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发现学习”

浅谈“发现学习”

来源:爱问旅游网
浅谈“发现学习”

【摘要】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探究”,故现在的课堂多采用发现法这一教学模式,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会协作学习,乐于交往的精神,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此要对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做一个深入研究,便于我们更好的应用这一理论。本文主要内容为:发现学习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以及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布鲁纳发现法;发现学习;小学数学

一、发现学习的基本含义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 他的提出者布鲁纳(Bruner,J.)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他吸取了德国“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的理论和瑞士皮亚杰(Piaget,J.)发展心理学的学说,在批判继承杜威(Dewey,J.)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加上自己长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的模式和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在布鲁纳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中小学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运动。

发现学习既是教的方法,又是学习方法。美国R.格拉泽主张,应把“靠发现而学习”(lerning by discovery)与“以发现为目标的学习” (learning to discovery)区分开来,前者是指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的方法,而后者则是把学习发现的方法本身作为学习的目的。既是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也把学习发现的方法作为学习的目标。所以发现学

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利用基本教材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发现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生自我发现。

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过程

“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布鲁纳认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发现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教学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2.直觉思维

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直觉思维”(intuitive thinking)对学生的发现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直觉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要用正常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维,而是要运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虽然不一定能获得正确答案,但由于“直觉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因此它就可能转变成“发现学习”的前奏,对学生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大有帮助的。

3.内在动机

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布鲁纳十分重视内在动机对学生学

习心向的影响作用。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反射),而学生的好奇心是其内在动机的原型,是学生内在动机的初级形式,外部动机也必须将其转化为内在动机才能起作用。他说:“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到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更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布鲁纳反对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张教师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信息提取

人类的记忆功能是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许多人把“贮存”(storage)看作是记忆的主要功能,布鲁纳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对信息的“贮存”,而是对信息的“提取”(retrieva1)。提取的关键在于组织,在于知道信息贮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他说:“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因此,学生的记忆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三、发现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许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了发现法,发现法主要运用于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本文将通过“圆的周长”这一教学过程的加以发现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说明。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或课间休息中,教师可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关于“圆”的配乐介绍:

古代人们认为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天能主宰万物,故称天为圆宰,以后还把大地连称为天圆的地方,而用圆颅方趾作为人类的代称,古钱币——孔方兄;我国北京的天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天坛内的丘坛、祈年殿等都是圆形建筑。

人们总是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事件与圆连在一起:实现了理想叫圆梦,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叫圆满完成任务。还有像破镜重圆、花好月圆,若一个人很聪明则说他“圆通”等。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圆形的物品(让学生自己说他身边的圆形物品)。

2、教师主导

以提问的形式组织学生复习正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大小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S=4a,并说明对于正方形始终有S/a=4,不论正方形是大还是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关于圆,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鼓动学生动脑筋向教师提问有关圆的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在教师指导下把问题归类整理成子问题:(l)怎样画圆,圆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是圆的周长? (3)怎样测量圆的周长?(4)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或量)有关?(5)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时便可补充完课题“圆的周长”。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三到六个学生一组)讨论,首先小组讨论结果在班上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集体讨论,提出猜想或假设并提出验证方案。

4、提供给学生仪器器材:碗、杯、盘等,让学生用自备的软尺、直尺、棉线等测量碗、杯、盘的周长、直径。在学生动手测量中,教师应巡回检查,帮助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

5、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实验测量结果;小组代表操作演示、口头汇报交流合作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动画展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介绍祖冲之。动画应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的作用。

6、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处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来加强巩固新获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容有机地串、并联在原有的知识网上,形成框架图示,即整体轮廓,最后通过音乐课件展示这节课的中心内容:圆的周长的定义、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圆周率的意义,告诉学生以后还会学到圆的面积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布置作业,结束课题的探究。

由此不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索发现法”,对学生、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课前要花费许多时间钻研教材、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思考许多问题以备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等。另外需要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体使用发现法时,应该注意: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把“探索发现法”和“讲授法”完全割裂开来,甚至把它们对立看待。在探索发现法教学中,同样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画龙点睛的暗示、启发、引导和监控。例如:例一中,为探究圆的周长及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上课之初复习回顾正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关系,即属于暗示、启发性的复习讲解,目的也是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知识的探询和知识的“顺化”。所以“探索发现法”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提出课题,提供材料,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不能盲目认为“探索发现法应全是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师应始终清楚,不论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担负着主导作用,应把学生“领进门”并诱导、启发学生去积极“修行”,真正让学生学会发现并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求知欲,让他们体验到探索发现成功的喜悦、作“第一”发现者的美妙感觉。教师实施“探索发现法”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提供表现的机会(合作的机会、讨论的机会、发言的机会等),还应设法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很深很牢的印象:即他们是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的,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总之,要想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就需要那些懂得探寻方法的优秀老师的帮助。教师们仅仅理解科学内容、掌握科学知识是不够的,好的教师总能够帮助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解决,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的观念,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科学探究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探究获得新知,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发现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