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的后进生工作
内蒙古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王宝明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在各类教育中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起步晚、发展快,就免不了存在诸多不够成熟和完善的地方。就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看,整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后进生”严重影响着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着重阐述“后进生”对中职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
【】【】
关键词:后进生 差生 再教育 继续教育 潜意识 因材施教 辕马1 熟套2 正 文:
所谓“后进生”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完成正常学业的学生。后进生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普遍存在,这类学生群体的教育与培养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棘手问题。因此,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教授指出:“后进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并就此提出做好中小学后进生工作诸多方法,而且行之有效。个人认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后进生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有他们极其相似的共性。开展后进生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必须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中职学校的特点
一 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功底薄,习性散,贪玩耍,厌学习。近几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与此同时,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双重压力。一是中职学校的生源开始萎缩;二是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急剧下降。这与生源渠道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职学校的生源基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辍学者;二是中考的落榜者;三是弃农务工者。这部分群体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是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与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 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以训促学,强化技能。应该说这样的特点比较适合生源特点,结果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很难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 中职学校的教育特点:面向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和群体,培养和训练适应社会不同方面需要的熟练性技术工人。实际上经过两到三年的全日制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出技术熟练的工人来,就连基本的操作技能都很难掌握。
四 国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在应试教育的国度里,人们的教育观念还仍然停留在“读书圣贤论”的水平上。因此,青少年学生对“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大学”情有独钟。十年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今重点高中和大学扩招,只要不是厌学,就能参考即上的轻松愉快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能升入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去哪里了呢?选择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这种教育现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截然相反。据权威部门的统计,荷兰、德国等发达国家,高中毕业后的适龄青年有80%的人选择职业教育的学校,20%的人选择上大学。可想而知,我们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处在什么水平上。应该怎样搞好中等职业教育。
中职学校后进生的现状
一 后进生种类:一种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另一种是智力因素影
1
响难以已完成学业的学生;第三种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多重影响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
在第一种后进生中又有两种人:一种是基础知识薄弱型;另一种是基本人格缺失型。在第二种后进生中也有两种人:一种是智弱型;另一种是潜意识随意型。第三种后进生则是智弱的基础上塑造了扭曲的人格。
【】
二 后进生的特点:差生3的人数多,厌学乃至弃学。后进生并不一定是差生。后进生和差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所指的差生,是指放弃学习,不能配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学生。之所以差生多,是与生源渠道有关的。
三 后进生的教育特点:中职学校的后进生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中小学教育失败者的再教育。既然再教育,又不是继续教育,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让这一部分人完成学业的可能性应该有多大,教育教学的难度又有多大。
四 后进生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如前所述,后进生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就像传染病一样。其传染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和蔓延。如果不加有效的疏导和控制,正常的教学过程难以进行下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就难以达到和完成。
中职学校后进生的施教原则和方法
一 施教原则。对教育对象的施教,首先要确定是接受教育者还是排斥教育者。能主动接受教育的学生,施教过程是顺畅的,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师资能力。而排斥教育的学生施教过程是相当艰巨复杂的。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人格矫正困难。中职学校的后进生基本都是中小学的后进生和差生。在中小学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没能奏效,形成了较顽固的人格品质,潜意识中烙下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韧性。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较强。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观念,复制新的思维模式,以适应当前的教育,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当,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2.习惯培养困难。一个的习惯是经过长时间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熏陶、洗礼养成的,具有相当大的惯性。培养一个新的习惯,首先要改变原有的习惯,二者不能兼而有之。中职学校后进生的习惯是:行为随意化,自我约束力差、偏执享乐、见异思迁。这种习惯是适应不了学校全日制教育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无力改变学生的这种习惯,教学业务无论如何也是难以进行下去的。
3.知识再生困难。由于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升学无望,基本放弃了学业,导致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接受新知识难度相当大。由此引发一系列相关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他们的脑海中本来就没存储多少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又没有添加上新的知识,大脑几乎就像清盘的计算机,任何有用的指令都无济于事了。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设备都无法在计划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个人认为,中职学校的后进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让这部分学生能不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疏导和解决排斥教育的思维模式。一旦使后进生从排斥转变成接受,就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什么道德、学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施教方法。前述已经分析了后进生的特点,具体施教过程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工作。
1.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业的学生如何施教。这部分学生成长背景比较复杂,排斥教育的程度也十分明显。他们来到中职学校。一方面来自家长的压力而无奈;另一方面出于国家免费和助学的吸引力。正因为他们的入学的目的不是学业而是“入托”,因此在学校的两三年内无所事事,每当学校用制度和纪律约束时,极度难耐,甚至冲突,导致教学和管理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
之所以这部分学生不能接受正常的教学与教育管理,其原因不难而知,就是我们的纪律和制度对他们来讲太严厉了,不能马上适应。这就应该降低要求,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
2
和机会。这就好比驯马驾车一样,牧群的散马,马上抓来当辕马驾车,十有八九“飞车”不可。首先得让散马“熟套”。就是対马降低要求,牵挂在车旁,待适应后放入“前套”,进一步适应后,再做“辕马”。这个过程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我们的眼前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个及其有个性的人。让他们立即适应我们的纪律和制度除非法律手段强制,否则,就必须采取理智化、人性化的人文方法唤起孩子们的觉悟。
对中职学校后进生的教育就像对待学前班的孩子们那样去对待,要做好重塑人生的准备。应该说,中职学校后进生的教育要比学前班的儿童教育难度更大。因为这毕竟是对中小学后进生教育失败者的“再教育”。再教育,不同于“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次数越多,施教的难度就越小,但是,“再教育”的次数越多,施教的难度就越大。因为每一次再教育几乎都是从零起点开始,甚至是反方向开始。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后进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难的教育”。
2.智力因素影响学业的学生如何施教。这部分学生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后天性的因素,导致不能适应教育与教学要求。在这部分学生中,有两种情况:一类学生人格品质较好,渴求知识和技术,较低的功底难以接受教学进度计划的要求,表现出迷茫和彷徨。很多教师也焦虑和无奈。有些专家力图用“周舟现象”说服他们。个人认为,“周舟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具有一般性,只能用这种现象说明对后进生施教的可能性,以鼓舞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如果用“周舟现象”在中职学校后进生中施教,一个学生至少要配备一到两个教师,而且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而且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那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对后进生分层施教。首先要降低对这类学生的学业要求,不要再做在两三年内培养成中级工的梦了,能培养成初级工就不错了。教学计划要按他们能接受的程度制定。这样做又引发同一个专业两个计划,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在目前初中级工不分的学校里只能这样做了,别无选择。但是,决不能持以任何放弃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重影响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如何施教。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智弱+随意=人才畸形。对这类学生施教在所有后进生教育工作中,难度是最大的。智弱就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中职基本技能;随意就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如果没有恰当的施教方法,不但没能掌握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对其他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第三种后进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工作上。名曰“德育”工作,实则是人格矫正。人格矫正不同于人格塑造。塑造人格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矫正人格却是在涂满印迹的草纸上修改文章。写文章可以随心所欲,修改文章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能够修改的文章难度并不很大,不能修改的文章几乎需要重写,重写这样的文章又不是你原有思路,还要根据原来的命题重新立意。因此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下去。这是说,第三种后进生的工作有着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这样学生的工作,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一,施教者要有爱心;第二,施教者要有耐力;第三,施教者要有科学的方法。
矫正人格就是修改一个人的潜意识。潜意识的修改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粗暴的训教。教育者要架设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要让学生接受和认可你,一旦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心与心的呼唤便会碰撞出爱的火花。
“爱”是教育的源泉。有爱心的教育才能塑造出有爱心的学生;有爱心的教育才能启迪迷茫彷徨的心灵;有爱心的教育才能感动风华正茂的青春世界。爱心虽然不能激发学术的灵感,但却唤起人性的光芒。第三种后进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以适应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让他们变成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不妨借鉴现代教育家李镇西教授在中小学后进生工作中的一种做法。学生谈恋爱
3
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棘手问题。李镇西教授用替学生写情书的方法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了诸多后进生教育工作中的难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既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又不乏传统的人文关怀。
总之,对第三种后进生的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通则融,谅必解,自省胜于教。用爱心换人心,用科学唤理智。
我认为,博爱、民主是是教育工作者施教宗旨。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个理智的教育。理智的教育可以是浪漫的教育,但绝不是冲动的教育。中职学校的后进生教育在充满爱心的老师的感召下,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教育思想,遵循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成功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定会有更多的好学生用现在我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
【1】 辕马:农村牧区使用的一种畜力车,几匹马同时拉拽车辆时,直接驾在车辕上得那匹马叫辕马。 【2】 熟套:把从没拉过车的马,训练成能拉车的过程俗称熟套。 【3】 差生:通常指难以教导的学生。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