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负面影响的克服与合理利用
【摘 要】文化定型(Stereotype)作为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理解与交际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分析文化定型的概念及其在跨文化中的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辩证、扬弃的角度探讨文化定型的克服与合理利用。
【关键词】文化定型;克服;跨文化交际
当今全球化进程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任何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总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影响、补充,在竞争比较中不断借鉴、吸收。此时,文化的相似性推动了国家间的文化融合,而文化的差异性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文化冲突和碰撞。在这些冲突和碰撞的背后,文化定型作为认知因素之一,对跨文化理解与交际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深刻认识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和如何克服、合理利用文化定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文化定型的概念及特征
定型(Stereotype)最先由政治评论家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根据他的观点,文化定型是用于组织和简化对他人感知的一个选择过程。Myron W.Lusting和Jolene Koester (1995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们认为:“文化定型是一个群体成员共同享有的对其他群体属性一套固定的信念或先人为主的观点”[1]。在跨文化交际中将文化定型解释为对某个社会群体或民族的以及社会事物的现象的概括性、形象化的认知[2]。文化定型被又被认为是人类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3]。由此可见,从对文化定型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其以下特点:首先,定型是一种认知结构,其次定型一个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稳定性和非稳定性[4]。
2 文化定型的成因
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文化定型是深植于人脑的认知结构,并在人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所处群体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如电视、杂志、报纸、书籍和网络在传播和强化文化定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西行漫记》,西方人认为13世纪的中国是非常繁荣的,黄金随处可见。究其根源,文化定型的成因究竟在哪里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2.1 社会因素
文化定型的形成有其社会情境的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其中包含家庭、学校、同辈和媒体等因素。家庭被认为是受教育者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通过家庭活动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后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本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父母的这种指导对于学龄前受教育者来说无疑具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当受教育者进人学龄期以后,学校的
影响逐渐取代家庭上升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在学校课堂里所学的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社会知识。但这种社会知识受学校授课时间的限制,加之“文化”内容涉及广泛,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触及,所以学校传递的是社会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经过高度概括化、简单化和笼统化了的主流文化,偏重于强调文化的差异性。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他们与一些在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致相同的个体组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满足了学生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卫性和排斥性:如一旦同辈群体形成,就会区别看待不属于自己的“圈外人”并概念化进而忽视“圈内人”存在的差异。此外,以网络、图书、电影、广播 、电视等为媒介的宣传媒体,以最为迅捷的方式向人们提供陌生文化的信息,然而这些提供的信息往往过于简单固有和富于程序化。如西方国家的观众在看了部分中国影片后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人都是死板、内向、愚昧的;同样,中国人往往受好莱坞片子的影响,认为美国人人都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这些类似于“美国人是……” “中国人是……”的说法都可以算是文化定型。由此可见,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父母、学校、同辈以及媒体等把文化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促使文化定型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个人因素
文化定型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Fiske和Taylor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著名隐喻中,将人看做是“心理懒鬼(mental sluggard)”和“认知吝啬鬼(cognition miser)”。心理懒鬼是指人们的认知活动大都是基于类别而进行的,认知吝啬鬼是指人的认知监控往往回避复杂的社会刺激时,默认成系统化的处理。在了解陌生文化成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简单的倾向于分类,并靠着这些类型的定型形成对事物的印象。例如,我们通常会给各国人的性格做一个大致的描述:中国人腼腆谦逊,德国人严谨固执。这些定型可以帮助在与陌生文化成员交际时,利用文化定型的导向性加速信息加工过程,减少陌生文化环境中行为的盲目性。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个体常把自己和他人归属于一定的群体,并在认知上倾向于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和群体之间的差异。这种类化的倾向必定有助于形成文化定型。
3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的克服和合理的利用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
3.1 文化定型的负面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型观念虽然包含很多通过观察所获得的准确和重要的事实,简化了认知过程并帮助人们加快信息的分类处理,但更有其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例如Julia T. Wood(2004年) 认为文化定型会使人们看不见他们归为同一文化群体类型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差异性[5]。贾玉新(2001年)也指出,定型观念把我们对人类的活动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或两个维度上,而为严重的是,它把这种局限的认识却当作人类活动的全部[6]。由此可见,文化定型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过于简单,甚至偏见和歧视,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文化定型观念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对个体特征的识别错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