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诗中长安-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兼谈晚唐诗人杜牧北上游边的经历

唐诗中长安-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兼谈晚唐诗人杜牧北上游边的经历

来源:爱问旅游网
石云涛: 唐诗中长安一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 唐诗中长安一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 ——兼谈晚唐诗人杜牧北上游边的经历 石云涛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唐代太原是北方军事重镇和著名大都会,从首都长安至太原的官驿道是重要的交通路线,也是唐朝与北方 游牧民族交通往来的要道,尤其在唐后期与回鹘的交往中更加重要。唐诗中描写的往返于这条道路上的行旅主要有远 征的将士、往返的、游边入幕谋求仕途的文士、奉命出使的唐蕃使节、和亲回鹘的公主等,见证了这条交通道路的重 要性。 关键词:长安;太原;驿道;杜牧;《清明》诗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7(2018)05-0027—07 晋阳即太原,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自古以来 即为北方军事重镇。李唐兴起于太原,建为北都,太 原成为唐朝北方政治中心之一。从边防形势看,这里 太原驿道的利用情况,并对晚唐诗人杜牧早年北上 游边的行踪略加考证。 一地处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前线;从交通上看,晋 阳北通草原路,西北通灵州,东北通幽州,是中原政 权控扼北方和东北方的军事基地。因此自首都长安 至太原的官道是唐朝重要交通线之一,唐代赴任的 、远征的将士 唐代太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严耕望先生指 出,唐代北方强邻先后有突厥与回纥,北敌南侵与中 国防御之重点有四,自东而西数之有四大军镇,即幽 、奉使异域的使节和奉命北征的将士多出此途。 从长安至太原的驿道,严耕望先生已经做了详 细考证:“此道大略取渭水北岸东经同州(今大荔), 州、晋阳、灵州、凉州,“灵州与太原府位居中间,为国 都长安之屏障,故在军事上尤见重要,亦为南北国际 交通之两条最主要干线”【l】l3 。唐军对付北方和东北 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长安出发赴太原以远的地区 作战,一方面要经过太原,另一方面要取军需于太 由蒲津渡河至蒲州(今永济),再东北循涑水河谷而 上,至绛州(今新绛)。又有支线由同州东北行至龙 门,渡河,循汾水而上亦至绛州。又有支线由蒲州沿 原。太原是并州、晋阳郡治所。宋琮《奉和圣制答张 说扈从南出雀鼠谷》诗云:“秦地雄西夏,并州近北 河东岸北行至龙门,接龙门、绛州道。绛州又循汾水 河谷北上,经晋州(今临汾),至太原府(今晋源)”[1p 。 这条道路就是当年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攻人长安 胡。”[21750-751李端《送王副使还并州》:“并州近胡地,此 去事风沙。”[313孤说明了太原在对北方草原民族战争 中的重要地理位置。张说《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 同赋得水字》:“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419Z7“接胡 庭”的幽州和并州烽垒相望,正是这一带军情和边防 形势的写照。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边境有战事,朝廷调发府 的逆向行军路线。 在诗歌兴盛的唐代,这条道路的利用自然反映 到诗人的写作中,唐诗见证了这条道路的兴盛,也印 证了这条道路的路线和走向。本文利用唐诗资料,着 重探讨奔波在这一道途中的行旅,以见唐代长安至 收稿日期:2018-04—1 5 作者简介:石云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 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等。 ·27· 晋阳学刊2018年第5期 ·杜牧与《清明》诗研究· 兵从事征讨,将军从朝廷出发,率兵作战,战后归阙。 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将军下天上,虏骑人云中。 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 龙旌昏朔雾,鸟阵卷胡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 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 m“云中”即云中郡,战 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支持 宪宗削藩,以功封晋国公。历仕穆宗、敬宗、文宗三 朝,数度出镇拜相,史称“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 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 0]443 。裴度曾两度出任太原。 元和十四年(819年)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他第一次赴任时 著名诗人王建、张籍都曾写诗送行。王建《送裴相公 上太原》:“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时难 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再三陈乞垆烟里,前 国时属赵,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 约为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 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时辖境缩小,东汉 末期废除。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 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为云州。诗人笔下的侠少 年从长安赴云中作战,必经太原,卢照邻的诗便是这 种征程的反映。韦庄《平陵老将》诗:“白羽金仆姑,腰 悬双辘轳。前年葱岭北,独战云中胡。匹马塞垣老,一 身如鸟孤。归来辞第宅,却占平陵居。”旧¨。‘‘葱岭”“云 中”都是文学意象,泛指边塞。平陵即汉昭帝刘弗陵 之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 大王村,这里代指长安。这位老将云中征战归乡,回 到长安附近的平陵。许浑《塞下》:“夜战桑干北,秦兵 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秦兵”即关 中地区的士兵,到桑干河以北的地区作战,他们的部 队必经太原,并以太原为基地。 从长安出发赴太原征战的道路被称为“太原道”, 又叫“并州道”“并州路”。崔浞《大漠行》诗:“单于犯 蓟蠕,骠骑略萧边。南山木叶飞下地,北海蓬根乱上 天。科斗连营太原道,鱼丽合阵武威川。”[8]66-础当北 方的草原民族入侵时,将军统兵从长安出发,途经 “太原道”出征。李宣远《并州路》(一作杨达诗,题云 塞下作):“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 骑射雕还。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 火起云间。”t915297太原道是征战之道,因此唐诗中写到 太原道常与将士远征有关。 二、往来的 太原是唐朝龙翔之地,唐之北都,国之“北门”, 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线和基地,因此唐朝重视北 都的稳定和建设,重视太原的选任。唐诗中写到 的往来于长安、洛阳与太原的主要有两类,一是 名高位重的,二是身负征讨重任的将军。 太原是河东节度使驻节之地,河东是唐朝后期 大镇,地理位置重要,河东节度使往往出将人相,并 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唐诗中写到几位担任河东节 度使的名臣。裴度,河东闻喜人,中唐杰出的政 ·28· 后封章玉案头。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 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边铺警巡旗尽 换,山城候馆壁重修。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 打球。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1l弼张籍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 守藩维。衔恩暂遣分龙节,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 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明年塞北清蕃落,应建 生祠请立碑。”[12142 后裴度任东都留守,文宗开成二年 (837年)朝廷又任命他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 度使。裴度赴任,刘禹锡有《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 留守再命太原》 1264,白居易有《寄献北都留守裴令 公》n4]764,诗人们都对裴度寄予厚望。 令狐楚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大和六年(832年)二 月赴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白居易、刘 禹锡皆有诗送行。白居易《送令狐相公赴太原》:“六 纛双旌万铁衣,并汾旧路满光辉。青衫何年去, 红旆将军昨日归。诗作马蹄随笔走,猎酣鹰翅伴觥 飞。此都莫作多时计,再为苍生入紫微。”【 J禹 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诗:“十万天兵貂锦 衣,晋城风日斗生辉。行台仆射深恩重,从事中郎旧 路归。叠鼓蹙成汾水浪,闪旗惊断塞鸿飞。边庭自此 无烽火,拥节还来坐紫微。”[1613o6严绶是唐代中期名 臣,代宗大历年间,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 书,兼太原尹、御史大夫、北都留守和河东节度使等。 鲍溶《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帝命河岳神,降灵翼 轩辕。天王委管篱,开闭秦北门。顶戴日月光,口宣雨 露言。甲马不及汗,天骄自亡魂。清冢人内地,黄河穷 本源。风云寝气象,鸟兽翔旗幡。军人歌无胡,长剑倚 昆仑。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樵客天一畔,何由拜 旌轩。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辐。岂令群荒外,尚有辜 帝恩。愿陈田舍歌,暂息四座喧。条桑去附枝,薤草绝 本根。可惜汉公主,哀哀嫁乌孙。”[17155 n狄兼谟有族 曾祖父狄仁杰之遗风,文宗时担任过兵部侍郎、工部 石云涛: 唐诗中长安一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 尚书、太原尹兼河东节度使、尚书左丞等重要职务。 姚合《送狄尚书镇太原》:“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 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 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 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 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18156 在诗人笔下,这些名 臣出任太原长官,皆有安定中外之重任。 太原北临胡地,当战事发生,朝廷遣将出征,将 军赴任时诗人们往往写诗送行。钱起《送王使君赴太 原行营》就是这样的诗:“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诸侯持节钺,千里控山河。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 惊蓬连雁起,牧马人云多。不卖卢龙塞,能消瀚海波。 须传出师颂,莫奏式微歌。”[191265 行营都是负有专征 之任的和统帅,王使君远赴太原行营参加作战。 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诗:“分路引鸣驺,喧喧似陇 头。暂移西掖望,全解北门忧。专幕临都护,分曹制督 邮。积冰营不下,猎方休。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 楼。今朝送旌旆,一减鲁儒羞。”[2o13 。鲍中丞赴太原的 目的是“全解北门忧”,即击退北方敌人对太原的威 胁。唐诗中还有送别或留别赴任太原或出使太原的 的诗。张南史《送郑录事赴太原》:“叹息不相见, 红颜今白头。重为西候别,方起北风愁。六月胡天冷, 双城汾水流。卢谌即故吏,还复向并州。”[2113 卯武元衡 《送崔判官使太原》诗:“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 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 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 万里宝刀新。” 晴棠《冬夜与友人会宿》:“君初离 雁塞,我久滞雕阴。隔闰俱劳梦,通宵各话心。禁风吹 漏出,原树映星沉。白昼常多事,无妨到晓吟。”[z31698o 这是两位皆从外地来到长安任职的,一位来自 雕阴,一位来自雁门,他们在长安值夜,因此说“禁风 吹漏出”。这些诗中写往返于长安与太原的的行 程,往往提到“并州”“晋野”“汾河”“雁门”“雁塞”“咸 阳”等,都表明其路经长安至太原的驿道。 三、游边入幕谋取出路的士人 唐前期沿边置军镇,设节度使,河东节度使 驻节太原。安史之乱发生后,全国藩镇林立,河东节 度使为北方大镇。节度使幕府僚佐实行辟署制,由节 帅辟请入幕。人幕士人既享有优厚待遇,又有功名前 程,因此那些富有才华而一时没有出路的士人趋之 若鹜。 节度使下有副使,副使往往由朝廷选派。李端 《送王副使还并州》:“并州近胡地,此去事风沙。铁马 垂金络,貂裘犯雪花。曾持两郡印,多比五侯家。继世 新恩厚,从军旧国赊。戍烟千里直,边雁一行斜。想到 清油幕,长谋出左车。”[24]3276这位王副使曾担任郡太 守或州刺史,如今担任河东节度使副使,因公到长 安,事毕返太原。诗人写诗相赠,希望他为节帅出谋 献策,为北都的安定贡献力量。无可《送薛重中丞充 太原副使》:“中司出华省,副相晋阳行。书答偏州启, 筹参上将营。踏沙夜马细,吹雨晓笳清。正报胡尘灭, 桃花汾水生。”[2519 薛重要赴任太原,担任河东节度 使副使,他在朝廷担任御史中丞,离京赴任,所以无 可诗称他“中司出华省”。当内地士人应节帅辟请人 幕,远赴边地,诗人往往写诗送行。严维《送房元直赴 北京》:“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临岐未断 归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诗。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 悴老明时。遥知到日逢寒食,彩笔长裾会晋祠。”[16129 北京即太原。房元直作为一介书生,匹马赴太原,一 般情况下都是人节度使幕府任僚佐。钱起《送崔校书 从军》:“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宁唯玉 剑报知己,更有龙韬佐师律。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 几夜望刀头。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闻 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砌崔某在朝廷 担任校书郎之职,应雁门太守之辟请,投笔从戎。 唐代士人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往往有漫游之 举,一是为了增长见闻,二是为了扩大交游,三是为 了获得达官名士的赏识而被举荐。李频《送友人往太 原》:“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 去游。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 斗愁。” ]68加这位友人便是往太原游历。有的士人想 投边入幕,毛遂自荐,向节度使上书陈情,希望人其 幕府任从事。张祜《投太原李司空》:“烟尘绕北京,千 里动人情。位压中华险,功排上将荣。四方分万石,三 镇拥双旌。大郡为深寄,河湟仗素城。雄才身挺拔,柱 石势映倾。霍氏勋元重,胡家正本清。殊恩酬义勇,积 庆自忠贞。海岱乘时出,风云得气生。虎头膺将号,龙 额擅侯名。曲蘖功归酒,盐梅味到羹。碧霄长日路,黄 犬少年行。号令诛无轨,观风审未萌。物情周智用,宾 礼尽逢迎。促座杯心亚,开场镜面平。神隈旗干动,虎 占地衣狞。紫绶分排马,青娥乱替觥。鱼金垂重獭,罗 袖拂球轻。暖合朝呈简,深帘夜按笙。栖遑穷蔡泽,孱 弱病刘桢。试暗秦台下,应回照胆明。” 诗先夸赞 .29· 晋阳学刊2018年第5期 ·杜牧与《清明》诗研究· 河东节度使李某,然后自比蔡泽和刘桢,希望得到节 言是经过此道出使北方的。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 (528年)分肆州之秀容县、肆卢县、平寇县,并州之阳 曲县置广州,治所在秀容,即今山西吕梁岚县县城南 古城村。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撤广州,设岚州,属 地未变。隋大业三年为楼烦郡。大业八年置岚城县 (今岚县岚城镇),为楼烦郡治。唐武德元年改名东会 州,武德六年改东会州为岚州,治所在宜芳县(岚城 县改),天宝元年复为楼烦郡。肃宗乾元元年将楼烦 帅的赏识。张祜的目的达到了,后来他写的《冬日并 州道中寄荆门舍》就是在河东节度使幕府写诗寄赠 荆州的同舍生:“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 身着貂裘随十万,心思白社隔三千。云沉古戍初寒 日,膈下平陂欲雪天。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 燕然。”[301200“恩深”指节帅的知遇之恩,他之所以不能 归乡,因为一方面受到节帅的赏遇,知恩思报;一方 面自己对节帅有许诺,要随节帅立功边塞。 四、与回鹘的使节往来与和亲公主“入蕃”之路 唐代后期长安至太原驿道成为唐朝与回鹘交通 往来之要道。唐与回纥的交通本来主要利用灵州道 和太原道,安史之乱后灵州道受到吐蕃的威胁,于是 经太原至回鹘的道路得到更多的利用。严耕望论述 这一变化云:“唐代北方长期强邻为回纥。回纥旧都 在娑陵水上,其水即今外蒙古北境之色造作格河。其 后,牙帐南徙于乌德健山与昆河之间,在今和林之北 偏西盖不到五十里,鄂尔浑河左岸之黑城子。其至唐 之主道系由该城东南行凡一千五百里至鹛鹈泉,又 南入高阙凡三百里至西受降城,其地在北河(今黄河 故道即五加河)西岸。由此直南取灵州道至长安约二 千~二百里;由此东循黄河取单于都护府(后置振武 军,今归绥城西南三四十里),又东南人雁门关经太 原府至长安,约三千里。雁门、太原道虽迂远,然太原 以南途程平坦,经济繁荣,其北亦颇富庶,故沿途供 应较易;灵州道虽较径捷,然灵州以南有横山山脉之 阻,途程艰险且人烟稀少,其北更属沙漠地带,故沿 途供应困难。是以唐代前期,两道行程各有优劣。及 安史乱后,吐蕃强盛,侵据原州(今固原),屡扰盐、夏 (横山山脉北麓),北侵西城,致西城、灵州南至长安 之道不能畅通;故唐与回纥之主要通道,惟存太原一 线。凡使节往还、商贾行旅,莫不由之。……国疆东北 部之河北三镇叛服不常,太行东麓之南北驿道交通 亦时见阻隔。故唐代中叶以后,国都长安西北至回纥 惟有太原一道,东北通幽州、妫州,亦往往取太原雁 门道,是以太原府在北塞交通与军事支援方面之重 要性更为增加。”f3I1I掰 。 唐前期朝廷遣使至北方民族,经行长安一太原 道,在诗歌中有反映。杜审言《经行岚州》:“北地春光 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 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32)736杜审 ·30· 郡改称岚州。岚州(楼烦)“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 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东南至 东都一千二百一十里。东至 t ̄'N---百四十里。西至 黄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关,从关西至麟州一 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东北至朔州三百七 十四里。东南至太原府三百三十里。东北至代州三百 里。”[33]395杜审言过太原西北行,再过岚州,便是往北 方草原民族地面,显然他的“远役”是奉命出使到北 方民族。 唐后期唐与回纥(回鹘)的往来多取太原道。王 建《江台驿有题》(一作题江台驿):“水北金台路,年 年行客稀。近闻天子使,多取雁门归。”[3412 从回鹘返 朝的唐使行经雁门关,便是通过太原一长安驿道返 京。于鹄《送张司直人单于》(一作送客游边):“若过并 州北,谁人不忆家。寒深无伴侣,路尽有平沙。碛冷唯 逢雁,天春不见花。莫随征将意,垂老事轻车。”[3513 单 于指单于都护府,遗址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 县土城子。是统领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区府州的首府, 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张司直往单于都护 府,却要经过“并州北”,说明他走的正是严耕望考证 的长安一太原道。张螬《登单于台》:“边兵春尽回,独 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 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于台在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 台。诗人从单于台返京,要经过“阴关”,即阴地关。阴 地关地安与太原的驿道上,在山西省灵石县西南 50里,唐太宗取霍邑时曾驻此。《旧唐书·昭宗纪》记 载,大顺元年李克用“拒王师于阴地,三战三捷”[371742, 亦其地。 唐朝与回鹘使节往来行经此道。李益《临滹沱见 蕃使列名》:“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万 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3831228滹沱河发源 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东流至河北省 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阳河相汇流人渤海。 石云涛: 唐诗中长安一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 诗人来到滹沱河岸边,看到“蕃使”即回鹘使节赴唐 兼呈李司徒》:“近腊辞精舍,并州谒尚公。路长山忽 尽,塞广雪无穷。讲席开晴垒,禅衣涉远风。闻经诸弟 子,应满此门中。”[4619 在唐代佛教兴盛时代,奔波于 道途的僧人应该人数众多,此诗便透露出这一信息。 五、晚唐诗人杜牧早年北上游边的经历 晚唐诗人杜牧早年曾有北上游边的经历,可以 朝的题名,说明回鹘使节经此道人唐。周繇《送入蕃 使》:“猎猎旗幡过大荒,敕书犹带御烟香。滹沱河冻 军回探,逻逊孤城雁著行。远寨风狂移帐幕,平沙日 晚卧牛羊。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39v2 ̄, 周繇笔下的唐朝人蕃使也途经滹沱河北上,显然也 是走长安一太原驿道人蕃。唐后期不少使臣出使回 纥(回鹘),在唐诗中都有反映。权德舆《送张阁老中 丞持节册吊回鹘》:“旌旆翩翩拥汉官,君行常得远人 从他的诗文中觅得线索。《樊川文集》中有几首“未编 年诗”,透露出他这次北游的信息。他先是投谒泽潞 欢。分职南台知礼重,辍书东观见才难。金章玉节鸣 驺远,白草黄云出塞寒。欲散别离唯有醉,暂烦宾从 驻征鞍。” 巨源《送殷员外使北蕃》:“二轩将雨 露,万里人烟沙。和气生中国,薰风属外家。塞芦随雁 影,关柳拂驼花。努力黄云北,仙曹有雉车。” 爵 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 字字著金书。渐通(一作过)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 语初。调角寒城边色动,下霜秋碛雁行疏。旌旗来往 几多日,应向途中见岁除。”【42】 孙颁《送薛大夫和 蕃》:“亚相独推贤,乘轺向远边。一心倾汉日,万里望 胡天。忠信皇恩重,要荒圣德传。戎人方屈膝,塞月复 婵娟。别思流莺晚,归朝候雁先。当书外垣传,回奏赤 墀前。”[43】88-瑚·4按照严耕望的考证,这些唐后期入蕃 的唐使大多都可能经过长安一太原驿道而人回鹘。 为了避开吐蕃的袭扰,唐朝与回纥(回鹘)和亲 的公主也经过此道“人蕃”。崇徽公主姓仆固氏,唐朝 名将仆固怀恩之女,于769年出嫁回纥牟羽可汗。在 她之前,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已经先后出嫁回纥和 亲。她的一位姐姐嫁给了牟羽可汗(登里可汗)移地 健,被册为“光亲可敦”。光亲可敦死,移地健指名要 娶仆固怀恩的小女儿,唐代宗封仆固怀恩幼女为“崇 徽公主”和亲。根据唐诗的描写,崇徽公主人蕃经行 长安至太原的驿道。雍陶《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 迹》:“汉家公主昔和蕃,石上今馀手迹存。风雨几年 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44]59 ̄这位人蕃公主就是 崇徽公主。李山甫《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亦咏其事: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谁陈帝子和番 策,我是男儿为国羞。寒雨洗来香已尽,澹烟笼著恨 长留。可怜汾水知人意,旁与吞声未忍休。” 8{兑明 崇徽公主当年是经阴地关即沿长安一太原驿道人回 纥的。 除了上述几类奔波于长安一太原驿道上的行 旅,还有讲经说法的僧人。无可《送颢法师往太原讲 节度使刘悟,其行程应当是从长安至洛阳,又从洛阳 北上至上党。严耕望考证过自洛阳至太原的道路: “由东都东北行一百四十里至怀州(今沁阳),又北上 太行关一百四十里至泽州(今晋城),又北微东一百 九十里至潞州(今长治),又北四百五十里至太原府 (今晋源,旧太原县),共九百二十里。” 杜牧集中 有《上昭义刘司徒书》既表达他的政治和边防见解, 又是称颂刘悟,并陈情,希冀得到他的援引和荐举。 末尾云:“此乃尽将军所识,复何云云,小人无位而 谋,当死罪。某恐惧再拜。”[柏]胁 昭义军节度使兼泽 潞观察使,驻节潞州,正是自洛阳赴太原的必经之 路。据缪钺《杜牧年谱》,其时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年),杜牧22岁,尚未参加科举[491协。唐代像这样的年 轻士人漫游各地并投书达官贵人,皆有增长见识和 干谒之意,其意是想得到举荐和称扬,获得名声,以 利于科举中获得优势。杜牧的上书更多地是为了表 现个人的才识和学问,得到刘悟的常识,他的目的没 有达到,又想干谒河东节度使,于是至太原,《并州道 中》透露出他当时的行程:“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 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 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舵这正是泽潞失意 后的心理状态。 从杜诗来看,他经太原又西北行至中受降城,行 程应该是从太原至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 城),再从东受降城至中受降城(在今包头市敖陶窑 子)。他的《游边》诗便是在这时写的:“黄沙连海路无 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 雕人。”『4s 6捌;云堆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唐朝前期朔 方军北与突厥以黄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 厥用兵先往神祠祭酹求福。张仁愿定漠北,于黄河北 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 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唐代以受降城为北 方边境的象征,故杜牧诗以“游边”为题。杜牧《边上 ·31· 晋阳学刊2018年第5期 ·杜牧与《清明》诗研究· 闻胡笳三首》也是此时的作品,其一:“何处吹笳薄暮 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 耕望先生的论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材 料。 【责任编辑九年。”其二:“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 马艳】 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其三:“胡雏吹笛 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 付客愁来。” 训诗中景物描写符合在北方边地的所 见所感。从长安赴中受降城,近道可从长安北上,但 正如严耕望先生所指出的,中晚唐时行人更多走迂 远的太原道,因为此道自然条件较好,又不受吐蕃的 威胁。加之杜牧是经泽潞、河东两镇北上,从太原可 经东受降城而人中受降城,故经并州道至此。 杜牧返回长安途中又行经“太原道”,走“太原一 长安驿道”返长安。他的《清明》诗当写于此次行役途 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 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反映的心情与《并 州道中》《游边》《边上闻胡笳三首》相同,都是年轻人 为谋求前程奔波道途的苦辛和落魄心情的写照。这 几首诗都被收入未系年的《樊川别集》,看来都可以 系于敬宗宝历元年,属杜牧早年的诗作。按照严耕望 先生对长安至太原驿道的考证,行人从太原赴长安, 有两条路线至冷泉驿后会合,然后至长安。一条从太 原出发,经都亭驿、洞过驿、祁县、平遥、介休到冷泉 驿;另一条从太原出发,经清源县、交城县、文水县、 汾州(汾阳)、孝义县至冷泉驿。看来杜牧走的是第二 条路线,因此路经汾酒的生产地汾阳,并在这里向牧 童打听何处有酒家。这是诗人杜牧年轻时一段重要 的人生经历,从时间上看亦先后相续,从泽潞赴太原 时尚是初春,所以说“戍楼春带雪”;至中受降城已是 仲春,故云:“尽日春风吹不散”;但因为边地严寒,又 云“边草长枯不见春”;再返回太原,往长安,又至汾 州时,已是暮春时节,诗里写景便是春雨沥沥,杏花 绽放。 从以上考论可知,由于太原是唐朝北方政治中 心之一,是抵御北方强敌的军事基地,又是北人草原 路与北方民族交往的要道,因此往来于长安、洛阳与 太原的,从中原远征北方和东北方的将士、游边 人幕以谋求功名的文士都曾奔波此途。唐朝后期从 长安北上的道路由于吐蕃的威胁,行旅也更多地利 用“长安一太原驿道”,经太原交通回鹘,因此这条道 路不仅是当时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也是内地与北 方民族交通的道路,在中外交往和交流上发挥了重 要作用。唐诗的描写印证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和严 ·32· 参考文献: [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l[卜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全唐诗.卷64[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全唐诗.卷286[M]. [4]全唐诗.卷86[M]. [5](唐)卢照邻.卢照邻集.卷1[H].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唐)韦庄.韦庄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全唐诗.卷538[M]. [8]全唐诗.卷54[M]. [9]全唐诗.卷466[M]. [1O]旧唐书.卷1 70.裴度传[H].北京:中华书局,1975. [1 1](唐)王建著,王宗堂校.王建诗集校注.卷3[H].郑州:中州 古籍出版社,2006. [12](唐)张籍著,徐礼节,余恕诚校注.张籍集系年校注.卷4 [H].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刘禹锡集.卷2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4]白居易集.卷34[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白居易集.卷26[M]. [1 6]刘禹锡集.卷32[M]. [1 7]全唐诗.卷485[M]. [1 8]全唐诗.卷496[M]. [1 9]全唐诗.卷238[M]. [20]全唐诗.卷280[M]. [21]全唐诗.卷296[M]. [22]全唐诗.卷31 7[H]. [23]全唐诗.卷604[M]. [24]全唐诗.卷286[M]. [25]全唐诗.卷81 3[M]. [26]全唐诗.卷263[M]. [27]全唐诗.卷236[M]. [28]全唐诗.卷588[M].. [29]孙望辑录.全唐诗补逸.卷1O[M]//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 书局,1992. [30]孙望辑录.全唐诗补逸.卷9[M]//全唐诗补编. [31]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5.河东河北区[卜1].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7. [32]全唐诗·卷62[M]. [3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4[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34](唐)王建著,王宗堂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卷4[H]. [35]全唐诗.卷31 O[H]. 石云涛: [36]全唐诗.卷702[M]. [37]旧唐书.卷2O上.昭宗纪[H]. 唐诗中长安一晋阳官驿道上的行旅 [45]全唐诗.卷643[M]. [46]全唐诗.卷81 3[H]. [47]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4.洛阳太原驿道[H].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 [48]樊川文集.卷11[H].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78. [49]缪钺.杜牧年谱[H].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38]全唐诗.卷283[M]. [39]全唐诗.卷635[M]. [40]全唐诗.卷323[M]. [41]全唐诗.卷333[M]. [42](唐)贾岛著,李嘉言校.长江集新校.卷9[H].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3. [50](南宋)佚名.锦绣万花谷后集.卷26“村”[H].台北:商 务印书馆影印饮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24册,1986:710.谢 枋得.千家诗[H].长春:长春古籍书店,1982:5.吴在庆.杜牧 集系年校注.集外诗三[H].北京:中华书局,2013:825. [43]全唐诗.卷779[M]. [44]全唐诗.卷51 8[H]. Journey on Chang’an—Jin Yang Ofifcial Courier Route in Tang Poetry ____________——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Late Tang Poet DU Mu SHI Yun-tao (School of Chinese,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lO0089,China) (上接第26页) [19]杜牧.樊川集.卷5.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并序[M]. [2O]赵磷.因话录.卷5.徵部[M]. [2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9.王瑶传[M]. [2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35.五行志[H]. [23]欧阳修,宋祁.旧唐书.卷147.杜佑传附杜牧传[H]. [36]杜牧.樊川集.卷8.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H]. [37]杜预,等.春秋左传注疏.卷24.宣公十五年[H]. [38]司马迁.史记.卷39.晋世家[H]. [39]陈寿.三国志.卷26.郭淮传[M]. [4O]房玄龄,等.晋书.卷14.地理志上[H]. [41]魏收.魏书.卷16O.地形志二上[H]. [42]李百药.北齐书.卷19.韩贤传[H]. [43]魏征.隋书.卷3.炀帝纪上[H]. [44]刘啕.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H]. [45]缪钺.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J].文史知识,1983 (12). [24]杜牧.樊川集.卷15.傅孟恭除威州刺史宣敏加祭酒兼侍御 史依前宣歙道兵马使知防秋事等制[H]. [2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66.杜惊传附杜牧传[M]. [26]刘昀.旧唐书.卷147.杜佑传附杜牧传[H]. [27]杜牧.樊川集.卷16.卢籍除河东副使李推贤殿中丞高浞除 湖南推官薛廷杰桂管支使等制[M]. [28]杜牧.樊川集.卷15.王晏实除齐州吴初本巴州陈诞渝州刺 史等制[H]. [2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9.艺文志[H]. [3O]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卷2.子类·杜牧注孙子[H]. [31]欧阳修.文忠集.卷42.居士集·孙子后序[H]. [32]刘晌.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H]. [33]刘啕.旧唐书.卷161.刘悟传[H]. [34]杜牧.樊川集.卷13.上知己文章启[H]. [46]乔松楼.说有易说无难[J].北京政协,1995-05-15:39. [47]觉罗石麟,等.山西通志.卷47.物产[H]. [48]觉罗石麟,等.山西通志.卷162.祥异[H]. [49]韦毅.才调集.卷2.温飞卿[H]. [50]贾岛.长江集.卷4.送卢秀才游潞府[H]. [51]觉罗石麟,等.山西通志.卷168.寺观[H]. [52]觉罗石麟,等.山西通志.卷222.艺文·何景明·杏谷[H]. [53]洪亮吉.(嘉庆)泾县志序[H].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35]杜牧.樊川集.卷8.上昭义刘司徒书[H]. The Studies on DU Mu and Bingzhou ZHA0 Jian——min (Department ofHistory,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