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 》导学案
《 赤壁赋 》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音、词意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听录音,反复诵读教材,自主学习,标注课文,合作探究,借助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翻译,对特珠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 重点难点:疏通字词,弄清课文内容。
【自学互学】
一、 自主学习:
(一)、 激情导入: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前面我们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 相关知识:
1.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壬戌( )( ) 举酒属( )客 斗( )牛之间 冯( )虚御风 愀( )然 山川相缪( ) 扣舷( )而歌 酾( )酒临江
(2) 解释成语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沧海一粟:
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
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三)、 夯实基础:(字音、字形、词语)(学生必须落实)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慢慢地
B. 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合
2、 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浩浩:强劲有力的样子
C. 渺渺兮予怀 渺渺:悠远的样子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苍苍: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3、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 舳舻( )千里 (2) ( )举酒属客 (3) ( )纵一苇之所如 (4) ( )凌万顷之茫然
(5) 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 (6) 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 (7) ( )何其为然也
4.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 固一世之雄也。
(2)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 渺渺兮予怀。
(4) 而今安在哉?
(5) 何为其然也?
(6)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7) 月出于东山之上。
(四)、 我的感知或者疑惑:
二, 合作探究:(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围绕目标,科学合理)
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当堂背诵。
(一) 第一段
1.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仿佛仙境?
(二) 第二段
1.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2.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3.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4.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默写课文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少
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
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
1. (1) rén xū zhǔ dǒu píng qiǎo liáo xián shī
(2)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音婉转,长久停留在耳边,如同将断未断的细丝。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杯盘狼藉:杯盘零乱。
沧海一粟:像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或数量少。
【夯实基础】
1. D (享有)
2. C (A. 飘逸的样子。B. 浩荡,辽阔。D. 一片苍翠的样子)
3. (1) 相接 (2) 苏子 (3) 苏子与客 (4) 小船 (5) 小船 (6) 苏子与客 (7) 其声
4. (1) 判断句。曹孟德固然是一代枭雄。(2) 判断句。这就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3) 主谓倒装。我心里想得很远很远啊。(4) 宾语前置。如今在什么地方啊?(5) 宾语前置。为什么这样悲凉呢?(6) 状语后置。苏子与客在赤壁之下泛游。(7) 状语后置。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
[合作探究]
二、
(一) 1.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者觉得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二) 1. (1)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作者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抒发了淡淡的哀愁。
(2)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和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 转折过渡。
(二)课外拓展
1、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睦”。
2、答案:A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
3、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
4、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招鹤
5、答案:
(1)在这个亭子里喝
(2)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乐”是意动用去,要解释为“为乐”。
(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
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
《 赤壁赋 》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学习第三至五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教材,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全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 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自学互学】
(一)、相关知识:
关于“赋”。 赋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讲究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二)夯实基础.把握字音,准确诵读
壬戌 举酒属客 冯虚御风 桂棹 和之
嫠妇 愀然 相繆 舳舻 酾酒
横槊 匏樽 蜉蝣
(三)、认真思考
1、反复朗读,标出文中出现的韵脚。
2、反复朗读,找出对文。(参考课后习题2)
3、翻译课文第三四五段。
【课堂探究】
(一) 第三段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基调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2. 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二) 第四段
1.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2.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3.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 第五段
1. 本段感情基调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 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限时训练】
(一)、课内巩固
默写课文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二)课外拓展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求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 顾而乐之 顾——看
C. 履巉岩 履——踏,攀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 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 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 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顾安所得酒乎
(2) 归而谋诸妇。
(3)如此良夜何
(4)江山不可复识矣
(5)听其所止而休矣
4.此文是作者在写了《前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简析这两篇文章的不同(3分)
答: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二)课外拓展
1、D
2、A
3、(1)但从哪里能得到酒呢?
(2)回来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3)怎么渡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4)江上的景象却不能再辨认了。
(5)任凭它停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4、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
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表现出作者消极出世的人生态度。
【课堂探究】
(三) 1.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基调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位“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而生,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而生,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而生。
2.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 1.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 (1)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2) 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3.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而是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
(五) 1. 本段感情基调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