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湖镇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滨湖镇中心学校地处昌吉市北郊,学校距市区9公里,离市区最近的行政村只有4公里,东面和六工镇相连,西面和佃坝乡相壤,北面和五家渠市为邻。滨湖镇中心学校于2001年建立,有原乡教育办演变而来。原教育办下辖有6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根据上级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要求,将原有学校全部合并到镇中心学校,成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原中学于2003年8月整合到市三中,现学校有教学楼一栋,新建住宿楼、餐厅各一栋,学校总体面积50690平方米,绿化面积10600平方米;现有9个教学班,学生338人,其中住宿生215人,占全体学生总数的64%;全校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小学高级讲师7人,小学高级教师22人,一级教师6人,工人5人,有本科学历的17人,专科学历的20人,中专以下学历5人。学校有实验室、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少先大队活动室各一间。为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滨湖镇党委及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镇政府共投入资金20多万元,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教育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先后被昌吉州、市命名为“文明单位”、“绿色学校”、“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红领巾师范学校”、“雏鹰示范学校”、“先进少工委”、“青少年法律学校”、“自治区教科文卫系统模范教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我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几年来,我们注重从文化的角度考量学校的发展,通过一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达到学校的育人功能。几年来,学校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加强了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学校的文化
品位,使文化育人这一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校园文化的主题:文明校园、和谐校园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潜件部分。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提高质量的先导。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指导全体师生前进的航标。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先进可行的办学理念。让其深入人心,指导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其共同目标而奋斗。学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其内容包含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育人目标、学校校训等几项内容。
学校办学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学校办学目标:管理规范 人际和谐 师资厚实 环境优美 科研领先 质量上乘 特色鲜明。
学校育人目标:培养言行文明、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充满生命活力和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
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性世纪优秀人才。
学校校训:勤诚 雅 恒
学校校风:崇德博学 求实 创新
学校正是靠这种办学理念武装全体师生头脑,指导全体师生行为,才能打造出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们学校一贯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硬件条件,先后建成了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校门卫室、人文景观等一些硬件设施,去年又对学校的地坪进行了更换,修缮了一些教育设施。今年又将太阳能路灯全部修缮、翻新,保证每一盏路灯正常照明,还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广栽花草树木,使校园绿化面积达最大限度。学校注重依照美的规律来构建校园,栽种和修剪着眼于画意,使学校一年四季绿意萦绕。校园中有花、有草,生机盎然。学校里的林荫小路、标志牌匾等整体布置,使学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现在学校基本形成了常年有绿树,鲜花经常开的优美校园,整个校园环境美观洁静,为师生创造了一个清新的教育氛围。学校到处都有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提示牌匾和营造书香氛围的标志。这些都是全体师生文化观念、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每间教室内正前方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是学生学习的思想标尺,时刻在昭示学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使教师、学生在这里和谐进步、茁壮成长。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部分。
1、管理文化建设
我们的管理,强调“三化”:人文化、民主化、常规化。
学校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学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既有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总务后勤管理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又有家长委员会制度等对外关系方面的制度;既有约束性制度,又有引导、激励性制度。
学校专门起草了《滨湖镇中心学校制度汇编》,标志着我校开始进入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新时代。
学校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即把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校领导成员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过程为效果服务,树立管理服务于人的意识。
学校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至学校生存大计,小至教学细节,让学生表态,让教师发言,彰显管理的人性化灵光。
就是这样,学校活动逐层分解,细化规则,夯实过程,让工作常规化可以克服教师工作的繁忙无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觉、自主意识,使整个校园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2、班级文化建设
从本质上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它能给班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吸引、熏陶和改造,对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① 教室的布置要整洁、新颖,充分体现班级特点,要有展示学生个 性或优点的栏目(评优栏、作品展示栏、公告栏、学习园地等),并定期更换。
② 教室内“雏鹰争章台”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不同方面进行鼓励。
③ 学生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学生干部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班级气氛民主。
④ 正常开展班级活动、主题班会:一个星期至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有详细教案及过程记录),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记录。
⑤ 班级学生学习自觉,有良好的竞争氛围。
学校还出台了《滨湖镇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细则》,要求每班有一名纪律监督员和一名卫生监督员,坐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学校管理目标并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3、特色文化建设
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月活动,把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
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以下的原则:
①、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②、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落到实处,从细微处入手,把行为习惯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
③、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学生自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间活动、卫生管理、放学集中等车、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不是校长、德育处、少先队或某个老师的事,应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事情。 同时,明确要抓学生成绩,抓教学质量,必须从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树立“行为规范教育我的责任”的观念,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从我抓好养成教育”的氛围。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训练的内容与重点主要训练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制定并实施了值周检查制度,对各班进行了综合考评。使学生的行为表现处于集体的舆论监督下,使学生能较自觉地遵守规范。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都能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清楚的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一些可喜的进步和变化,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整洁了,乱扔果皮纸屑的少了,课间追逐打闹的越来越少了、说脏话的同学少了,放学排队的同学自觉多了,主动给老师问好的学生多了,说普通话的学生多了,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多了,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深深
的印刻在我校每一位师生的心里,表现在每一位师生的言行举止上。
学校是文化人聚集的场所,是文化人造就文化人的环境。文化人,是知识人,智慧人、道德人,更是以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的精神财富、以真善美的事物、以自己的知识智慧言论行为文章道德去转化别人、改变社会、创造世界的人。一句话:文化人,以“文”化人之人也。绿化荒芜,净化污浊,美化粗陋,教化野蛮,化干戈为玉帛,化仇恨为仁爱,从精神层面去提升我们的境界,都是文化人的职责。我们坚守着这一信念,并把它作为校园建设的要义。
滨湖镇中心学校
2011年11月1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