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风物长宜放眼量:困境中的赣剧传承

风物长宜放眼量:困境中的赣剧传承

来源:爱问旅游网
戏剧众论

55

《戏剧之家》2017年第19期 总第259期

风物长宜放眼量:困境中的赣剧传承

杨咏梅

(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南昌330038)

【摘要】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西省东北地区,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是著名的古代

四大声腔之一。然而发展到如今赣剧却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之中,面对困境如何继续传承是我们必须要积极反思的。 在文中就困境中赣剧的传承展开探讨,以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赣剧;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55-01

籍剧从明代弋阳腔开始,继承了清代的乱弹诸腔以及昆

腔的南北曲传统,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声腔剧种, 艺术遗产极为丰富。2006年5月20日,弋阳腔经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历史的变革 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地方戏曲艺术终因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 神和审美要求而陷人了举步维艰的境地。

赣剧的民俗心态溯源

赣剧源起于明代洪武初年的赣东北饶州、广信两府,由 南戏传入广信府的弋阳县,最初是用弋阳的方言土语来唱南 戏的曲调,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江西地方特点的南戏,史称为 “弋阳腔”。在赣东北地区以乐平、上饶为中心流行下来的 赣剧,形成了赣剧两大流派即饶河班和广信班。逢年过节, 各乡村竞相开台演戏,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若遇上子弟升学、 接风剪彩、新屋落成、婚丧嫁娶以及修谱、开谱等事,都要 请戏班演出。在每年秋收过后,各乡各村在欢庆农业丰收之 时,赣剧的演出也迎来高潮,“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脚 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是赣剧在乡村演出的真实写照。有民 谣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 “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 月不看戏,做事没力气”,反映了赣剧在乡村文化活动的场景。

二、 赣剧的生存状况

赣剧的生存状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危机四伏。这种危 机可以通过两方面的不平衡性显现出来。第一种不平衡性表 现在受众人群方面:城市剧院门可罗雀,而乡村田间却是人 头攒动。第二种不平衡性表现在演员剧团方面:专业剧团经 济拮据,改弦易辙;而业余剧团进村人户,场场爆满。然而 这种不平衡性也会随着现代资讯的不断普及,处于穷乡僻壤 的农民观众获取娱乐工具的不断丰富,戏曲艺术在那里也将 面临着可供演出的圈子日益缩小的趋势,“越演越难演,越 演越赔钱”的现实促使赣剧的生存面临着山穷水尽的重重困 难。

三、 振兴之路的思索

赣剧作为一种古老剧种,是赣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面对赣剧生存不景气的今天,我们不应让传统成为沉重的包 袱。要在古老的戏曲艺术中加人创新元素,在创新中求得发 展,获得新生。

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而积累的核心就是创新。通过 创新来振兴赣剧,首先得梳理其剧种的声腔。赣剧是以弋阳 腔作为基础,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赣剧现在的高腔有弋阳 腔和青阳腔两种,其中弋阳腔一直保持“其节以鼓,其调喧”

的高昂激越的原始风貌;青阳腔在音乐上大都以锣鼓助节,

不用管弦,一人干唱,众人帮腔为特点,除“横调”、“直调” 以笛子、唢呐伴奏外,具有通俗流畅的“滚唱”,柔和婉转。 声腔特色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是单线的延 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由此可见延续这 种历史特色必须与时代相吻合,兼收并蓄、自我更新才能得 以传承和发展。将现代音乐元素和民歌小调融入赣剧声腔, 观众在欣赏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表演后,还能唱出其中一两段, 那么这种剧种的生命力必将得以壮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赣剧其生存特点是传承,主要通 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上,赣剧出现了 断层。推进赣剧进课堂,让每一个江西中小学生都能知道赣 剧、了解赣剧,从而发掘热爱赣剧的传承者。在传承基础上, 加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传承的知识或 技艺因创新和发明而有所增益。如此,赣剧的表现形式才得 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 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或文化模式。

江西自古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古代文化灿烂辉煌, 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赣剧作为最具代表江 西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一个城市要想吸引人,不应该只有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一种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东西,那就是文化,也 就是软实力。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财富应该是她的文化。 的重视推广极为重要,把“非遗”文化的宣传从城市社区、 公园角落兴起,让街头巷尾都能听到赣剧之韵,强化赣剧文 化的归属感。

四、结语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承续,具有国家文化 认同的重要作用。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保护,就要探讨 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规律,只有懂得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和发展规律,才能做到正确、有 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 化,在传承中进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有人能听到赣剧 并喜欢上她。参考文献:

[1] 杨咏.20世纪60-90年代箭剧教学与传承回顾[J].影 剧新作,2015,(Z1):214-219.

[2] 邹圣鹰,李芳媛.时代变迁下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新探 U].才智,2013,(33):230-2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