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物理必修一考点一轮复习

高中物理必修一考点一轮复习

来源:爱问旅游网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考点一: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常用工具。

电磁打点计时器:6V交变电流,振针周期性振动t=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220V交变电流,放电针周期性放电t=0.02s 。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xv定义式 vatt 关系 vvv0 A与v同向物体加速运动,A与V反向物体减速运动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12at 2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vv02ax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1v0v 21v0v 2(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v2(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22v0v2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xmxnmnaT2

3.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 条件:①初速度为零(即

v00); ②仅受重力作用(加速度ag);

第 1 页 共 6 页

3. 自由落体运动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条件推到其规律公式: (1) 速度公式:

vtgt (速度-时间 关系);

S② 位移公式:③ 推论式:

12gt2 (位移-时间 关系);

(速度-位移 关系);(找出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后运用公式)

vt22gSv④ 平均速度连等式:

Svtvtt22;

4.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时间对称性、速度对称性。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x-t图象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①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 位移为x0 v—t图象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①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 v0 ②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 ②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 的位移 度 ⑥t1时间内物体位移为x1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第 2 页 共 6 页

③ 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 示质点在0~t1时间内的位移)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同一时刻处于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

运动。 (2) 续相等时间内位移差是恒定值:SaT(匀变速直线运动判别式);

2a(3)推广:

SMSNSNSN1v(MN)T2,N2T(某点速度)3用于分析纸带的运动。

(4)v—t图象法:求出图线的斜率k=a.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 1、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且相互挤压

2.弹力方向的判断: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常见弹力的方向

类型 接触面与面 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 示意图 第 3 页 共 6 页

方式 点与面 点与点 过点垂直于面 垂直于切面 轻绳 沿绳收缩方向 可沿杆 轻杆 可不沿杆 轻弹簧 沿弹簧形变的反方向

2. 弹力的大小: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

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

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FN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三:关于力的合成问题 1 . 力的合成(两个分力(1) 合力范围:

F1,

F2的情况)

F1F2FF1F2 (2) 合力随夹角变化:增大,F减小;减小,F增大,0180

2 . 几种特殊情况

类型 作图 合力的计算 第 4 页 共 6 页

F=F12+F22 tan 两力垂直 F1θ= F2θF=2F1cos , 2 θF与F1的夹角为 2两力等大,夹角为θ 两力等大且夹角为120° 合力与其中一个分力垂直

合力与分力等大 F=F22-F12 考点四:物体的受力分析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隔离法:研究系统(连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2) 选择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考点五: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1.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计算公式:Fma (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第 5 页 共 6 页

2.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考点三: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ma,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NG 2.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NG 压力与支持力时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研究物进行受力分析,就考虑支持力即可。

N 选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正 ① 超重时,有N-G>0,则N-G=ma 知a>0,与正方向相同 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② 失重时,有N-G<0,则N-G=ma 知a<0,与正方向相反 物体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G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或悬挂物的拉力),失重中的极限,如自由落体运动。

3 .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