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5期 工作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吴岩杨子夜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定义以及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策略,以期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5—0273-02 人类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又从农业文明发展 都粗鲁地将其直接拆除从而消灭了其自身的活力,失去家 到工业文明,而现在正面临工业文明向一种新文明的转变, 这种新文明被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促进了 社会大发展。同时引起人类住区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 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 进入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的定义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 的理论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之中,关于生态城市一直没有明 确的概念界定,生态城市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在众多的定义 之中,黄肇义和杨东援的定义是相对清晰明确的:“生态城 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其公平承载能力份额的可 持续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 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 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毫无疑问, 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它包括高质量的环保系统、 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生态系 统、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2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生态城市毕竟是一个新兴的名词,人们在摸索建设生态 城市的道路上势必会碰到许多问题。目前在建设生态城市 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经济和生态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一些城市 只注重了城市经济的增长,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 略了自然生态的发展。以牺牲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 取城市经济的“暂时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 认识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加大对自然生态保 护和恢复的投入,但先前长期的破坏对城市造成的影响已经 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对生态的认识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充斥人们脑海的“生态”无非都是 开发商和当权者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炒作的概念,这些滥用 的“生态”概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从思 想上增加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难度。 2.3城中村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中村的建设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 的重视。由于城中村内部存在着不少问题。大多数城市改造 作者简介吴岩(1984-),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 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收稿日期2009—02—19 园的农民工自然就会流浪街头,对城市安全构成潜在的威 胁,这直接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相背离。 2.4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 建设,覆盖面不够完整,救助水平较低,致使城市居民之间、 城乡居民之间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2.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差强人意 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各组成部分隶属于城市政府不 同的行业和部门,各部门各自独立进行自己的建设计划和长 远规划,缺乏统一科学考虑,造成一方面部分设施过多或过 大而浪费严重,另一方面部分设施仍严重不足的局面。 2.6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差 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绿地面 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水平。 二是城市资源十分短缺。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突 出表现为许多城市饮用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等自然资 源十分短缺,巳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3建设生态城市的策略 3.1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3.1.1产业布局调整。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粗放式经济增 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时期。如果想尽快摆脱 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窘境,就必须从工业布局着手。合 理布局,减少工业对环境的负作用,甚至将负作用降低为零, 以此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1.2产业结构深化。鉴于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 种问题,必须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 级,加速工业化进程,以信息产业为主导,跨越重化工业阶 段,向高加工化和高附加值化迈进,从而保持城市经济持续 协调快速发展。 3.1.3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城 市作为高素质人才资源的聚集地,为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作为科技中心,为知识经济的形成、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知识经济才能达到经济 系统高效、低耗、低排放的运行结果,才能达到城市经济、社 会、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3.2控制人口数量和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口过高、过密将对水资 源、土地资源、能源、城市空间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目前, 我国城市普遍存在人口基数和密度高、人口老龄化严重、流 动人口多等特点。而合适的人口密度和高质量的人口素质 273 工作研究 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 教育不仅能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而且能直接改变、提高和优 化人的智力、技能结构。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5期 3.5.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筹措资金投入。多渠道筹 集生态建设资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在绿化、水务、 环卫等领域实行政企分开、管理与建设运行分开,按社会化、 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性 集中成片开发居民住宅区,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在居住 区内,配置完备的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社 质的企事业单位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 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区服务网络,便利居民的交通、就学、购物和休闲等活动;重 视居民区的环境质量,加强居住区的绿化建设,提高住宅建 设和室外环境的设计水平,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建设市、 3.5.2完善法规,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地方 法规,依照法定程序,修订部分地方法规和标准;并加快立 法进程,初步形成符合城市实际需要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地 方法规体系。 4结语 区(县)、街道(乡镇)、里弄(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和市、区 (县)、基层三级体育设施网络,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坚持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同步发展方针。各项城市基 础设施工程规划不仅要统一协调该专业自城市总体工程规 从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开始,生态城市的发展一直处在一 个渐进的过程和阶段性渐进目标的状态,经历了田园城市、 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绿色 划至详细工程规划等各阶段的的规划,使其上下层次规划 彼此协调、相互指导与深化完善,而且要综合协调大系统内 城市和生态城市等各种阶段,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 要目标。生态城市是随着城市科学、生态学、生态系统理论 密切相关的各专业工程规划。 3.4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当今许多城市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大都是决策 不断发展而要逐步实现的发展目标。生态城市是一个渐进的 发展目标,而不是城市生态发展的终极目标。 5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王祥荣.2]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1.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4】顾朝林.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明.城市规划, 2001(9):13—20. 者、规划者、管理者及市民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因此,必须从 普及生态环境知识着手,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各级 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 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 极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 3.5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f5王如松.5]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邹德慈.61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一九九七北京国际会议综述Ⅱ】. 城市规划。1998(1):6—8. (上接第272页) 收、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吸收农民参与,让农民当家作 主,享受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这是农村水利现代 化有长久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水利现代化,说到底就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方法 与技术。各种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灌水技术、施工技 术、高效用水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运用等的研究开发、推 广应用、科技体制改革都应当成为推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使推进现代化所需资金、 政策性亏损补偿有稳定可靠来源,明确设施资产所有权,并 将责任、权利、义务关系界定清楚。五是把农村水环境改善、 生活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村水利的重要任务提 上重要议事日程。 3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措施 研究、认识现代化建设规律,分析研究并总结发达地区 农村水利现代化的做法和经验,加强信息沟通、经验交流, 制定有科学依据、切实可行的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规划,明 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要采用正确的策略,从全国来看, 农村水利现代化应当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 是一个多样化、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由 点到面.逐步推开。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过程中,特别需 要重视和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节约保护水资源、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的关系。农村水利现代化,不仅要有工程设施硬件 确当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任务,以及分阶段的具体任务和 实施计划。由于现代化是探索性的工作,规划有可能不完 善,用滚动的方法,隔若干年进行1次补充修改。规划应当 是民主决策的结果,通过地方人大讨论批准,并坚持不懈地 实行下去。 的现代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还要做好人与自然界环境的 和谐相处,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11吴华平.五河县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Ⅱ】.现代农业科技, 2008(15):266,268. 发挥政府在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推进 农村水利现代化是政府行为,制定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关 系、筹措资金、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制定配套政策法规等都 应由政府去做。作为公益性较强、非营利性的公共基础设 施.建设所需资金的大部分比例应由政府解决,同时也要运 f21赵占洲.彭阳县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的几个水利问题Ⅱ】.内蒙古农 业科技。2008(6):105,112. 【3倪源.31关于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思考Ⅱ】.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8(8):53. 用市场机制,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农民是农村 水利现代化事业的主体。在现代化规划、实施方案制定、验 274 [4】王柏慧,吴树明.当前农村水利工作面临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措施Ⅱ】. 水利工地,2008(5):32-33. 【5]唐伟.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的探索D】.湖南水利水电,2007(3): 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