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B.圣人无常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解析】 B项,常:固定的。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难矣欲人之无惑也.A.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耻师焉于其身也,则.B.
必有我师三人行,则.师而耻学于.C. 余学于.
吾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A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那么。C项,均为介词,向。D项,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答案】 C
3.下列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92】
A.不拘于时 C.何陋之有
B.师不必贤于弟子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贻:赠送 常:一般的 道:风尚 闻:懂得,知道
【解析】 A项,被动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与题干中的句子均为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4.下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93】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以及有道者为师的道理,是全篇论证的中心,下文都紧扣这一论题展开议论和批判。
C.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正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D.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
【解析】 C项中“从正面论证”应该是“从反面论证”。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徽,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
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问无以广识 .B.所谓交相问难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D.夫子贤之 .
【解析】 A项,广:增加。 【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20880094】
不勤问①好学而.A.
耻学于师②而.问为美德①古人以.B. ②以为轮.陋而谨护其失①自知其.C.
贤不及孔子②其.深耻者①然则古人所.D.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非吾所.
【解析】 A项,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项,介词,把。C项,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D项,所字结构。
【答案】 C
广:广阔 难:诘问
知:通“智”,智慧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7.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
【导学号:20880095】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②③⑤
【解析】 ①是好问者的表现;⑤是不好问者的原因;其余都是“是己而非人”的表现。
【答案】 B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解析】 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答案】 D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译文: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译文: (3)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 【答案】 (1)(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
(2)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3)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参考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的争辩它。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
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向道德才能低的人询问,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语言运用层]
10.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新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
(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 【解析】 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抛开“误会”的
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
11.根据下面的辐射图,围绕“报答”写一段文字,不少于60字。要求:①至少要用到图中的两组对应关系;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导学号:20880096】
【解析】 此图中心话题为“报答”,所给的人物关系有“父母”“老师”“恩人”,所给的“社会”“大自然”为一组,“财物”“精神”为一组,可以选择“老师”或“父母”,然后运用比喻手法,和“自然”联系,解析“报答”的内涵。
【答案】 (示例)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阳光给予花儿营养,花儿以盛开相报;人们给予大树水分,大树以荫凉相报。假如父母是天,那我便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我要驱赶乌云,让天空永远蔚蓝;假如父母是大地,我就是那棵小草,我要越长越茂盛,为大地增添一片绿色。
12.(2015·山东高考)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解析】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
【答案】 (示例)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