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简报荆州博物馆
熊家冢墓地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因多次被盗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建设的影响,墓葬的埋藏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5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对熊家冢墓地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2006~2007年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地位置与发掘概况
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这里分布着许多岗地,熊家冢墓地处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西山岗上。墓地东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4公里,东距纪山古墓群约14公里,南距八岭山古墓群约20公里,西北距沮漳河及赵家湖古墓群约415公里。墓地现存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墓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0°37′12″,东经112°00′
37″,黄海高程5816~6812米(图一)。
4
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5
2009年·第4期
据调查,在熊家冢墓地周边尚有特大型古冢13座,大中型古冢数十座,小型古冢近百座,是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区之一。
2006~2007年共发掘约311万平方米,调查、勘
堆,20世纪70年代修建漳河水库二干渠,其中一支干渠从封土西北部穿过,取走了大部分封土。此后,周边封土继续遭破坏,加之渠水的冲刷,西北部墓口及两级台阶已暴露于地表。
据勘探和发掘得知,主墓是一座近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方向96°。墓道在东侧,长36、宽6~35米。墓口东西长67、南北宽70米,墓口至椁顶板深约
1415米,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东、西、北部
探约10万平方米,清理东周时期的殉葬墓36座、车马坑2座、祭祀坑5座以及东周至近现代的灰坑18座、墓葬30余座。墓地由主墓、陪葬墓、殉葬墓、车马坑、祭祀坑与附属建筑等组成
(图二)。
二主墓与陪葬墓
各有一个早期盗洞,可能已经破坏了椁室。
陪葬墓紧邻主墓东北,两者相距约14米,亦呈“甲”字形。封土遭严重破坏,残高约1米。
主墓位于墓地中部偏北,原有较大的封土
6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墓道在东侧,长约18、宽4~11米。墓口东西长约36、南北宽约30米,方向与主墓基本一致。
三
殉葬墓
在主墓的南边发现4列24排计92座殉葬墓,墓葬排列整齐,间距基本相等,大小、方向基本一致。墓口长约417、宽约313米,墓深约417米,方向约96°,未被盗扰(图三)。另外,在陪葬墓以北勘探发现了35座殉葬墓,分布情况与主墓南边殉葬墓基本相同,但规模略小。截至2007年底,已发掘主墓南边殉葬墓36座,其中35座殉人,1座殉犬。
(一)墓葬形制
已发掘的殉葬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填土为黄、红褐、黑褐、灰白、青灰等色土混合的五花土。在填土上部发现绳纹陶片、鬲足、卵石块等。填土局部经夯筑,有明显的夯层、夯窝。少数殉葬墓在墓坑的一角有脚窝,坑壁有明显的工具痕。葬具仅存灰色棺椁痕迹。殉人和殉犬严重腐朽,仅存灰白色痕迹。随葬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差别较大,以组玉佩为主。以主墓南边第1号殉葬墓(编号为PM1)为例介绍如下(图三六)。
PM1开口于第②层(近代堆
积)下,墓口被一条南北向现代水渠打破。墓口距地表011~0165米,墓口长4175、宽314~316米,墓底长216、宽1145米,墓深417~4176米,方向94°。墓壁不光滑,有工具痕。墓坑东北转角呈圆弧状,并有两处脚窝。填土无夯筑痕迹,在填土上部发现两块卵石。
7
2009年·第4期
葬具为一椁一棺,均仅存灰色痕迹。椁痕为长方形,长1194、宽0176、残高0133米。在椁痕外南侧发现4根东西向并列纵置的木杠痕迹,木杠的东端均较粗而西端均较细,长112~113米,横截面为圆角方形,木质已朽,表面髹黑褐色漆,漆皮的色泽较鲜明。
棺痕为长方形,长1174、宽
0147~0155、残高0133、内深0128米。在棺、椁痕之间残存红
色漆皮痕迹。棺内有灰褐色细腻淤泥层,可能是人体及裹尸物腐烂后所形成。棺底部有一薄层灰黑色土,残存少量朱砂痕迹。棺内有1具人骨,仅见少量灰白色的头骨、牙齿和下肢骨的痕迹,头向东,葬式为直肢。
随葬器物均出于棺内,有1套组玉佩和1件铜带钩,还散布一些黄、绿色粉末,可能是已朽料珠、料管之类的饰物。组玉佩由11件素面玉璧、1件谷纹玉璧、4件素面玉珩、1件四龙二螭形玉佩、1件六龙形玉佩、7件紫晶珠、1件水晶环组成。
(二)出土器物11玉器
有璧、环、珩、佩、牌、饼、管、含、坠、珠。
璧
360件。标本PM1∶7,
谷纹璧。褐黄色,杂有褐红、黑、灰褐色斑点,表面多处沁蚀为灰白色,不透明。圆形扁平体,厚薄不均,两面刻有相同纹饰。内、外缘各有一周阴线廓,廓间浅浮雕谷纹、蝌蚪纹、两端内卷的云纹和“S”形云纹。直径11115、
8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孔径512、厚014~01575厘米
(图三七∶1)。
标本PM2∶13,卷云纹璧。深灰色,有灰白色沁,不透明。圆形扁平体,两半边厚薄不均,一面中部有一道切割痕,双面阴刻纹饰。内、外缘各刻一周阴线廓,廓间浅浮雕卷云纹。直径919、孔径413、厚0145~0155厘米(图四、三七∶2)。标本PM14∶2,透雕蟠螭纹璧。青白色,有灰褐、黑、灰白色沁,不透明。圆形扁平体,厚薄不均,造型由内外两环和环间的透雕蟠螭组成,两面有相同纹饰。外环刻两道阴线廓,廓间雕云纹;内环刻两道阴线廓,廓间雕谷纹、勾连纹;两环之间透雕蟠螭8条,分为4组,两两相缠,曲身卷尾,螭首刻双目、双耳(角),身躯刻斜线纹,相隔的4条蟠螭腹部均有一足。直径1015、孔径214、厚012~015厘米(图五、三七∶3)。
标本PM4∶56,双龙璧。灰黄色,杂黄褐、黑褐、灰白色沁,半透明,两面有相同纹饰。内、外缘各刻一周阴线廓,廓间刻谷纹、蝌蚪纹和“S”形纹;两侧附龙,龙作躬身回首状,龙身浅浮雕谷纹,周边雕凸棱边廓,尾端刻鬣纹。璧直径516、孔径2135厘米,通长916、厚0125~01425厘米(图六、三七∶5)。
标本PM4∶1,变形龙纹璧。青色,有黑褐、黄褐、红褐、灰白、紫红等色沁,不透明。圆形扁平体,厚薄不均,一面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痕,两面有相同纹饰。内、
9
2009年·第4期
中部上端对钻一圆孔,一面有一道切割痕,两面有相同纹饰。边缘刻一周阴线廓,表面刻卷云纹。长
918、宽218、厚01375~014厘米(图三九∶2)。
标本PM12∶32,变形龙纹珩。青绿色,夹杂较多黑色细小斑点,有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体,弧形,中部上端钻一圆孔,两面阴刻纹饰。边缘有方形齿牙,边缘刻一周阴线廓,廓间琢变形龙纹、网纹。长1312、宽3、厚0145~0155厘米
(图八、三九∶3)。
标本PM2∶9,谷纹珩。青灰
外缘各刻两周阴线廓,廓内刻勾连纹、网纹,内、外缘之间琢变形龙纹及网纹。直径1514、孔径6、厚015~019厘米(图七、三七∶4)。
环
6件。标本PM54∶4,青色,有灰白色
色,有灰白、灰黑色沁,不透明。扁平体,弧形,两半边厚薄不均,中部上端对钻一圆孔,两面有相同纹饰。边缘有方形齿牙,表面中段刻两周扇面形廓,廓间刻勾连纹,内廓内雕3行11列谷纹;两端略具龙首状,雕谷纹、卷云纹、网纹,龙吻部略凸起,刻斜线纹。长1516、宽219、厚0135~016厘米(图九、三九∶4)。
标本PM19∶1,透雕龙凤虺纹珩。浅黄色,有红褐、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体,弧形,残断缺失约三分之一,断口被打磨光滑。透雕龙、凤、虺的轮廓。长1812、宽5、厚017厘米
(图一○)。
沁,不透明。环形扁平体,素面。直径6115、孔径
413、厚0155厘米(图三七∶6)。
珩103件。标本PM54∶12,折线纹三孔
珩。青黄色,杂黑色细小斑点,有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体,弧形,中部上端及两边中部各钻一圆孔,两面有相同纹饰。边缘刻一周阴线廓,廓间刻几何折线纹。长8、宽2105、厚0125~013厘米(图三九∶1)。
标本PM5∶9,云纹珩。黄褐色,有灰白色沁,半透明。扁平体,弧形,边缘呈方形齿牙状,
标本PM4∶7,双龙首谷纹珩。青色,有黄褐、黑褐色沁,半透明。扁平体,弧形,作同身双
10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首龙状,脊中部钻一圆孔,两面纹饰不同。边缘雕一周凸棱廓,两端作龙首状,角、眼部略凸,角上刻网纹,吻部刻斜线纹,下颌刻“#”形纹。身躯浮雕谷纹,另一面的头部仅有刻痕。长19、宽2105、厚01425~01675厘米(图一一)。
佩
39件。标本PM12∶25,龙形佩。黄褐
绿、红褐、黑褐色沁,不透明。龙形,吻部上颌较长,身躯细长,四肢纤小,作回首扭身、蹬足摆尾状,脊中部钻一圆孔,两面有相同纹饰。边缘雕一周凸棱廓,首部刻眼、鼻、角,吻部刻斜线纹,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躯干阴刻云纹。长
25165、宽7105、厚01275~015厘米(图一三、
色,有红褐、棕红色沁,半透明。龙形,作回首挺脊、摆尾腾飞状,脊中部对钻一圆孔。边缘刻一周阴线廓,首部刻眼、鼻、角,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躯干部分两面纹饰略有不同,一面浅浮雕谷纹、蝌蚪纹,另一面阴刻卷云纹。通长1114、宽515、厚01225~0135厘米(封面;图一二、三八∶1)。
标本PM4∶67,龙形佩。米黄色,有灰白、灰
三八∶2)。
标本PM16∶11,龙凤形佩。青绿色,杂少量灰褐色及较多细小黑色斑点,有灰白色沁,半透明。边缘略残,两面有相同纹饰。一龙一凤形,龙作曲颈、蜷躯、卷尾状,龙体边缘刻一周阴线廓,首部刻眼、鼻、角,足部刻爪,尾部刻鬣,躯干阴刻云纹、谷纹;凤栖于龙尾部,钩喙回首,身刻羽纹。龙脊对钻一圆孔,其中一面的
11
2009年·第4期
12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13
2009年·第4期
1156米,西北距CHMK28约4135米。坑为长方佩戴节约26件(其中圆形3件、方形23件),节约的正面均贴有金箔。两马口内有铜衔,衔内穿有骨质马镳。在北、南侧的马颈面及底部各有48件、31件椭圆形玉饰片,玉饰片长217~
414、宽114~211、厚012~014厘米,两端有直
形竖穴,坑壁不平整,坑体东端宽而西端窄。坑口长4123、宽312~3125、深1179米,坑底长
3178、宽2174~3米。
坑内埋葬车1乘、马2匹,呈东西向放置,舆东辕西,两马背向侧卧于辕的两侧。马体已腐烂,仅存灰白色骨痕和青色马牙,两马的四肢均自然弯屈,马首向西,被压在衡下,从马头头饰及马牙的分布情况可看出马头的轮廓。两马头的面部都佩戴锡质节约,南侧马头佩戴节约16件(其中圆形3件、方形13件),北侧马头
14
径约011厘米的圆形穿孔供串缀。
车为木质榫卯结构,由双轮、单辕、单衡、双轭、方舆等组成。表面髹褐漆,木质构件已腐烂,仅存表面的漆皮和木质腐烂的灰土痕迹。主要构件有:
轮
放置于轮槽内。右轮上部的前半部分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保存不佳,左轮保存较好。轨宽175、外径138、内径123厘米。辐条28根,长52、宽4、厚2厘米。轮牙变形较严重,着地面宽413~618、高
816厘米。
舆有轸。
轸
长方形。南北长130、东西宽74、高
47厘米。四周有栏,前部有轼,后部有辇,栏下
仅北侧的一根保存较好,长76、宽7、
轴辕
在辕下,横穿毂中,断面呈圆形。长置于轴正中,与轴垂直相交,直长条
厚3厘米。轸上有12根立柱,北侧保存略好,西北前立柱高32、径3厘米,中柱高36、径2厘米,后角柱残高12、径3厘米。南侧保存较差,均已坍塌,前角柱斜高57、径2厘米,中柱斜高
40、径2厘米,后角柱斜高25、径3厘米。门柱4
237、径515厘米。
形。全长332、尾端距44厘米。断面为扁方形,前段厚413、后段厚513、前宽716、后宽1112厘米。
根,东北门柱高35、径3厘米,东南门柱高25、径3厘米。前轸上轼柱4根,唯北端第2根保存较好,斜轼柱与垂直部分形成117°夹角,斜长
30、前高23、垂直高36厘米(图二五、二六、
衡置于辕上前端,均已腐烂,仅见灰色
痕迹,长96厘米。断面为圆形,直径311厘米。未见轭与 的痕迹。
15
2009年·第4期
16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013~014厘米(图四三∶3)。标本CHMK33∶2-26,为一端窄厚而另一端宽薄的椭圆形。正
之间的南部,在主墓西南角正西方向约7米,距一号车马坑东边坑口约1315米,其西约6米为一座圆形祭祀坑(已发掘,编号为JSK2)。JSK1为方形竖穴土坑,方向357°。开口为方形,边长
018米,底边近方形,边长0163~0165米,坑深3146米。坑壁陡直平整,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坑
面阴刻线形勾连云纹,背面下端有一条阴刻直线。上端穿孔为斜直壁,孔径012厘米,下端穿孔径011~013厘米。长316、宽111~116、厚
012~013厘米(图四三∶4)。标本CHMK33∶1-6,为一端窄而另一端宽的椭圆形。正面四周
底凹凸不平,西北部低于其他部位约011米。坑内堆积分3层∶第①层为五花土,厚117米,土
边缘略薄,中部微弧,阴刻弧线形纹饰。背面平直,有斜直线切割痕迹。上端有不规则圆形穿孔,孔径012~016厘米。长4、宽111~118、厚012~
013厘米(图三四、四三∶5)。标本CHMK33∶2-28,为一端窄而另一
端宽的椭圆形。器物两面外缘刻阴线廓,正面阴刻线形勾连云纹,背面有切割痕迹。长317、宽019~
117、厚013厘米(图四三∶6)。
五祭祀坑与附属建筑已发现的祭祀坑主要分布在主墓南边、主墓与陪葬墓之间、主墓与车马坑之间以及车马坑北边。主墓南边的祭祀坑大体可分为5排,主墓与陪葬墓之间的祭祀坑可分为3排,主墓与车马坑之间的祭祀坑以及车马坑北边的祭祀坑则零星分布。发现的祭祀坑有100余座,多为圆形,少量为方形。在某些祭祀坑上或附近发现有柱洞遗存,可能是墓地的附属建筑,其分布规律不明。
已发掘5座祭祀坑,其中在2座方形祭祀坑底部各出土1件玉璧,在1座刀把形祭祀坑中出土1件玉璧、2件玉珩,在2座圆形祭祀坑的1座中发现少量木质器物。以一号祭祀坑(编号为JSK1)为例介绍如下(图四四)。
JSK1位于主墓与一号车马坑
1~11、21.玉璧16.水晶环
图三六
12、18.玉佩17.铜带钩
PM1平、剖面图13、14、19、20.玉珩
15.水晶珠
17
2009年·第4期
图三七玉璧、环
6.环(PM54∶4)
(均为1/2)
1~5.璧(PM1∶7、PM2∶13、PM14∶2、PM4∶1、PM4∶56)
18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图三八玉佩
1~6.PM12∶25、PM4∶67、PM16∶11、PM1∶18、PM4∶69、PM8∶8(均为1/2)
19
2009年·第4期
20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质较硬;第②层为青灰土,厚111米,土质较软;第③层为青灰泥,厚0175米,土质稀软;第③层之下为红褐色土,土质较坚硬,不见文化遗物。
在坑底东北角平置1件玉璧。玉色青绿,杂有较多黑色细斑和少量墨绿色带状斑,器身有裂痕且沁蚀呈黄褐色,半透明。圆形扁平体,两面纹饰相同。内、外缘均刻阴线廓,廓间琢浅浮雕谷纹,有较多谷纹的尾部相连而成“S”形,另有少量椭圆形纹和数个蝌蚪纹。直径21145、孔径9145、厚017厘米(图三五)。
六
东周遗址及其他
第①层:耕土层,厚011~013米。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包含较多农作物根系,出土少量灰陶片、釉陶片及青花瓷片。
第②层:灰白色土,厚0~0115米,土质较疏松。出土少量灰陶片、青花瓷片。开口在此层之下的遗迹单位有H2、H3、PM10。
第③层:黄褐色土,厚0~0135米,土质较硬。出土少量红褐、灰褐、灰、黑陶片,器类有鬲、盆、豆等。
第③层下为黑褐色土,土质较硬,未见文化遗物。
将殉葬墓打破的灰坑以及灰坑打破的地层所出土的陶片进行统计得知,熊家冢东周遗址出土的陶片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泥质陶中,橙黄陶和红褐陶较多,有一定数量的红褐胎黑皮陶和灰胎黑衣陶。夹砂陶中以红褐陶为主,灰褐陶次之。陶片上的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少量戳印纹和刀削纹,有极少量的
21
在主墓南边前3排殉葬墓一带,发现了零星分布、堆积较薄、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东周地层及数个打破该地层的东周灰坑。东周地层被统一归为第③层,部分殉葬墓打破此层及灰坑。以TN26E9北壁剖面为例介绍如下
(图四五)。
2009年·第4期
22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一名的由来。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在部分殉葬墓的填
图四四
JSK1平、剖面图1.玉璧
土中以及在建造遗存周边的防渗设施时,多在红褐色网纹土层中发现少量疑似打制的石器,因未开展针对性的科学发掘和研究,其性质尚不明。
七
结语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的发掘和调查、勘探,揭示出了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东周楚国高等级大型墓地的基本内涵。墓地规模宏大、布局完整、规划有序。主墓和殉葬墓的规模,车马坑、祭祀坑和附属建筑的发现,大量玉器的出土,均在全国同时期墓地中较为罕见。
(一)主墓、陪葬墓与殉葬墓
熊家冢主墓、陪葬墓及殉葬墓的规模与布局,是目前所知东周楚国贵族墓葬中等级最高的,类似的遗存在纪山古墓群大薛家洼墓地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过,但规模较小[1]。
从传世文献的记载看,东周时期还有杀人殉葬的风俗。如《墨子·节葬下》记载:“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熊家冢墓地殉
均起台。标本H5∶12,泥质灰陶,底径12厘米(图四六∶11)。柄均为上部,柄心空至盘底,盘壁斜弧。标本XTN27E12③∶3,泥质灰胎红皮黑衣,柄内壁有旋胎痕。柄径318厘米
(图四六∶12)。
葬墓的布局显然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其中也有按殉人等级、性别的不同而安排在不同位置的考虑[2]。
主墓南边殉葬墓的发掘显示出其内在的一些规律:第17排以北的殉葬墓往往只随葬玉器,且愈靠近主墓,玉器的数量及种类愈多,用材及做工愈精细;第17排以南的殉葬墓往往出土有铜剑,玉器较少;第72号殉葬墓为单棺,葬一狗。发掘情况表明,殉葬墓可能经过统一规划,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下葬。葬者的身份、地位虽有较明显的高低差别,但应与主墓的墓主人
板瓦1件(H5∶13)。泥质红褐陶,施竖
向粗绳纹。厚016厘米(图四六∶13)。
除东周遗址外,在主墓东边还清理了以明清时期为主的部分灰坑和墓葬,其中2座明代万历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地券记载,墓主为定居于此地的熊姓族人,这也印证了相传“熊家冢”
图四五
TN26E9北壁剖面图
23
2009年·第4期
24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发掘工作由荆州博物馆承担。
绘摄执
图:彭王影:金
军莉陵
杨开勇赵晓斌王家政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宜城罗岗车马坑》,《文物》1993年第1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楚墓》《文物》,2003年第7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马鞍冢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
笔:王明钦丁家元
[5]荆州地区博物馆等《钟祥六合遗址》《江汉考古》,
1987年第2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
[1]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楚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省宜城县肖家岭遗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
1期。[6]
[2]宫希成《楚墓中的殉葬现象》,《文物研究》第2期。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杨权喜《江汉地区的鬲与楚式鬲》,《江汉考古》2001年第1期。
[3](春中国玉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玉器全集》
秋、战国),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责任编辑:王霞)
2006~07ExcavationoftheXongjiazhongCemeteryinJingzhou,Hubei
JingzhouMunicipalMuseum
XongjiazhongcemeteryisoneofthelargecemeteriesoftheStateofChuinEasternZhou,located
inChuandianTown,JingzhouDistrict,JingzhouCity,HubeiProvince.From2006~2007,asalvagingex2cavationwascarriedoutbyJingzhouMunicipalMuseum.Achariotpitandsomesacrificetombswereexca2vated.Burialobjectsunearthedfromthesacrificetombsincludejades,bronzes,ironwares,andpottery,mostarejades.Thejadesincludebi,huan,heng,pei,andotherornaments.Objectsunearthedfromthechariotpitincludebronzes,tinwares,jades,andsoon.ThisexcavationrevealsrelationshipbetweentheJi’nanCityandthelargeEasternZhoucemeteriessurroundingthecity.ItalsoprovidesimportantmaterialstothestudyoftheearlycapitaloftheStateofChusincethecityJi’nanwastheone2timecapitalofthestate.
25
CULTURALRELICS
WENWU
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2006~2007年发掘简报
熊家冢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张场村、宗北村与当阳市河溶镇星火村交界处,是东周楚国大型墓地之一,2006~2007年荆州博物馆对其车马坑和部分殉葬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殉葬墓出土的器物以玉器为主,另有铜、铁、陶器等,其中玉器有璧、环、珩、佩、牌、管、坠、珠等。车马坑出土有铜器、锡器和玉器等。此次发掘揭示了东周楚国高等级大型墓地的基本内涵,为探讨楚故都纪南城与其周边大型东周墓地的关系,以及溯源早期楚国都城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2007年11月荆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竹器、丝织品、简牍等,其中丝织品是近年来汉代丝织文物的重要发现。据竹牍记载,该墓下葬于西汉吕后五年,明确的纪年以及棺椁形制、随葬器物等为西汉墓葬的断代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标尺。
湖北荆州明湘献王墓发掘简报
明湘献王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古城西门外1.5公里处的太晖观西侧,1998年2~5月荆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带墓道的砖、石多室墓,是一座仿地上宫殿建筑结构的墓葬。随葬器物有漆木器、铜器、锡器等,其中绝大多数是明器。它为湘献王的衣冠冢,规模小于已发掘的同时期的藩王墓,但墓室做工精细。该墓的发掘对于了解明代早期的历史,尤其是对于研究建文帝削藩前后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