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刘木兰教学设计《沙漠中的绿洲》

刘木兰教学设计《沙漠中的绿洲》

来源:爱问旅游网
生态学校整合课程教学设计

《狼和鹿》

学科 任课 教师 课题 所用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 材 执教班四(3) 时间 2013.7 级 《沙漠中的绿洲》 这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课文,讲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精心种植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反映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文的重点就在于让学生明白阿联酋人民为什么把侍弄花草树木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从而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明白生存环境对美好生活的重要,从而理解当今我们一再讲环保护绿的重要性。 本课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纵横交错”、“适宜”造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准备 教学过程 “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后面的认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能够用词语、一句话或者知冲突打下伏笔。 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 (二)初读课文,扫除朗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看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沙漠,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沙漠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把描写沙漠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相关词语、句子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能够看出沙漠的荒凉。经过阿联酋人民的努力,这里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对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出示句子齐读。 看到这景象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呢?他们又是怎样对待这些花草树木的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 自读课文,找出原因。 边读边想:为什么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四、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词语: (1) 指名读、正音 齐读 (2) 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阿联酋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二、三自然段,看看阿联酋前后有什么不同,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二、精读课文,走进文本。 1、引导学生先看看阿联酋前后有什么变化。(指名读) (1)多媒体映示: 原先………….不毛之地。 绿树成荫………… 引导学生理解句意:阿联酋环境前后有什么变化? (2) 多媒体映示阿联酋前后景象的图,让学生说说感受。 (3)指导朗读:这如此鲜明的变化,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两句分别应该怎么读?(指名读 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 过渡:当读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有了一个什么疑问?(指名说 如:为什么阿联酋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学生已经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揭示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造成其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所描述的这个变化的原因有所了解。 从描写沙漠、绿洲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由文悟理的关键。这个过程的设计,围绕阿联酋环境前后对比,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以及观看多媒体引导学生读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 2、引导学生学习阿联酋人民是如何改造坏境的。 (1)说一说:谁是改造沙漠的功臣? (2)、他们是如何改造沙漠的? 抓关键词句体会: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齐读第三自然段。 3、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三、总结全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2、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3、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所以,后来,2000 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世界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4、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说写训练。 观察题头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讲述《有这样一个村庄》等跟植树或砍树相关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补充相关事例。 (2)读了这些故事,现在你最想对人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再现的变化前后图景,探究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领悟到阿联酋人民为改造生活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进而悟出文章蕴含的道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作文起步不久,阅读教学中应抓住契机适当实行一些写话训练。这里在学生学习前文的基础上,以看照片写话的形式让学生说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说写效果。另外,通过写话,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改造环境,植树造林,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设计意图: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里教师和学生补充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注意保护树木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实例,是课本向相关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相关保护森林、爱护树木或相反做法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3、设计一条保护花草树木的宣传标语。 材料的延伸,不但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以作业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参与探究的空间。作业内容也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水平。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阿联酋环境前后对比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变化的原由,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因为过渡衔接较自然,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实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沙漠到绿洲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