有发表的可能性。许多编辑往往以自己的风格和欣赏趣味为标准,以自己的审美价值去规范来稿作者的审美价值,以自己的存在方式要求来稿作者的存在方式,这不免使一些与自己欣赏趣味不同的好稿被埋没了。”无疑,报社编辑这种狭隘的、坐井观天式的心理障碍,扼杀了记者的创新精神。这种情况也表明,编辑与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

关系重大。因而,只有编辑具有虚怀若谷的豁达作风,鼓励创新,为评论记者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使新闻评论形成各种风格。

三是要有承担责任的气魄。具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一般具有明显的开拓精神,他们敢于打破陈规旧俗,敢于探险区,冲盲区,闯禁区,在一些疑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评论宣传上,在批评报道的舆论监督上,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心理和行为。这就难免碰到困难,遇到麻烦,甚至会遭到打击报复,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媒体的领导应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以保护评论记者的这种“开拓”精神,并为他们从各方面创造宽松环境。《武汉晚报》为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范春歌设立了“范春歌工作室”,开辟了评论专栏。该工作室直接隶属总编领导,不受条件限制,为范春歌等评论记者提供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和舞台。《纽约时报》为培养风格化的评沦记者,规定:编辑在坚持规范用语的情况下,对记者的稿件不做大的修改,以尽量保持其个性化风格。还有的媒体采取选派评论记者到高校或研究部门深造,为评论记者深入到艰苦地区采访提供方便,鼓励精品评论生产等措施,均收到较好的效果,促进了评论记者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