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态园林逐渐被大家所认可。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发展生态园林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大量优秀的景观设计表明,生态型园林绿化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但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对美化城市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开展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特点与设计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园林绿化;景观;生态设计;设计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人们对其今后的生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现在的发展形势下,人们开始关注居住环境的质量,渴望拥有一个良好的、宜居的环境。因此,园林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园林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设计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园林设计作为园林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有良好的技术以及管理理念作为支撑。本文结合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特点,优化设计理念,完善设计策略,从而设计出满足人们要求的园林绿化。 1、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的意义
园林设计的研究是在造园艺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的基础上,对人地关系的又一次重新认识。这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进步,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进步。
舒适的景观环境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对人们生活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好的景观可以起到净化空气、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的作用,从而提升人们的居住幸福感。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逐渐加剧。工业污染,不但会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良好的园林绿化是很重要的。 2、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概念和特点
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的概念: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在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其它工艺基础上,使人类投入系统内较少的能量与物质,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获得较大的生产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设计具有人工特征的景观来改造、治理以及协调生态环境。
通过花草树木的不同搭配,把自然环境和人工营造的环境相互结合,为人们营造出一个休憩、游玩、观赏的绿化环境。而把生态设计的理念应用到园林绿化中,既能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在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生长的关系,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分配乔灌木、草本植物、花卉等,建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确保此群落中的植物能持续繁衍生息。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注重艺术和审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性。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
生态脆弱地带,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花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3、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策略 3.1彰显自然生态的功能
在绿化空间当中,要想促使景观呈现多样性,就必须重视自然生态功能要素的添加,最大限度上提高园林绿化的生态的和谐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尽量设计复合型群落结构植物造景,营造一个小型气候环境,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比如:在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中应用灌木和草,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绿化面积,在选择种植植物时,要尽量选择叶片面积达,光合效率高的植物;第二,如果园区当中存在污染区,可以利用抗污染性和净化作用比较强植物吸收污染物,从而促进生态平衡;第三,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特殊功能,有的植物具有抗菌杀毒的特性,可以应用污染物处理中,有的植物具有释放有益气体的特性可以应用园路的两侧。通过合理布置植物,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园区的空气质量。 3.2坚持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需要遵守的主要原则之一,物种多样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优选品种,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突出当地城市的区域特色,尽量选择乡土植物作为园林绿化植物;第二,选择各种植物进行搭配种植。为确保园林绿化景观植物在一年四季都有较好的色彩,就应在选择四季常绿的基础上,适当添加在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尽量扩大绿物种种群,促使园林绿化景观的丰富性;第三,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分配各种植物资源,增加绿化植物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在大自然中单一物种密植的方法,不利于物种种群之间的繁衍和生存,因此在设计时,要尽量采取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设计手法。
3.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基础保证
就此生态园林绿化景观工程而言,位于城市周围,其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自然天气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中要最大限度上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损坏。为切实提高园林绿化景观植物的成活率,要对土壤的酸碱性、肥沃程度等进行科学合理调查和研究,然后根据其具体使用功能进行设计。在保证周围景观所处位置的特殊小气候,不被破坏的前提下,种植适应性强和稳定性比较强的植物。在绿化植物种植前,要对土壤进行适当改良,在此生态绿化景观中要通过施肥改良土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适应场所自然过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因地制宜还体现在园林绿化景观和建筑物的协调上,通过各种修饰和搭配方法,促使植物的色彩以及布置的具体位置能够和园区当中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4采用节约化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能源消耗问题,实例表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直接贯穿了生态园林景观的全寿命使用周期,为最大限度上减少生态园林绿化景观能源的消耗,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格外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硬质景观材料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资源丰富程度和回收利用性;第二,为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设计师要尽量选择对环境无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第三,园林绿化景观在使用和维护时,能源和
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照明、灌溉、景观用水、修剪等方面,因此设计过程中,要把先进的节能设备设施应用到能源和资源浪费比较严重项目中。 3.5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景观的开发利用、改造、恢复和建设项目的规划,都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不同地区的景观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如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设计、为使农业结构合理的农业布局调整以及为维持良好环境的景观设计规划等。
3.6社会广泛参与原则
社会广泛参与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充分认识景观利用与管理的社会性,使园林生态设计目标与经营管理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与决策,使景观管理更多地得到社会的支持。包括: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4、结语
园林绿化的生态设计工作自身具备一定的繁琐性和系统性,为了将园林绿化景观各项性能进行全面发挥,并将生态效益进行体现,需要设计工作人员把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当作主体标准,极大限度地减少景观建设环节中能源以及资源的应用,从而促进园林景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凤臣.基于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与养护管理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6(24):216.
[2]余航,覃旸.园林绿化艺术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7(1):160-161.
[3]裴兴恒.切合生态环境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51.
[4]张平.生态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4(24):92~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