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左岸”到“右岸”的飞跃——案例分析之三峡机组中的国际技术转让

从“左岸”到“右岸”的飞跃——案例分析之三峡机组中的国际技术转让

来源:爱问旅游网
从“左岸”到“右岸”的飞跃

——案例分析之三峡机组中的国际技术转让

一、案例背景

在三峡员工的生活中,“左岸”和“右岸”是常不离口的一对词儿。这对普通的方位词,在他们的眼里,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从三峡工程的左岸电站到右岸电站, 更是一个模仿追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超越的过程。

由“左岸”到“右岸”,事实上跨了三步:先引进,提升“国产率”,再吸收,能够“国产化”,最后自主创新,实现“国产”。最直接的表现是,当年在三峡左岸14台发电机组投标中,我国公司共从国外公司分包了4台,而在右岸电站的12台发电机组竞标中,国内企业中标8台。

高峡出平湖,早在1993年,三峡工程开工之前,中国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机组只有32万千瓦机组,相较于国外首台70万千瓦机组早在1978年便投产运营,设计制造水平相差有数十年之多。如此差距,如何追赶? 三峡人在危机面前走出了勇敢的一步——1996年,三峡左岸14台机组招标时,决策层确立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线”: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世界上已有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装备;另一方面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终实现国产。1999年,在总结左岸电站机组相关参数的基础上,三峡右岸电站机组的技术研发和优化开始。2007年,右岸电站首台国产机组顺利投产,我国巨型机组设计制造实现飞越式发展。

目前,我国国产三峡机组设计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等水平,并在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水力设计、冷却方式、电磁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了世界先进的自有技术。由此,我国巨型水电机组进入了“70万千瓦”时代。

三峡机组的自主创新, 成就了真正的“高峡出平湖” ,也让 “三峡”的大名响彻世界。

二、知识点链接

(1)三峡机组采用的国际技术贸易方式:国际工程承包。

概念:国际工程承包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合作关系,是通过国际间的招标、投标或其他协商途径,由国际承包人以自己的资金、技术、劳务、设备、材料、管理、许可证等,为工程发包人实施项目建设或办理其他经济事务,并按事先商定的合同条件收取费用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也是国际劳务合作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将这种方式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是因为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技术转让内容,特别是项目建设的后期,承包人要培训业主的技术人员,提供所需的技术知识(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2)三峡机组选择的国际工程承包方式:分包。

概念:分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单位将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一部分依法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的行为,该总承包人并不退出承包关系,其与第三人就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

(3)三峡机组实行的国际工程承包的招标方式:议标。

概念:议标,亦称谈判招标,是由发包单位直接与选定的承包单位就发包项目进行协商的招标方式。

作用:对业主来讲,通过议标,可以使标价降低或使标书中的其他条件更有利于自己。对投标人来说,通过议标,可以澄清标书某含糊不清的条款,改善合同条件,或增强自身的竞标能力。总之,议标的作用可体现在以下五点:1、降低标价 ;2、缩短施工日期;3、改善支付条件;4、提出新的施工或设计方案;5、免费增加施工机械

三、相关分析

(一)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在国际技术引进方面秉持“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且引进的来源单一,不时受到国外先进技术持有者的掣肘,这造成技术引进者们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创新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20世纪末,正是我国亟需先进技术,大力谋求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样的状况对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裨益,最终只能使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道路上捉襟见肘。

三峡机组国际招标这一成功案例带给国内的影响是重大的,它不仅扭转了国人求“鱼”而不知“渔”的思想,还创下了多个领域内的数个先例。

因此,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此案例可供我国其他国际技术转让项目以及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吸收的经验及借鉴之处,包括技术转让方面和项目融资方面。

(二)技术转让方面

1、反客为主——转让合同中条款态度强硬

在国际技术转让中,技术转让国为了保持技术垄断地位,阻碍技术贸易的顺利进行,往往在技术转让合同中提出一些较为苛刻的交易条件,而技术受让国为了获得所需的技术,也不得不接受某些不合理的限制性条件。如单方面回授条款、排他性使用条款、限制引进技术方利用转让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专卖权与代表权条款等。

我国三峡利用三峡工程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所获庞大的融资金额与投标方进行了多轮博弈后,终于成功将合同内容制定的对我方有益。其中包括关于技术转让的三个必须:

投标者对供货设备的经济和技术负全部责任,投标者必须与中国有 资格的制造企业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中国制造企业分包份额的比例不低于合同总价的25% 要求投标者必须向中国制造企业转让技术,并培训中方 必须由中国制造企业为主制造2台机组 第一个必须:6家水轮机投标者最初的投标方案有4家作了全面调整,使之符合三峡工程机组稳定性的要求,还进行了部分具体技术问题的谈判。

国外大型水电设备制造厂商组成5个联合体投标,形成竞争局面,议标选定阿尔斯通(Alstom)与ABB中标8台,与挪威Kvaerner和哈尔滨电机厂(哈电)合作;由GE Canada和德国Voith Siemens(VGS)中标6台,与东方电机厂(东电)合作,两厂分包份额约为总价的30%,两厂分别与外商签订技术转让协议和分包合同。

第二个必须:在500kVGIS的技术转让方面,投标者除承诺转让设计、制造、试验和质量控制以及有关的资料和图纸外,还转让计算分析软件,例如GCB/GIS的电场分析,过电压计算与合闸电阻值的确定、电流及气流场分析、盆式绝缘子的设计和计算、断路器驱动机构机械计算等关键技术。

第三个必须:三峡的采购合同则要求技术受让方在消化、吸收技术的基础上,不但要完成成套设备的分包制造任务,并要在转让方的指导下,按转让的技术要求,独立成套制造出合同产品,并要在业主的目击下通过转让方试验标准的试验验收。因此,关键技术的转让内容和转让条件取得了较大进展,多家投标者承诺向我国转让全套设计技术软件。 2、三方受益——促进我国电机生产厂家的发展

这次的技术转让不再拘泥于技术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还包括第三方受益人——国内发电机组的制造厂家,例如哈电,东电等。 技术受让方——三峡:

1、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跃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降低了采购成本。左岸机组每台价格约4.4亿元,右岸两厂平均每台价格为3.7亿元。仅右岸的8台机组已比左岸约少5.6亿元。国内生产厂家不但在技术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且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对降低采购价格有显著的效益。 技术转让方——国外中标企业:

国外两个联营体在左岸获得了14台机组价值60亿元人民币的合同,进入中国水电设备市场。而且为世界最大的三峡工程提供设备也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提升了他们在世界水电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他们获得大笔的转让费,加大了科研投入,获得了更新的技术。 第三方受益人——我国机电企业:

国内水电设备制造业在三峡工程之前,只设计制造过32万千瓦的水轮机组,从32万到70万按常规发展大约要30年。通过三峡工程左岸的技术转让推动我国机电装备自主创新,两厂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掌握了70万水电机组制造的核心技术,缩短了与国外一流厂家之间的差距,具备了与世界一流水电设备制造商同台竞争的能力。

(三)项目融资——技术转让费用分摊

三峡工程建设期较长,机组设备的投资较大,在工程首批机组发电以前筹资压力较大。通过国际招标,争取投标商筹集设备采购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降低工程筹资成本。 在项目融资方面,创造了技术转让费用分摊的新模式。通过市场机制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了核心技术。由于不同投标者与不同的中国合作伙伴合作制造合同设备的技术各不相同,受让方人员掌握转让技术的基础也有较大的区别。投标者与中国不同的分包合作者所要求的技术转让费用有很大的差别。从投标文件中的66万美元到580万美元不等,平均都在250万美元左右。

转让费用的合理分摊有利于发挥各自积极性,避免出现受让方“狮子大开口”把已经掌握的技术、不该派出的人员纳入费用计算范围的情况。这样做的结果,受让方全面承担吸收、消化转让技术的责任,业主把技术转让作为执行合同的—部分负起监督的责任,转让方对转让的技术和全部合同设备承担全部技术和商务责任。500kV 840MVA三相升压变压器的全部

技术转让费用,最终确定为438万美元。500kVGIS的全部技术转让费用为485万美元。由保变、沈变和沈高、西开共同享有的由业主承担的技术转让费总共达923万美元。

同时在融资如贷款条件、贷款覆盖面、承诺期、利率和费率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优惠条件。

(四)由此案例引发的思考

在我国,国际技术转让往往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来源单一,对技术引进

后的消化吸收创新不重视,“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收效甚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

对于三峡,也可能出现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国际技术的引进并不能解决所有难题,如果技术不创新,不应用不发展,引进技术就会违背技术引进的初衷,失去先进性。针对现实的发展,三峡至少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结合已有技术积累进行二次开发

先引进,提升“国产率”,再吸收,能够“国产化”,最后自主创新,实现“国产”。 三峡机组具有多年积累下来的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而形成的技术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针对现实问题,抛弃以往或现有的技术缺陷,重新开发出有技术含量的项目。 (2)稳定骨干队伍并贯穿于三峡项目全过程

三峡耗费大额的资金把员工派到国外学习,这些人都是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三峡引进技术的创新工作需要由他们来承担。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稳定的骨干队伍,并贯穿始终,三峡技术的不断创新便指日可待。 (3)加大科研投入,不断进行科研手段的更新与改造

政府引导和企业为主是实现“三峡模式”的有力保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哈电和东电等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设计和制造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水电建设和产业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