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来源:爱问旅游网
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Vol.312013No.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张绍岚,蔡红星,常唐喜,杨汉正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为适应社会需求,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基层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区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为目标,校院深度合作创建教育—实践—服务和能力培养的“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打造“互聘互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完善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1671-124602-0005-02

“三结合”:通过与医院、残联、社区等多方合作,以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社区康复服务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将教育教学与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3者有机结合,并把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从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见图1)。

进递

大冈社进入校外实习基地、

区、黄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顶岗实习,完成中学生到岗位人的角色转换

进入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

脑瘫儿童、残疾为社区老年人、

人等开展康复治疗技术服务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朝阳专业,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此,笔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探索。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1.1康复医疗需求巨大

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其中有康复需求者近5000万人[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76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万人[2];还有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都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需要康复服务。但由于我国康复机构、

心严重缺乏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所以为上述人群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还达不到20%的覆盖率[3]。1.2康复专业人才紧缺

根据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政府所办医院有13850所,按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第四章规定的最低标准计算,现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量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两万人,其中,为194362人,

康复治疗师只有12523人。因此,还需要康复治疗师181839人才能初步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2011年4月,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中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据此估计到2015年,我国康复人才缺口至少为35万。1.3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培养出来的康复课堂为中心、

治疗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弱,与职业岗位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对接。

“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2创新

综合应用能力第四阶段

进入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教、

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可以到社区进行康复知识普及宣教,指导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

在校内完成基础领域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良

专业核习能力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职业基础能

力,能到社区参与残疾筛查,协

第二阶段助建立康复服务档案

专业拓展能力第三阶段

职业基础能力第一阶段

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人道廉洁服务奉献)

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

图1“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递进式”:能力培养递进式。(1)第一阶段:职业基础能力二学期分别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的培养。在第一、

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医疗工作认知见习,参与社区残疾调查,协助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进入康复治疗师角色。(2)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评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资助课题(JZ201005)

-5-

定技能、临床医学基本技术和康复治疗基本技能的见习、实习,再到社区进行康复知识普及宣教,指导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巩固专业核心技能。(3)第三阶段: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在第四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中有康复需求的老人、脑瘫患儿、残疾人等开展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通过直接参与康复服务,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4)第四阶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第五、六学期对学生安排48周的顶岗实习,其中4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第三、四学期,结合“保健按摩师”、“反射治疗师”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帮助学生获得“双证书”,从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见图1)。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项目

3.1构建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对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明确我国康复治疗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应用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对患者施行康复治疗[4]。

依据临床康复医疗的工作过程,归纳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理疗等,从而推出“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

拓展学习领域,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形成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图2)。

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基础学习领域康复功能的评定专业学习领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评定各项运动治疗物理疗法指导患者进行作业疗法物理治疗师各项作业活动功能评定言语疗法作业治疗师对言语障碍患运动疗法中国传统康复言语治疗师者进行语言调理疗假肢与矫形器社区康复治疗师练作业疗法临床康复假肢制作师指导患者使用言语训练拓展学习领域矫形器制作师假肢和矩形器推拿按摩预防医学并进行相应的病症康复康复心理训练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社区康复科研设计与论工作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主体课程设计图2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2打造

“互聘互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互聘互培”机制,加大从行业一线选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力度,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计划,实施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外康复医疗机构轮岗培养的计划,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3校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

按照现代康复医疗的要求,与附属医院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型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对康复治疗技-6-

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3.4多方合作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残联、医院、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与手段,构建由行业、医院、社区、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校外实训、社区实践、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

3.5服务社会,

促进地方康复事业发展3.5.1面向基层开展康复技术培训我院以校院共建的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

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对盐城市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康复人员等进行康复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康复服务能力;同时,对本市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3.5.2立足社区开展康复技术服务依托盐城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社区脑瘫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康复技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3.5.3利用现代康复治疗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我院利用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的鉴定功能,承担盐城市保健按摩师、

反射治疗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专业技术的考核及认证工作,并不断拓展鉴定的专业领域。4改革成果

(1)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6月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于2011年9月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已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多次荣获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先进集体”等表彰,其专业带头人获江苏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4)近两年我院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且毕业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经第三方麦可思公司调研评价,我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率连续2年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探索校院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R].2006-12-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R].2010-6-16.

[3]胡忠亚.对我国康复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65-166.

[4]卓大宏,

戴红.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任务分析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1-412.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