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语感的训练
摘 要:自从对外汉语教学开展以来,经过长时间的理论与实践摸索,“教什么”、“怎样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已经构成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对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便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各种思想理论争论的焦点。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存在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能力的获得相脱节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很好,做习题正确率很高,但是在实际交际中,语言的输出能力和输入能力很差,这是因为交际中的信息转瞬即逝,来不及对语言成分进行理性的分析,靠的就是一种判断句子结构合理性、衡量言语表达可接受性的直觉能力。 关键词:语感;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直觉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69-0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巨大,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在这里寻找人生的机遇。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潮流,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汉语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长期以来对这种能力界定仅限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语感的培养似乎没有引起广泛重视。这是由于:一方面语感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在具体的表述和理解方面,存在着一
些争议。例如,吕叔湘(1985)指出语感是一种“敏感”,朱德熙(1980)也认为语感是一种“感性认识”,“我们对于口语的感性知识就是鉴别文章通顺与否的最可靠的根据”。其中的“感性知识”指的就是语感。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通顺,把文章改得通顺,这是一般的语感。更进一步,更上层楼,语感可以鉴别文章是否优美,把文章改得优美,这是修辞的语感。中国人说的语感与西方人说的语言直觉(language intuition)十分类似。语言直觉是判别言语可否接受的直觉能力。但是已经有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意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如香港城市大学的王培光教授、暨南大学的周健教授等,都对语感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语感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实现教学目的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而培养学生语感、加强语感训练是对外汉语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是一种语言直觉,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对语言形式的正误做出判断的能力。语感在我们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感同样是灵魂。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中,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语言知识指的是存在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学习者虽不一定能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语感。
二、第二语言语感形成的不同阶段
在二语教学中,学生的语感是分不同阶段的,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能够判断学生处于语感形成的哪个阶段,给予正确的指导,以促成下一个阶段的到来。笔者把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过初期的语言接触,学生掌握了改语言的语音和基础词汇,对该语言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词一个词对应母语翻译的阶段,该阶段还没有形成语感,因为语感实在语言使用中获得和体现的。但是这一阶段又是形成语感的毕竟阶段,即所谓的入门。 第二阶段,学生的词汇量继续增加,同时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点,在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先把意念转换成母语句子,再通过心译,逐词地转换成英语句子,这个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也大部分二语习得者最容易止步不前的阶段,包括很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十几年,最终还是停留在该阶段。
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语法体系的逐步完善,词汇量的进一步增加,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一些典型句型的背诵积累,可以不需要通过心译而运用英语的规则组织句子。语感已经呼之 欲出。
第四阶段,随着学生长时间地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浸润,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汉语的特点有了比较充分的感知,能够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语言和组织语言,在与目的语的使用者交谈时能够直接使用汉语进行造句,并造出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这也是
汉语语感初步形成的阶段。
第五阶段,学生能够对话语或文章是否通顺自然,用词是否恰当准确,语法是否正确规范等,不需要分析思考就能下意识地做出判断,到了这一步,学生的汉语语感已经达到了和汉语母语者相同的水平。通常从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甚至是十几年或几十年。所以对于大多数的留学生而言,能够到达第四阶段就算形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感。
在教学中想使学生顺利到达第四阶段,培养其汉语语感,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针对每一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出该阶段的教学难点和适当的训练方法。 三、语感在不同阶段的训练方法 (一)入门阶段
在学生接触语言的初期,也就是在入门阶段,笔者认为,语音是教学的关键和重点。因为语言是音意结合的系统,形成正确的发音即获得良好的语音感对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语言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不良的发音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引起一系列恶劣的连锁反应。所以第一步是把好语音关。
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试听教学法,播放标准的汉语拼音、单个元音和辅音的读法,通过图示让学生了解发音的具体口型和舌头位置,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多加练习。根据吕叔湘先生对语感的分类,语音感也是语感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语音教学渗透语感是很
有必要的。由于在接触语言的初级阶段,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大量枯燥的语音训练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该阶段要注意训练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和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课堂小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字母和音标的教学中,为了让让学生注意音标发音的细微差别,可以将近音字母编成绕口令,希望通过绕口令和谐的音调、较快的节奏绐学生谈美的感受,自然施渗透语感。还可以设计游戏,如教师在课前准备迷宫图,加入要练习的声母或者韵母,教师按照走出迷宫的顺序读出声母,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声母做出正确的标记。
(二)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过渡期间
这一阶段是语感能否形成的关键期,把握住了这个关键期,二语学习会有一个质的飞跃。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从听力和阅读两方面来加强训练。从语言的输出和输入功能来说,听和读都属于语言的输入。由于在这一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还较低,因此需要积累丰富的汉语感性材料,通过记忆—模仿—练习,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听”是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过程,和其相对的“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笔者认为“听”是“说”的基础,在语言交际中,先能听懂而后才能表达自我。
美国语言学家里弗斯和坦柏利就曾经对听说在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作过大量的实验调查研究,他们以英语为母语的
成年人为对象做出的分析结果是听占据了45%,而说则占据了30%,在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听”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听既是人类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加强听力联系是学习语言、获得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为此,不断地强化外国学生的汉语听力训练就成了培养他们汉语语感的重要 一环。
在听力训练的初级阶段,由于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感觉比较迟缓,捕捉汉语信息的能力较差,可能一句话只能抓住个别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无法理解完整的意义。或者要把听到的汉语进行认真地分析,即先把它们分解成词和词组,接着综合成句子,在经过心译后才能理解说话者的含义,整个过程费时而吃力。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练习所用的句子应该是短句,简单易懂,而且要反复训练,逐渐增加 难度。
到了中级阶段以后,随着外国学生对汉语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强,对汉语的语音语调都已经不再陌生,这这阶段的练习要进一步强化,严格控制听的时间,训练他们的反应速度,这一阶段听力内容要形象化、故事化,避免听力材料中出现太多新的词汇和语法现象。与此同时,开始训练他们用汉语复述故事的能力,检验其听的成果如何。整个过程要遵循听音—模仿—复述的阶段学习法,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当他们在听录音或看视频时时,先让
他们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开始不必讲究速度,但要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加快速度;模仿到一定程度后,再根据录音或视频的内容,让他们按自己的理解,复述录音或录像中的大致内容,培养他们最初的说的能力。这样,随着他们所积累的汉语材料不断增加以及反复的练习,他们逐渐可以自由地进行表达,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自己的汉语语感。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还是要遵循教学趣味性的原则,运用趣味教学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话游戏,教师说一句简单的话悄悄告诉一个学生,该学生再悄悄告诉另一个同学,大概传5个人左右,让最后一位同学说出他所听到的内容。类似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训练学生捕捉信息和记忆信息能力很有帮助,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加大传话中的信息量;另外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通过一些绕口令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对汉语语音的敏感度。由于趣味性教学的运用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唤起他们用汉语表达思想的愿望,无形之中就能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 我们看到,在以上两个阶段听力都是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听是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神经语言学临床研究证明,多个脑区参与了听觉和视觉通道中的语音加工过程,包括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顶下小叶、以及左侧颞顶枕联合区等脑区;而且某些脑区的功能似乎并不是单一的,例如:左侧额下回即负责复述又负责语音的短时储存(祁志强2010:40)。howard等人的研究表明听觉语言中枢似乎位于左半球颞叶听觉联合区的中部,而
demonet则定位于听觉联合区更广泛的上部;视觉语言中枢则位于视听联合区中部,而law等人的研究则表明,视觉语言中枢位于视听联合区的上部(周昌乐、唐孝威2001:397)。“全身反应教学法”的创始人、美国加里福尼亚何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james asher)认为“……先发展听能再发展说话能力这一顺序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语言习得方面的机制,没有人能够违反这一规律”(转引自朱建新2000:79)。通过对人类语言习得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培养“听”的能力更有利于语言的掌握。积极进行听力训练、刺激大脑“听神经”是增强“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对“听”方面的训练予以更多的注意,听说技能习得在二语教学中应先于读写技能。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良好的汉语环境,多听多记多模仿,千万不能学习聋子汉语、哑巴汉语、应试汉语。针对这一现状,听觉和视觉刺激在现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媒体教学,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听觉感受在外语教学情境下对大脑的视听神经产生强烈的刺激,能够充分激活相关语言区的运行。
阅读也是提高语言材料储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诵读。诵读教学在我国古代被广泛采用。昔日幼童启蒙时背的百家姓、千字文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语感训练,中国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中国历来重视诵读的教学方法,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方式是语感教学的思维基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熟
读”实际上就是储存语言信息。“熟读成诵”是储存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朗读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学生读多了、背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加强了汉语的语感,提高了汉语表达能力。 四、在汉语学习的第三阶段
学生要积累丰富的语言感性材料,要进行大量的浸润式的语言操练,因此老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可以利用中文原声歌曲、原声电影来营造真实的语言氛围。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和学唱汉语歌曲、观看中国电影,使学生沉浸于汉语歌曲和电影所营造的地道的、真实的、汉语语境之中,让他们自觉地去找感觉、去受感染。
在播放歌曲和电影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去感觉自已的发音与地道的汉语发音的区别。在语调方面教师要让学生逐渐领悟如何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上的波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地道的日常用语和习惯用语。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感知歌曲和电影所折射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熏陶、收获知识、扩大视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这样形成的语感才是丰满的。让学生自己用眼观察,用耳捕捉语言信息,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了最佳条件。
五、在语感形成的第四阶段向最高阶段的过渡过程
阅读依旧是起到关键作用,但在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
比之前阶段的要求高得多。在阅读的广度上,我们知道文字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传承文化的血脉,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五千年,包含了太多值得去理解和探求的内涵。因此,汉语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体会和理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感,再展示多媒体等直观材料,让学生将文字和多媒体画面或实物相对照,从而找出自己对某词句理解的偏差或情感体验的不足,再去阅读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意思、情味。 为了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直观性的了解,除了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纪录片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接触灿烂绚丽的中国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开展游学活动或者语言实习,使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美与博大。例如可以带学生去民俗博物馆,感受民间的传统文化,了解如剪纸、陶艺、糖人等民间艺术形式,再将所看所感写成日记。还可以带学生去听中古传统曲艺,如相声、京剧。前者可以使留学生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体会什么是言外之意,体会什么是中国式幽默。
任何一种能力,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言交际能力和汉语言表达能力也只有在训练中才能实现,所以多角度、全方位培养语感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语言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使用所学语言的人。它不同于语言学教学。语言教学在于培养语言表达者,语言学教学在于培养语言学研
究者。对外汉语教学要通过感受、学习、积累汉语言材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只有强调和注重语感的培养,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六、结语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语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语感的定义、地位和培养语感的途径更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尽管如此,语感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忽略的,应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 研讨。 参考文献
[1] lyda e.lapalombarn.转换生成语法简明教程:乔姆斯基语言理论介绍[m].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
[2] 钱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j].文学教育(上),2008,(12).
[3] 王培光.语言教学中的语感因素[j].语言与教学,1999,(3).
[4] 汤富华.感觉语感的感觉——语感还是直觉[j].外语学刊,2010,(3).
[5]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国家汉办,1996. [7]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8] 赵春利,杨才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语感培养的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1).
[9] 周健.第二语言教学应以培养语感为导向[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1).
[10] hymes d.h..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1971.
[11] 王尚文.语感论(修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 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13] 王培光.语感与语言能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 张旺熹.语感培养室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