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中医2011年1月第33卷第1 — ! 型 !: ! : 蓦塞。至毒 囊善 . -: 。 : :|孝_粤零 尊 謦零; 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概述 田培虹郑颖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河北石家庄【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 050011) 【中图分类号】R283.6¨;R283.612;R99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302—2619(2011)O1-OO99-02 中药注射剂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 技术与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 有一定量的内毒素。根据《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 指导原则 J,L=K/M式中:L为供试品的细菌内毒素限 值,以EU/mL、EU/mg或EU/U表示;K为按规定的给药 物质,制成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皮内、皮下、静 脉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床前配制溶 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中药新剂型研究的发展和中药 途径,人体每 体质量每h最大可耐受的内毒素剂量,以 EU/(kg·h)表示,其中注射剂K=5 EU/(kg·h);M为人 体每kg体质量每h接受的最大给药剂量,以mL/ (kg·h)、mg/(kg·h)或u/(kg·h)表示。按一般人平均 注射剂品种的增多,为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越来越多 的选择,但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呈上升趋 势。配伍用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就中药注射 剂产生配伍禁忌原因及合理配伍所采取的措施予以分析。 1 中药注射剂产生配伍禁忌原因 体质量60 kg,注射时间为1 h来推算,药品进入人体后 每h所承受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为L=5 EU/(kg·h)× 6O kg:300 EU。而在《药典》中规定…:5%葡萄糖注射 液、0.9%氯化钠注射液等大容量注射剂中细菌内毒素限 值为:每mL中含内毒素应<0.5 EU,实际在500 mL注射 液中已有内毒素L=0.5 EU/mL×500 mL=250 EU。如 1.1 不溶微粒的变化中药注射剂与静脉用注射液配伍 后易发生药物不溶微粒变大、数量增多的现象。《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以下简称《药典》)规定…: 标示装量≥100 mL静脉用注射液每mL中含10 m以上 的微粒不得超过12粒,含25 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 果在上述大容量注射液中再加人中药注射剂,内毒素含量 进行累加后,则会超过规定的限量而引发热源反应。 1.3抗原性物质反应 中药注射剂中有些成分如蛋白 质、生物大分子等具有抗原性或半抗原性,在与其他药物 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也可产生抗原性物 质,这些物质与机体作用后就可能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粒。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肉芽肿和肺气肿,造成供氧不足, 引起静脉炎、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导致变态反应、热原反 应及肿瘤样反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J。发生这种现象的 主要原因为药物配伍后pH值改变,有效成分因溶解度下 降而析出 ,如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银杏叶注射 液、华蟾素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的pH值为4—6,偏酸性, 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因为盐析作用而产生 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 ;香丹 注射液与6%右旋糖酐40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微粒 增加最为显著,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建议避免二者 配伍 J。 或特异性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 功能紊乱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过敏体质、药物过敏史 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应用时需特别注意。 1.4化学反应 中药注射剂与静脉注射液或其他中、西 药注射液混合后有时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气泡等现象, 主要原因为药物混合后pH值发生改变,由于过度稀释影 响助溶剂或稳定剂而改变药物的溶解度导致分解或沉淀, 阳离子活性药物与阴离子活性药物配伍,药物有效成分被 氧化或还原,药物的溶解状态或溶胶状态被破坏等。王振 军 报道灯盏细辛注射液与注射用肌苷在0.9%氯化钠 1.2热源反应的增加 中药注射剂与大容量注射剂配伍 后热源量可能累加到一定程度,超过《药典》规定的限 量 ,进入人体后引起致热反应,产生发冷、寒战、发热、出 汗、恶心、呕吐等症状。配液操作不当、配液环境的洁净级 别不达标、输液用具不洁净或灭菌不彻底也可能导致热源 超标。内毒素为高相对分子质量发热物质,各种注射液中 注射液中配伍液体立即变成黄绿色;注射用穿琥宁与庆大 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配伍有沉淀 生成 。 2加强中药注射剂合理配伍应用所采取的措施 2.1辨证施治,合理配伍作者简介:田培虹(1962一),女,主管药师,学士。从事中药学研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精 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 究工作。 要技术。临床上应结合疾病的证候属性、(下转103页) 北中医2011年1月第33鲞第1 Hebei J TCM,January 2011,Vol 33,No.1 1O3 3、6、12、18、24个月,分别检查色泽、澄明度、pH值、相对密 可作为本品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上述质控指标基本上能 度、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反映本品的内在质量,可作为清肺平喘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薄层色谱鉴别与质量标准色谱相符合,质量稳定。 的依据。 3讨论 参考文献 清肺平喘口服液工艺研究中,曾进行了不同含醇量醇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沉处理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58%含醇量较为理想,澄明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VIIA,附录37— 度在2年的保质期内没有沉淀。 38. 麻黄、赤芍药为方中主药,麻黄碱、芍药苷是主要活性 [2] 吕圭源,王一涛.中药新产品开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成分,所以把上述成分作为一项鉴别指标。用上述鉴别条 版社,1998:565—591. 件实验,图像斑点清晰,重现性好,易于操作,空白无干扰, (收稿日期:2010—05—18) +-◆_.-¨一◆-.-.-.…+-._一 +…一_._一-.-._.….-.….-._._¨_._一…¨一一一一’ (上接99页)药物属性加以分析,遵循辨证施治原则,合 稳定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3):1871. 理选择配伍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f4] Corsonello A,Pedone C,Cofiea F.et a1.Concealed renal failure 2.2加强药师对配伍用药的监督指导首先,在静脉用 and adve ̄e drug reactions in olde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药调配室,药师着重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 mellitu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ei,2005,60(9):1147 一应用医嘱的审核,通过药师对输液医嘱的督导,减少输液 】l51. 中的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大大加强 [5] 田月洁,李泮海,李彩利,等.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配 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进一步保证患者的 伍禁忌概况[J].中国药物警戒,2010,7(2):105—108. [6] 刘小文,张建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浙江中医 输液安全。其次,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必要时 学院学报,2005,29(3):81—82. 做过敏试验。用药过程要严格控制滴速,并密切观察患者 [7] 王振军.灯盏细辛注射制剂与多种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分 有无不适 一旦发生异常,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再次,加 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542—3544. 强不良反应检测和收集工作,要防止发生可能或潜在的药 [8] 葛文娜.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物不良反应,必须对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明确的 2008,17(13):2052—2054. 认识。 [9] 朱立勤,徐彦贵.王屏,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2.3尽量减少配伍用药有研究显示,联合用药与不良 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215—218. 反应的发生有关,而且就构成比来看,不良反应中联合用 (收稿日期:2010—05—25) 药者为单纯用药的13倍 。故在没有充分用药安全证据 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物注射剂联合用药,即使要 (上接68页)安神定惊、泻热化痰之效,可有效地提高睡 用,也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或适当加液隔开。 眠质量。 2.4加强合理用药的知识宣传多途径收集中药注射剂 小结肝郁可乘脾犯胃,气滞血瘀津停,久则由实 配伍禁忌知识,总结配伍经验,及时向医务人员提供最新 转虚,损伤气血阴阳。疏肝解郁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大 的合理用药信息。设立药物咨询窗口,向患者提供合理用 法。小柴胡汤功擅疏肝利胆,调达气机,以治疗枢机不利, 药信息,确保临床合理、有效、安全用药。 气机郁结为特点;逍遥散疏肝解郁兼健脾养血,治疗肝气 小结在输液条件日益完备的今天,药物的合理应 郁结,脾虚失运兼营血虚弱;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治疗肝 用成为发挥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 郁气滞引起的病证;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汤疏肝清热、利 用中,应遵循科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地选择配伍用药,真正 痰定惊,长于治疗气滞化火,痰热内扰引起的病证。柴胡 达到药物配伍应用的取长补短、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类方在疏肝解郁的基础上针对抑郁症不同病因病机症状 的目的。相信随着对中药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中 酌情配伍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 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标准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2]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附录IXCT1,附录 l995:55. IXE99,附录928.1012. [3]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R].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李新旺. 二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 2004:535—536 测定[J].中原医刊,2002,29(7):44—45. (收稿日期:2010—05—12) [3] 朱春梅,吴民,陈爱荣,等.4种中药注射液在生理盐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