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师说 导学案教师稿

师说 导学案教师稿

来源:爱问旅游网


师 说

学习目标

1、掌握“师、道、传”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乎、于、所以、也、则”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3、体会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借鉴论证艺术。

课前自习学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③或师焉,或不焉 ④官盛则近谀 ..

⑤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⑥李氏子蟠 .....

⑦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⑧作《师说》以贻之 ..

2、归纳整理

师 在文中出现26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师襄 (姓氏)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吾师道也 (学习、效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以……为师)

道 在文中出现11次,请结合工具书归纳整理它的意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懂得的道理)

3、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4、质疑问难

请在此处写下你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相关链接】

● 关于“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关于作者

韩愈(?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的散文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关于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课堂互动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知人论世

二、读通读顺全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三、初晓文意

四、研读第一节

【教学内容】

(前略)

一、“初晓文意”着重探讨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教师在此时可即时激疑:那“不拘于时”的“时”是怎样的?“古道”即“古人的从师之道”又是怎样的?——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入对全文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第一段。

1、积累以下字词

学者 所以 固 从而 是故 无 乎

2、讨论:①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②何谓“师”?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段

【教学内容】

1、积累以下字词

下 众人 耻 圣 愚 则 所谓 或 小学 族 不齿 乃

2、准确翻译以下文句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讨论: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4、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5、思绪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

②1200多年之后,社会不尊师的现象。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第三四段

2、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

1、积累以下字词

徒 不及 不必 攻 传 嘉 贻

2、准确翻译以下文句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三段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明确】第三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所用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 例如,以孔子从师为例,引用孔子名言。

②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

4、总结全文

①体会语言:整散结合,顶真手法。

A、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B、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体会写作:多种议论,正反对比

课后运用学案

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⑤年十七,好古文 ..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④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B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作文素材积累】:名人从师的故事

(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他们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思维拓展】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

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