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及译⽂孝经原⽂与译⽂《孝经》⽩话注解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问孝于孔⼦,退⽽和学⽣们讨论研究,由学⽣们记载⽽成的⼀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作也?⽈,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经⼤法⽽作也。’汉书艺⽂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也,举⼤者⾔,故⽈孝经。’这是中国⼈⾃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所应遵守的德⽬。
孝经⼀书,全⽂共为⼗⼋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上⾃国家元⾸,下⾄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就各⼈的地位与职业,标⽰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古以来读书⼈必读的⼀本书,所以被列为‘⼗三经’之⼀。然⽽近百年来,国⼈受到西洋⽂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明,⽽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定会被别⼈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钱为⼈⽣唯⼀的⽬标。⽽为了攫取⾦钱,可以不择⼿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为了⾦钱,可以亲族反⽬,兄弟成仇,⾻⾁相残,以⾄于⼉⼦杀害⽗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类的堕落,为何⼀⾄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化传统破坏⽆遗,⽽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点是:‘谁怕谁?’另⼀点
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是视,后者是有我⽆⼈。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饮⾎的野蛮时代?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个始发点和出发点,⼜是⼀个永恒的基础。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中国⽂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看门⼈曾经编辑过《⼆⼗四孝图⽂》,反响强烈。转载收藏的朋友多达1600余⼈!这说明孝的传统美德还为⼤家所认同与称扬。这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为了净化⼈⼼,特再翻译《孝经》⼀书,希望藉著⽂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有所改善。《孝经》研习报告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作,但南宋时已有⼈怀疑是出于后⼈附会。清代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中指出,该书是孔⼦“七⼗⼦之徒之遗⾔”,成书于秦汉之际。⾃西汉⾄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的版本是唐⽞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古同“炳”)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之⾏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之⾏,莫⼤于孝”,国君可以⽤孝治理国家,⾂民能够⽤孝⽴⾝
孝经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并把“孝”的社会作⽤推⽽⼴之,认为“孝悌之⾄”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所不通”。
《孝经》对实⾏“孝”的要求和⽅法也作了系统⽽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的⼀切⾏为之中,“⾝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
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并按照⽗亲的⽣⽼病死等⽣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的等级差别规定了⾏“孝”的不同内容:天⼦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不危,制节谨度,满⽽不溢”;卿⼤夫之“孝”则⼀切按先王之道⽽⾏,“⾮法不⾔,⾮道不⾏,⼝⽆择⾔,⾝⽆择⾏”;⼠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之“孝”应“⽤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节⽤,以养⽗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罪莫⼤于不孝”;提出要借⽤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
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三经》之⼀。在中国⾃汉代⾄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作⽤。
《孝经》古⽂经多出第⼗九章。《古⽂孝经·闺门章第⼗九》:“⼦⽈: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妾,犹百姓徒役也。”
开宗明义章第⼀
【章旨】这⼀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经的⾸章。仲尼居,曾⼦侍。
【译⽂】孔⼦在家⾥闲坐,他的学⽣曾⼦侍坐在旁边。
⼦⽈:“先王有⾄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和睦,上下⽆怨。汝知之乎?”
【译⽂】孔⼦说∶“先代的帝王有其⾄⾼⽆上的品⾏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归顺,⼈民和睦相处。⼈们⽆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曾⼦避席⽈:“参不敏,何⾜以知之?”
【译⽂】曾⼦站起⾝来,离开⾃⼰的座位回答说∶“学⽣我不够聪敏,哪⾥会知道呢?”⼦⽈:“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复坐,吾语汝。”
【译⽂】孔⼦说∶“这就是孝。它是⼀切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母,孝之终也。”
【译⽂】⼈的⾝体四肢、⽑发⽪肤,都是⽗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使⽗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标。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
【译⽂】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母开始,然后效⼒于国君,最终建功⽴业,功成名就。《⼤雅》云:‘⽆念尔祖,⾀yù修厥jué德。’”
【译⽂】《诗经·⼤雅·⽂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先祖的美德啊!’”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仲尼居’⾄‘汝知之乎’为⾸段,是孔⼦给曾⼦提⽰出⾄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领悟孝道,不⽌善养⽗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标。⾃‘曾⼦避席’⾄‘吾语汝’为第⼆段,是曾⼦听了孔⼦给他讲明了⾄德要道的妙⽤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体发肤’⾄‘终于⽴⾝’为第三段,是孔⼦给曾⼦讲明孝道的⼤纲。⾃‘⼤雅’⾄‘⾀修厥德’为最后⼀段。孔⼦引诗
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且要更进⼀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孝。天⼦章第⼆
【章旨】这⼀章书,是说明⼀国的元⾸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敬,感化⼈群。⼈⽆分种族,地⽆分中外,天⼦之孝,起感化作⽤,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章。
⼦⽈:“爱亲者,不敢恶于⼈;敬亲者,不敢慢于⼈。”
【译⽂】孔⼦说∶“能够亲爱⾃⼰⽗母的⼈,就不会厌恶别⼈的⽗母,能够尊敬⾃⼰⽗母的⼈,也不会怠慢别⼈的⽗母。”“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之孝也。
【译⽂】以亲爱恭敬的⼼情尽⼼尽⼒地侍奉双亲,⽽将德⾏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的孝道呀!《甫刑》云:‘⼀⼈有庆,兆民赖之。’”
【译⽂】《尚书·甫刑》⾥说∶‘天⼦⼀⼈有善⾏;万⽅民众都仰赖他。’”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以下⾄‘不敢慢于⼈’为⾸段。是说元⾸之孝,要本住博爱⼴敬推⼰及⼈之意。⾃‘爱敬尽于事亲’⾄‘盖天⼦之孝也’为第⼆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不作之意。就是说,天⼦是⼀国的元⾸,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他的思想⾏动,
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的⽗母⽽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孔⼦说:‘君⼦之德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了。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不危;制节谨度,满⽽不溢。
【译⽂】⾝为诸侯,在众⼈之上⽽不骄傲,其位置再⾼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活节俭、慎⾏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译⽂】居⾼位⽽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的财富。
富贵不离其⾝,然后能保其社稷,⽽和其民⼈。盖诸侯之孝也。
【译⽂】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诗经·⼩雅·⼩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临深⽔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陷下去那样,⼩⼼谨慎地处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