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A2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丢失血容量至少达多少时即可有贫血表现( )(2001年) A.10% B.20% √ C.25% D.30% E.35%
急性失血性贫血患者,当丢失血容量至少达20%时即可有贫血表现。 2.有关贫血性心脏病的改变,哪一项不正确( )(2000年) A.心脏扩大
B.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 C.心尖部可闻及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 D.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 E.以上改变在贫血治愈后仍不能恢复正常 √
贫血性心脏病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尖部可闻及隆隆样杂音和较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可呈现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但所有这些改变在贫血治愈后均可恢复正常。 3.哪一种贫血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 )(1997年) A.海洋性贫血 B.蚕豆病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D.镰刀细胞性贫血
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利用铁合成血红蛋白而导致的一种贫血,故不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而其他各种贫血均属于溶血性贫血,都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 4.下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中,属于组织缺铁表现的是( )(2010年) A.头晕 B.皮肤苍白 C.心悸 D.异食癖 √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表现和组织缺铁的表现。头晕、皮肤苍白和心悸是属于贫血的表现,只有异食癖属于组织缺铁的表现。组织缺铁的表现还有精神行为异常、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吞咽困难等。
5.下述疾病中,骨髓有核红细胞出现“核老浆幼”现象的是( )(2005年) A.巨幼细胞贫血 B.急性红血病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缺铁性贫血 √ E.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检查是血液病的重要诊断方法,缺铁性贫血时由于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形成不良,所以有核红细胞会出现“核老浆幼”现象,而其他四种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均不是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所以均不会出现“核老浆幼”现象。
6.缺铁性贫血病人发生Plummer-Vinson综合征时的临床特点是( )(2003年) A.儿童发育迟缓 B.智商低 C.烦躁、易怒
D.吞咽困难 √ E.异食癖
全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组织缺铁的临床表现,其中吞咽困难是缺铁性贫血病人发生P1ummer-Vinson综合征时的临床特点,其余各项均不是。
7.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2001年) A.感染发生率减低 √
B.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较常见 C.胃酸缺乏及胃肠功能障碍 D.毛发无泽、易断、易脱 E.指甲扁平,甚至“反甲”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除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之外,还参与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缺铁时由于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化爆发活动性降低,致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障碍,所以缺铁性贫血病人感染的发生率不但不会减低,反而会升高,而其余各项均见于缺铁性贫血病人。 8.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下列哪一项检查结果不正确( )(2000年) A.TF升高 B.TFR升高 C.TS升高 √ D.FEP升高 E.锌卟啉升高
缺铁性贫血病人TS(转铁蛋白饱和度)应该降低,而不是升高,所以C是错误的,其余各项 9.下列有关铁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1999年) A.食物中的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 B.肠黏膜吸收的铁为二价铁 C.体内铁蛋白中的铁是三价铁 D.转铁蛋白结合的铁是三价铁 E.血红蛋白中的铁是三价铁 √
血红蛋白中的铁应该是二价铁,而不是三价铁,所以有关铁的描述E是错误的,而其余各项均是正确的。 10.哪一项不符合缺铁性贫血( )(1997年) A.血清铁蛋白减低 B.血清铁减低
C.总铁结合力减低 √ D.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E.骨髓有核红细胞内铁减低
缺铁性贫血时总铁结合力应该升高,故C不符合,其余各项均正确。 11.对于铁代谢,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1996年) A.正常肠黏膜可吸收三价铁 B.血清铁一般是亚铁离子 C.维生素C能把食物中铁游离化 D.铁主要在空肠下段吸收
E.在肠黏膜细胞内铁离子与去铁铁蛋白结合 √
正常被吸收入肠黏膜细胞内的铁离子是与去铁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所以E是正确的。而正常肠黏膜只吸收二价铁,血清铁一般是高铁离子.维生素C是还原剂,可将食物中的三价铁变成二价,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故其余各项均不正确。
12.对于缺铁性贫血,下列哪一项是对的( )(1995年) A.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 B.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 C.皿清转铁蛋白减低 D.红细胞的游离原卟啉减低 E.网织红细胞减低
缺铁性贫血患者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是对的,而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转铁蛋白和红细胞的游离原卟啉一般都是升高而不是减低;网织红细胞代表骨髓造血功能,由于本病是造血原料缺乏引起的贫血,故网织红细胞肯定不会减低.应该正常或稍升高。 1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1993年) A.蛋黄 B.猪肝 C.牛乳 √ D.猪肉 E.牛肉
肉、蛋类食物中均含有较多铁,而乳制品则少,故牛乳中含铁量最少。 14.下列符合缺铁性贫血潜伏期的是( )(1991年) A.血清铁蛋白下降 √ B.血清铁下降
C.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D.总铁结合力下降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潜伏期是指体内贮存铁已明显下降,而血清铁仍在正常范围,贫血即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一段时间,只有血清铁蛋白代表贮存铁,应该下降,而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铁结合力均应正常,并且不应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5.男性,25岁,半年来乏力、面色苍白伴牙龈出血,3周来加重,既往体健。查体:皮肤有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肝脾未触及。化验血Hb68g/L,RBC 2.3×10 /L,Ret 0.9%,WBC2.1×10 /L,PLT 28×10 /L,髂后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低下。为明确诊断,进一步的检查首选( )(2007年)
A.白细胞分类计数 B.血清铁和铁蛋白测定 C.胸骨穿刺 √ D.骨髓活检
考查对再生障碍贫血诊断依据的掌握情况。该患者缓慢起病,表现贫血和出血,肝、脾和淋巴结均不大,化验血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偏低,最可能的诊断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已作髂后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低下,如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是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示增生低下,因此该患者进一步的检查应首选胸骨穿刺,其余三个备选项虽然对诊断有帮助,但均非首选。 16.下述不符合急性造血停滞特点的是( )(2005年) A.均发生于无血液病的患者 √ B.突然全血细胞减少 C.网织红细胞可降至零 D.骨髓中可见巨大原红细胞 E.病程常呈自限性
急性造血停滞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相似,突然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可降至零,但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红细胞,常呈自限病程,约经1个月可自然恢复,本病常在溶血性贫血、接触某些危险因素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因此不是均发生于:无血液病的患者。 17.用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错误的是( )(2004年) A.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 B.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 C.对重型再障无效
D.再用药1个月后生效 √ E.目前常用的是司坦唑醇(康力龙)
临床实践证明雄激素可以刺激骨髓造血,对慢性再障疗效较好,其发生疗效的时间一般在用药2~3个月后,故对重型再障无效,目前常用的是睾丸酮衍生物司坦唑醇(康力龙)。因此雄激素在用药1个月后生效的说法是错误的。
9
9
12
18.对于氯霉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1999年) A.用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较对照组高6~20倍 B.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C.多数是不可逆的,即使停止用药,再生障碍性贫血仍继续发展 √ D.可影响骨髓细胞成熟和抑制幼稚细胞增殖 E.可能阻滞mRNA的功能
氯霉索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多数病例是可逆的,只有少数病例即使停用氯霉素,再生障碍性贫血仍继续发展。C不正确,其余各项均正确。
19.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1997年) A.发热、出血、贫血 B.一般无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C.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积分减低 √ D.骨髓可呈灶性增生,但巨核细胞减少 E.末梢血淋巴细胞比例数增高
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和积分均应该增高,所以C不正确,其余各项均正确。
20.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有效的一般病例中,下列哪项恢复最困难( )(1996年) A.血红蛋白 B.网织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血小板 √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有效的病人,一般骨髓红系较易恢复,其次是单核粒细胞系统。最困难的是巨核细胞系统,故血小板恢复最困难。
二、 X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21.下述哪几个疾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1992年)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B.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 √ C.脾功能亢进 √
D.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和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均属干细胞疾病,所以均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可因脾脏扣押、吞噬破坏各种血细胞等因素使全血细胞减少;营养不良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为叶酸和/或维生素B 12 缺乏使DNA合成障碍的疾病,所以对全血细胞亦均有影响,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22.哪些病可有全血细胞减少( )(1992年)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 C.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急性白血病x √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均为干细胞的疾病,故对全血细胞生成均有影响,均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而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制造廊红蛋白的原料缺乏,所以只表现红细胞减少,偶尔有血小板减少,而白细胞一般正常。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表现血小板减少,当出血过多时可伴有贫血。而白细胞一般正常。 23.缺铁性贫血的防治中,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1994年) A.维生素C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 B.稀盐酸能促进亚铁的吸收 √ C.诊断性治疗时最好用注射铁剂 √
D.血红蛋白正常后应继续用铁剂1~2个月 √
稀盐酸能使高铁溶解促进其吸收,但不促进亚铁的吸收;诊断性治疗缺铁性贫血时一般用口服铁剂,而不用注射铁剂,以免因诊断错误使铁在体内贮存过多;当血红蛋白正常后仍应继续用铁剂3~6个月以补足体
内铁的贮存量,而用1~2个月时间不够,故都是错误的。而食物中的铁多为高铁不能吸收,只有低铁才能吸收,维生素C为还原剂,能将高铁还原为低铁,所以可促进吸收。 24.应用铁注射剂时,应注意下列哪些事项( )(1990年) A.深部肌肉注射 √ B.总剂量应精确计算 √ C.过敏性休克的可能性 √ D.首次用总量的1/2
铁剂注射时应深部肌肉注射,总剂量应精确计算,剂量少则疗效差,而过量会影响脏器功能,个别病人会发生过敏性休克,所以应注意,首次先50mg,而不是总量的一半。 2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于( )(1989年) A.缺铁性贫血 √ B.海洋性贫血 √
C.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 D.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正常色素贫血。
26.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表现是( )(1993年) A.起病急遽,症状较重 √ B.感染 √ C.出血 √ D.明显贫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迅速发生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所以起病急遽,症状较重.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均较短,如果骨髓不造血,只要较短时间就会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以早期就表现感染和出血,而红细胞的寿命120天,即使一点也不制造,短时间也不会发生明显贫血,所以早期不会表现明显贫血。
27.可出现血管内溶血的疾病有( )(2010年)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G6PD缺乏症 √ C.地中海贫血
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溶血性疾病根据红细胞破坏的部位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内,可由许多疾病引起,出现血管内溶血的疾病包括血型不合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和G6PD缺乏症等。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地中海贫血的溶血主要发生在血管外,受损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由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所以引起的是血管外溶血。 28.下述疾病中可以进行切脾治疗的是( )(2003年)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C.丙酮酸激酶缺乏致贫血 √ D.海洋性贫血 √
脾切除治疗对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最有价值,贫血可能永久消失;需要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致贫血及部分海洋性贫血,脾切除后红细胞寿命延长,贫血将有所减轻。
29.下述哪几种疾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998年) A.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C.Evans综合征 D.冷凝集素综合征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由于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引起了微血管内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Evans综合征和冷凝集素综合征虽均有溶血性贫血,但均为免疫性溶血所致,故C和D不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0.证实有无血管内溶血的试验是( )(1990年) A.高铁血红蛋白测定 √ 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 C.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 √ D.尿液中尿胆原含量测定
证实有无血管内溶血的试验是:高铁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而尿中尿胆原含量测定无意义。
三、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海洋性贫血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慢性疾病贫血 (1995年)(分数:4.00)
(1).哪一种是溶血性贫血 A. B. √ C. D. E.
(2).哪一种是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A. √ B. C. D. E.
海洋性贫血是由于遗传性珠蛋白异常使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而其他几种贫血均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正常红细胞性贫血,而其他均有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以表现为小细胞或低色素小细胞贫血。
A.发热、贫血、出血B.出血C.贫血D.发热、贫血、出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E.明显的睥肿大 (1992年)(分数:4.00)
(1).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A. B. C. D. √ E.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A. √ B. C. D. E.
急性白血病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无限制增生并浸润各脏器,使正常造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制造均受抑制,所以临床同时表现为发热(白细胞低,感染所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和脏器浸润可能引起的肝脾肿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损的疾病,所以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制造均减少,同时表现为发热、贫血和出血,而不像急性白血病有脏器浸润,所以无肝脾肿大。其余几项仅含一个临床表现。
A.DNA合成障碍B.珠蛋白合成障碍C.血红素合成障碍D.铁利用障碍E.多能干细胞受损 (1991年)(分数:4.00) (1).再生障碍性贫血 A. B.
C. D. E. √ (2).缺铁性贫血 A. B. C. √ D. E.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全血细胞减少,所以是多能干细胞受损的疾病;缺铁性贫血患者由于铁的缺乏,原卟啉Ⅲ。不能在血红素合成酶的作用下与铁合成血红素,所以由于血红素合成障碍而致贫血。而其他情况分别见于相应类型的贫血,如DNA合成障碍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见于海洋性贫血和血红蛋白病;铁利用障碍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A.皮肤黄染B.巩膜黄染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 (1996年)(分数:4.00) (1).胡萝卜索引起的假性黄疸 A. √ B. C. D.
(2).重症肝细胞性黄疸 A. B. C. √ D.
重症肝细胞性黄疸的皮肤和巩膜均黄染,而胡萝卜素引起的假性黄疸只是皮肤黄染,巩膜正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